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华网 > 潮风

过番,红头船又一重要标识

  背个市篮过番去  蔡为盛 画

“背个市篮过暹罗,欲去暹罗牵猪公。”坐船过番,是当年潮人为了改变命运,义无反顾的壮举,是红头船的又一重要标识。

北上南下的红头船不仅仅贩运货物,它还带出一批又一批潮人,移民到暹罗、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成为早期潮人移民的重要推手。雍正初年,潮州发生特大水灾,又恰逢清政府开放中暹大米贸易,潮汕众多贫苦百姓乘坐红头船从海路到东南亚谋生。红头船运载贫困的人民出洋谋生,又有些行船的技工和船主因种种原因滞留,从此揭开了潮汕人第一次较大规模向东南亚移民的序幕。

早期坐红头船出发移民东南亚的潮人,多数是因生活所逼,无可奈何才冒险下南洋。“一溪目汁一船人,一条浴布去过番。钱银知寄人知返,勿忘父母共妻房。”“天顶一只鹅,别人有女亩我哩无,想将起来冤枉绝,拜别爹娘过暹罗,欲去暹罗牵猪哥。海水迢迢,父母真穷,老婆未娶,此恨难消。”这些民谣,就是证明。

一艘红头船,除载大批货物外,可容纳一二百名过番乘客(最大的可容千名乘客)。每个乘客一般带3件东西:一条水布,一个竹制市篮,一团甜粿(年糕)。船方则应储备一批大冬瓜之类的冷食,准备为乘客补充水分。

中暹大米贸易密切中暹往来,加上清政府放宽移民政策,造成大量的潮人移居暹罗。大米贸易渐呈衰落后,潮商又扩大了贸易领域和贸易规模,贸易的繁荣,伴随而来的是移民数量的增长。

郑信在暹罗建立吞武里王朝期间,由于具有特殊的同乡关系及政策导向,因郑信的关系,潮人在暹罗被理解为“皇族华人”,在当地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客观上对潮人移民也起了推动作用。这时期,不少潮商被暹罗朝廷委以重任,担当朝贡品的筹措和运输工作。如泰国学者在《吞武里王朝和曼谷王朝初期泰国社会中的潮州人》所载:“(潮人)比其他华人群体更受尊崇。提起‘皇族华人’时,自然会被理解为系指潮州人……其实潮州籍之所以间接受到如此尊崇,乃由于郑信王系泰一潮州籍华人混血儿之故。”(转引自冷东《郑信与道罗吞武里王朝的内政外交》)

《广东省志》称:“随红头船到暹罗的,还有大批破产农民和手工业者,其中不少人是农艺能手或精于木工、造船的能工巧匠,他们留居暹罗成为新移民。在开展‘红头船贸易’的百多年间,移居暹罗的潮州人不断增加,在暹罗华侨中,潮州人人数逐步占了优势。”

曼谷王朝拉玛三世初期,据估计,“每年移民泰国的中国侨民有6000至8000人,其中主要是潮人”(林伦伦《潮语和泰语的双向借词及其演变发展》)。

樟林古港是潮汕地区早期移民海外的主要港口,据《观一揽胜》的一则资料统计,从1782年到1868年间,潮人出国谋生者累计150多万人。光绪三年,黉利家族香港“乾泰隆”行在家乡办事处一则资料表明,当年广东潮汕、福建漳州各地农民,因灾害田园失收,破产者迫于生活,至该行求优惠(免费)船票过番的,累计达1172票。

据《汕头市志·华侨》的说法:“道光元年(1821)侨居暹罗的华侨有44万人,咸丰四年(1854)增加至150万人,其中约60%是从樟林港去的。”

潮州地区的早期海外移民,除了暹罗外,还分布在交趾(今越南)、高棉(今柬埔寨和越南南部部分地区)、马来半岛、婆罗洲、爪哇、苏门答腊和菲律宾各地。在19世纪60年代以前,潮人华侨社会在东南亚各地已逐步形成。

早期的海外移民,在披荆斩棘的过程中,为侨居地的经济开拓了一条发展的道路,为侨居地的社会繁荣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一点历来是为中外有识之士所肯定的。

据有关侨务部门统计,到目前为止,潮汕地区移居海外的潮人分布于世界100多个国家,共有1000多万人。“海内一个潮汕,海外一个潮汕”,潮汕之所以成为著名侨乡,红头船居功至伟。

作者:姚望新 发表日期:2023年01月15日 来源:汕头日报
(版权声明:版权归汕头融媒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严禁擅自转载、复制、改编汕头融媒记者新闻作品,违者将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粤ICP备2021148246号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119330007号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1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