大华网 > 潮风

心中最美青花瓷——

竹花碗

在我孩提时代,潮汕乡村食饭食糜都用竹花碗。所谓竹花碗,就是碗表面上印有青色花花草草图案的陶瓷碗。

竹花碗开口大,碗脚高,易散热,端着食糜不烫手,潮汕人叫作“大碗公”。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潮汕农村,寻常人家一个月内安排吃两顿干饭,一般在初一十五“拜地主爷”(土地神)时。其他日子多食糜,而青花碗是食糜用餐具的首选。我们小孩子用青花碗舀上七八分满的淖(稀)糜,叠上咸菜、菜脯,穿街溜巷到处串门。要是不小心打碎一个,那是要饱餐一顿“竹仔鱼(竹子抽打)”的。

生产队割稻,午餐社里送饭到田头。在那个年代,流传着“头碗满、二碗半、三碗叠小山”的俗谚,这是运用统筹方法打时间差。社员打第一碗时,饭桶里有充足的米饭,满打满吃;吃第二碗要抢速度了,尽快吃完;第三碗饭竹花碗里的饭不仅要满打,而且要盛得锥锥的像小山,这样能多吃一点。

后来,生活慢慢好起来,用竹花碗盛米饭的次数更多,饭碗上叠的更多是卤肉咸鱼。再后来,食饭食糜随心情,但竹花碗慢慢退出餐桌,因为大人小孩的饭量逐渐减少,一个大人吃一竹花碗米饭略少,吃两碗又过多,打饭时不方便掌控饭量,用餐就多改为小口碗了。

竹花碗就只在逢年过节才派上用场,大碗公盛满了鱼、肉等菜肴,碗叠碗,叠了好几层,在祠堂拜祖宗神明,壮观!

可没有想到,竹花碗却在另一个舞台——潮汕小食中成为主角,并把特长发挥得淋漓尽致。

夏日炎炎,午后的大街小巷静谧,这时候传来声声吆喝:“草粿豆花啰!”一块钱一大竹花碗,五毛钱半碗,美美地嘬上一碗,清凉消暑,祛湿健脾。天空如此蔚蓝,阳光变得柔和起来,踩上脚车,落田去了。小孩子羡慕得口水都流出来。

潮汕人好饮青草水,用竹花碗盛,一碗蛇舌草水,一碗暑茶,清热解毒,平安过日子。

世间事物皆有绝配:豆芽炒韭菜、草鱼头熬大白菜、蚝烙洒鱼露,樟林猪脚饭必配竹花碗!猪脚饭,樟林港古驿道最具有特色风味的小食,俗称“半碗叠”。用竹花碗,装七八分的喷香米饭,叠上几大块入口软烂无渣、肥而不腻、浓香四溢的猪脚,配上酸菜,添上一竹花碗鲜蚝汤,大快朵颐!醇香滋味中,感受到美好的生活。

潮汕人心心念念的牛肉牛杂粿条汤,必用竹花碗装盛,才是正宗风味。

梁山泊好汉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用竹花碗!

老兄弟们都是端着竹花碗食饭食糜长大的,心中最美的青花瓷——竹花碗。

作者:陈群歆 文/图 发表日期:2023年01月29日 来源:汕头日报
(版权声明:版权归汕头融媒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严禁擅自转载、复制、改编汕头融媒记者新闻作品,违者将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粤ICP备2021148246号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119330007号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1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