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华网 > 潮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我外曾祖伯父吴雨三(1866-1934),名汝霖,字雨三,偶署禹珊,生于揭邑磐溪都(今广东省揭东县桂岭镇双山村)。童年家贫,其父吴邦士在邻乡新亨墟以写灯笼为生。他幼时即随父于店中帮写灯笼,与书画结缘。稍长,勤读书史,期入仕途。光绪十六年(1890)考取秀才,廿九年(1903)参加乡试,文章优异,知县李滋然拟取为第三名。复核时,广东学政朱祖谋见其文中有“改良进步”之句,遂不取。雨三自此无心仕途,从教终老,曾执教于揭邑榕江书院。1917年受聘担任礐石中学(男校)、正光中学(女校)国文教席,并教来潮汕的美国浸信会男女传教士学习中文。

  吴公雨三书札一百多通,为公与小女儿吴芸香家书,原藏龙岭吴芸香祖姑家。上世纪50年代初,吴芸香祖姑至江西住其小儿子卢位凡家。临行托大儿媳代为保管藏品,包括所藏书籍、杂志,其父雨三、叔父泽庵等书画若干及这批书信。后由雨三公长孙吴植添带回双山珍藏。

  1987年,吴植添表舅将先祖吴雨三泽庵昆仲的部分书画作品捐赠给揭阳博物馆收藏。时王云昌副馆长与孙淑彦副馆长同往桂岭双山人隐庐,接收“两吴”作品16件,珍藏于博物馆。

  我外公吴梦栩1992年去世,去世后二十多日,我接到大学入学通知书,外公未能见到我上大学,这是我引为遗憾的事。外公去世前几个月和我闲聊时对我提出一个要求:将《泽庵诗集》抄一遍,并叫兄弟姐妹都抄。当时不解其意,也不以为意。

  1995年,吴植添舅将这批藏品交与我,由我找专业人士修补装裱,至次年完成。植添舅拟将藏品予我收藏,我遵从父亲决定,将所有藏品交还植添舅。

  1997年四月,吴芸香祖姑九十岁生日,适逢我至广州求学,与当时住广州之二弟吴晓义、表弟吴晓青一起探访已居广州的祖姑吴芸香,并献上植添舅托我捎来的吴雨三与吴芸香这批书信,作为祖姑的生日礼物。

  2001年初,祖姑吴芸香辞世,位凡表舅在整理祖姑遗物时,将破损不堪者弃之,仅存者百来通,并贴于旧报纸上,即现存这批书信。

  2004年正月初五夜,我致电位凡表舅拜年,谈及往事,凡舅谓我若有空至穗,欲将书信交我珍藏。闻之欣喜欲狂。正月廿四日,我到广州凡舅家,凡舅示书札与我。这批文献信息量大,是研究清末民初潮汕乡村社会发展的珍贵资料。每一张都是一件精美的书法作品,具有较高的书法美学价值。

  2015年,汕头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将《吴雨三书信辑录与研究》列入2015年度潮汕历史文化研究课题,使我完成多年的夙愿。

  揭阳艺坛耆宿胡天民先生为本书写序;著名学者孙淑彦先生是最初关注二吴先生的学者,并写了相当数量的介绍研究文章,这次又为这批书信写了一篇专论。民俗学者林壁荣先生二十多年前见到《泽庵诗集》就充满兴趣,一直想通过诗集探寻先辈的文化轨迹,2003年,有幸与林先生相识,一起到家乡双山村考察,通过深入研究,为《人隐庐集》写了一篇精彩的序,又为这批信札写了又一极具深度之文。

  向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申报时,本课题名为《吴雨三书信辑录与研究》,结项时改名为《吴雨三书信集》,并通过好友卢细通老师恭请中国连环画坛泰斗、古文字学家,91岁的王弘力老先生题签。结项资料送审后,根据专家的意见,结合本课题内容,认为书名改为《吴雨三先生家书集》更合适,卢老师又一次恳请王老重题一签,王老不厌其烦,爽快答应,迅速篆书“吴雨三先生家书集”寄来,玉成其事!

  感谢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与众位专家学者及亲友的支持,使吴雨三先生家书结集成书,成为“潮汕文库”系列的一员。

  本书之成,我忽然想起高一时语文老师经常提起的一句诗:“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作者:吴晓峰 编辑:胡晓娜 发表日期:2022年08月31日 来源:汕头日报
(版权声明:版权归汕头融媒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严禁擅自转载、复制、改编汕头融媒记者新闻作品,违者将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粤ICP备2021148246号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119330007号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1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