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新闻

内輋村海外乡亲接力投资家乡兴办公益事业,昔日山村变身“山城”

殷殷乡情溢深山 路通业兴杨梅俏

  从高处俯瞰,内輋村楼房林立犹如一座“山城”
  风景优美的南坡湖水库
  寨前池水清如镜
  宽阔平坦的内灵公路南坡湖路段
  村居生态良好,水清林茂
  民俗活动起源地三山国王庙
  修缮一新的郑氏祖祠
  旅法侨领郑辉捐建的郑辉学校教学楼
  民俗文化活动中表演英歌舞的团队

  内輋村位于潮阳区西北方向15公里,西胪镇境内,距离铜盂镇灵山寺景点只有5公里,山明水秀、环境优美,古有“内城”之称。据不完全统计,该村人口将近1.5万人,山地面积14023.5亩,耕地面积只有1345.54亩,是中国最大的山区村。

  内輋村也是著名侨乡,新中国成立前由于生活所迫,很多村民背井离乡远走东南亚谋生,事业有成又回家乡带动亲朋一起出国做工、经营、创业,或投资家乡兴办公益事业,回报桑梓。现在其后裔遍布东南亚及欧美等世界各地,发展成海外的一个“内輋村”。

□侨村寻踪

水清鱼跃生态好 昔日山村变“山城”

  内輋村作为全国最大的山区村,却一点没有“山区”的感觉,入村的内灵公路宽阔平坦,一边是青山绿水,一边是开阔田园;行走村中,只见村居溪涧环绕,溪流清澈见底,野生的小鱼在水中畅游,路边是茂密的老树,鸟儿在枝头欢唱,给人的感觉就是这里的生态环境被保护得十分完好。

  同行的村书记吕秋雄告诉记者,内輋村地处山区,以前不管是进村公路还是村道,都是狭窄土路,出入不便,加上人多耕地少,村民生活困难,只能向外发展,这也是内輋村出洋谋生的村民这么多的原因。上世纪八十年代,内輋村华侨纷纷回到家乡,支持家乡建设,捐资助学、修桥铺路、修缮祠堂寺庙,使村居环境获得改善。本世纪初,村里利用南坡湖水库建设了水厂,让村民喝上了自来水。近年来,随着美丽乡村建设,村容村貌发生了较大变化,入村道路拓宽了,村道由土路变成水泥路;随着雨污分流工程的实施,村中的溪流也变得越来越清澈。

  交通环境的改变让内輋村的村民生活越过越好,居住环境也有了很大变化。以前,村民都居住在老寨内,出了寨门就是村前池,池边有一棵几百年树龄的老榕树,再过去就是田野山林。如今,村民在寨前建起了一排排新楼房,从高处俯瞰,林立的高楼让这个山村变成了“山城”,而村前池也被包围在村的中央,成为新旧村居的交界点。

山村学府大变样 侨胞接力育新苗

  山区的孩子想要走出大山,要靠知识的力量。1985年,旅居法国的华侨郑辉回到家乡内輋村,看到家乡的学童在破旧的祠堂中读书,教学条件十分简陋,于是慷慨捐资300万元建成了占地1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600平方米的“郑辉学校”。

  记者在郑辉学校看到,校园规模宏大,教学环境优雅,教学设施十分齐全。郑辉学校校长林盛业告诉记者,一开始建成的学校教室都是杉木结构的平房,共有教室30多间,于1987年交付使用。2003年,郑辉回乡了解到学校的设施已不适应新时代的需要,于是再次捐资1000万元建设了新的教学大楼,让教学环境得到进一步提升。2012年,郑辉再次回到学校,又捐资35万元改建了学校的校门和围墙。2018年,捐资38万元,新建了学校的教师食堂,使学校旧貌换新颜,为家乡学子的求学创造了优良的环境,进一步满足了家乡的办学需求。2021年12月,郑辉先生不幸因病去世,他的女儿郑桂珊传承了父亲热心家乡教育事业的优良品德,于2023年来到郑辉学校进行访问,当获悉学校准备利用空地建设幼儿园时,当即表示要捐资支持。

  在华侨的热心支持下,内輋村的教育环境一直在不断提升。如今,村里中小学幼儿园一应俱全,教学条件在附近村居中位于前列。

山区路通产业旺 乌酥杨梅销四方

  内輋村大部分土地都是山地,人多耕地少,过去村民迫于生计不得不离开家乡,到南洋谋生,如今的内輋村,耕地依然不多,但村居交通环境的改善让村民有了更多的谋生手段。近年来,随着村道的畅通,该村充分发挥山区特有的优势,发展乌酥杨梅等特色产业,走上了致富之路。一位村民告诉记者,每逢杨梅时节,内輋村通往谷饶、峡山等地的交通要道就热闹非凡,路上都是车载肩挑杨梅的内輋村民,还有前来购买杨梅的各地商贩。

  乌酥杨梅盛产于西胪镇内輋村及内八乡岩前村周边山区一带,由于远离城市,几乎不被污染,病虫害少,营养价值高,1986年被评为“广东省名优水果”,2004年5月被农业部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内輋村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土壤含有多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气候适宜,自宋元年间群众开始种植杨梅,已有600多年历史,品种多样,以乌酥杨梅为最。该村种植乌酥杨梅形成产业化,借着四通八达的运输网络,远销国内外。

□侨村有“古”

马来西亚槟城曾有一个“内輋村”

  内輋村村民在有限的土地上精耕细作,很多村民都是种田能手,缺田少地的他们漂洋过海,在南洋各国主要的谋生手段还是种田养猪。归侨郑永利小时候就和父母一起在马来西亚槟城的一个乡村生活,他告诉记者,这个乡村有近100户内輋人,是海外的另一个“内輋村”。

  郑永利1943年出生于马来西亚槟城。他所生活的村子一开始只有少数内輋人在这里种田,生活稳定之后,将这一谋生途径告诉了家乡亲人,于是陆续有新的内輋人来到这里参加“海外种田”,他的父母就是通过乡亲介绍过来的,出洋之后一直在村子里种田养猪。

  他虽然从小生活在槟城,但村里近100户内輋村人都讲潮语;时年八节,都会举行家乡的民俗仪式;村里有人去世,下葬的墓碑上会写上“竹山都内輋村”碑字。他于新中国成立后和父母回到家乡内輋村,感觉从语言到风俗都与槟城“内輋村”几乎一模一样,非常亲切。

□侨村人家

法国潮籍侨领郑辉根植故土 40余年乐当“中法友好使者”

  内輋村是著名侨乡,华侨后裔遍布世界各地。新中国成立后,不少华侨回归家乡报效祖国;旅居国外的华侨则情系桑梓,致富之后不忘反哺家乡亲人,到国内投资做公益,法国著名侨领郑辉先生一家便是其中杰出代表。

  郑辉1942年出生于柬埔寨,为让他接受家乡传统文化教育,在他童年的时候,父亲特地将他送回家乡内輋村读书,直至小学毕业,1956年才返回柬埔寨跟随父亲学习经商。童年的生活经历在郑辉心里刻下了难以割舍的乡愁。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为逃避柬埔寨战乱,郑辉几经辗转迁徙到法国巴黎定居,以难民的身份开始重新创业。他发挥了内輋村人刻苦耐劳的品质,从一家只有37平方米的小杂货店做起,于1983年在法国创办了巴黎士多有限公司,发展成拥有18间大商场、经营8000多种来自中国等地商品的连锁超市。如今巴黎士多总部拥有10万多平方米的物流配送中心,销售网络遍及法国城乡各个角落以及欧美、非洲等国家,年营业额逾几十亿欧元,郑辉也成为欧洲200万华侨华人中较具经济实力和影响力的巨商。

  由于深受中华文化熏陶,郑辉时刻牵挂祖国,情系桑梓。他始终认为“只有祖国强盛,海外华人才有地位”。他在事业有成后,积极回乡投资设厂,兴办民生公益事业。

  1981年郑辉参与创办了法国华裔互助会,自1986年起蝉联数届会长,每逢国内遭遇自然灾害等,他都率先认捐救助,并带领法国华裔互助会筹款救灾。郑辉热爱中华文化,积极推动家乡文艺团体在每年春节等重大庆典节日到巴黎等欧洲各地演出,开办培训让华裔青少年学习中文,出钱出力为中法文化交流牵线搭桥,成为“中法友好使者”,多次受到法国政府表彰,被授予“巴黎荣誉市民”光荣称号。为表彰郑辉在热心公益事业、发展多元文化等方面作出的杰出贡献,“全球公益联盟”还授予郑辉“全球公益联盟”金质勋章,法国“国民之星协会”授予其“国民之星勋章”。郑辉为祖国做出了巨大贡献,每年都受邀回国参加国庆等庆典活动,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郑辉认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头等大事,极力支持国家教育事业发展,为一些贫困地区捐资兴建“希望小学”。1985年,他为改善家乡教学条件,捐资300万元建成了颇具规模的“郑辉学校”,自此坚持不懈地关心家乡文化教育事业,先后接续捐款1000多万元用于学校设施的升级改造。同时还在家乡捐建“潮阳体育馆”,捐资修桥铺路、扶贫济困,在内輋村兴建敬老院、戏台文化活动中心等,丰富群众文化生活,造福家乡父老乡亲。

  他一生慷慨解囊,致力改善内輋村村容村貌,为投资家乡公益事业倾注大量心血,却吝于修葺自己的故居,也从没有想过在家乡为自己置一份产业。郑辉学校校长林盛业介绍,郑辉桑梓情深,年近八旬仍常回家乡探访,2021年初回乡时还曾在他捐建的郑辉学校教师食堂用餐。获悉郑辉于2021年底因病去世,家乡亲人无不心痛万分。

  斯人虽逝,精神永存。郑辉的妻子郑江秀文和女儿郑桂珊继承他的遗志,分别接任法国华裔互助会会长和执行会长,高举郑辉生前创设的中法文化友好交流旗帜,继续弘扬根植故土的爱国爱乡精神。

□文化民俗

保留独特乡风文化 内輋村成潮汕民俗“展览馆”

  2020年3月,内輋村举行了十年一度的妈祖文化巡游,外出乡贤纷纷回乡参加,巡游队伍达到2500多人,场面浩大,万人空巷观看。

  内輋村创村于明朝嘉靖三十一年,因有畲民较早来此居住,内輋(“畲”与“輋”通用)因而得名。由于地处偏僻山区,受外来影响少,很多传统民俗保存完好,是潮汕民俗的“展览馆”。

  内輋村的女性大多心灵手巧,会制作手工祭品,每次民俗活动都可以欣赏到她们制作的楼台亭阁、飞禽走兽、花草虫鱼等等,精美秀巧,琳琅满目,如一件件工艺品般令人赞叹。民俗活动表演更是丰富多彩,有潮州大锣鼓、英歌舞、腰鼓舞、龙虾舞、担花篮、大标、五方旗、龙头旗、联标等等,十分齐全。

  内輋村的过年习俗有很多独特之处。特别是从正月初十开始的游神赛会,热闹又有特色。有潮汕民谣描述了每天的活动内容:“初十老爷跋杯,十一老爷歇顶寨,十二东西烧激,十三暝仔走绕街,十四老爷入宫,十五过,踏埠姿娘找工课。”

  正月初十这一天,乡里的老大要到三山国王庙“跋杯”,请示供奉庙里的四位“老爷”出游路线,确定“老爷”当晚在哪里过夜。正月十一日,“老爷”将在内輋顶寨过夜,顶寨四个社区会放烟花、放电影,热闹非凡。正月十二“烧激”,是比赛的意思,也是内輋各社女子展示心灵手巧的舞台。正月十三“暝仔走绕街”,就是晚上抬着“老爷”按定好的路线穿街走巷,巡游乡境,这一晚是村民的狂欢夜,全村各个片区都有电影放映,乡亲们分别在各个片区内摆上供品恭迎“老爷”;“走绕街”从傍晚时分开始,一直闹到接近天亮。这一晚是内輋村的不夜天,也是最为独特的民俗活动,“走绕街”不能停歇,扛“老爷”和敲锣打鼓的都要不停奔跑,跑得越快预示新年越有奔头。“老爷”经过的地方,乡里还出现了一个奇特的习俗——烧“老爷”尻仓(潮汕方言,即“屁股”),其实就是在“老爷”到来时在门前点燃一束捆扎的稻草,取越烧越旺之意。正月十三过后,内輋就恢复了往日的宁静,十四这一天,狂欢了一晚的村民大多很晚才起床。正月十五元宵节,其他地方鼓乐喧天,而内輋村却不再闹腾,只是简简单单过节,因为村民们都在准备着第二天回归工作岗位,开始又一年的拼搏奋斗。

作者:许玉璇 发表日期:2024年01月05日 来源:汕头日报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粤ICP备2021148246号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119330007号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1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