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新闻

北湾村留存古韵提升风貌,多项“惠民工程”相继“落地”

绵长侨情聚故园 秀美古村添新韵

环境优美的生态停车场
北湾文化公园成村民休闲打卡点
古树古庙相依相伴,见证岁月流转
各方合力建成北湾开智小学
文明桥重焕早年风采
乡村池塘成为一道美丽风景线
北湾村鸟瞰图

  

  位于澄海区莲下镇的北湾村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村落,明朝中叶,吴、陈、郭诸姓到此定居,后周、李等姓陆续迁入,古与南湾、东湾为同一村落,称三湾村。北湾村村民以务农居多,近年来,村民开始创办小企业,从事塑料玩具及纺织品加工等行业。在乡村振兴的号角声中,村容村貌发生了美丽的“蝶变”,荣获广东省卫生村、汕头市文明集市等称号。

【侨村寻踪】

14座古祠成独特人文景观

  漫步澄海区北湾村,可以看到一幅幅宁静和美的画卷:古树、古祠、古桥等不时可见,农家小院林立,休闲广场设施齐全,水泥路一直延伸到远处。

  在北湾南社大宫巷,有座被称为“新厝内”的大宅,即是“仪园”。南北龙虎两座大门显尽威风。北门为正,双层水泥结构,顶层配备攻守设施;南门亦是水泥结构,单层,长年紧闭。如今,由于年久失修,房屋外侧墙皮早已脱落,却仍不失旧时风韵,厝角的使君子长势非常好,正傍墙盛开,红色的花朵十分美丽鲜艳。

  年逾八旬的陈伯在这附近居住超过50年,他告诉记者,仪园属变体“驷马拖车”式建筑,由三座“四点金’和三排花巷从屋构成。

  据介绍,仪园有10厅、25房、30多第门,总占地面积接近5亩。整座宅子分两期置建。首期建正殿、西第、北巷、南巷、南院,建筑属传统中式结构,但装饰部分属西式,于1921年落成;二期建北院和北花巷,中西合璧建筑风格,内部装修及厕所、浴室都按西式,而且有发电、抽水设备,于1936年完工。

  距仪园不远处,是发祖书屋,由一座“四点金”和两排从屋构成,是旅泰富商张俊居的后代于晚清年间所建。相传张俊居年轻时,因家境贫穷,为谋生路,瞒母离家,去了暹罗,在一对母女所开的杂货店中装卸货物。其母觉得张俊居勤劳且厚道,遂招其为婿。随着两个儿子荣得、荣合长大成人,生意不断发展壮大,后来,荣得和荣合两兄弟的儿子相继回家乡娶亲。为方便后代往来,荣得、荣合两兄弟汇款托族亲帮其置建豪宅,于1908年落成,命名“发祖书屋”。

  青砖灰瓦,古祠悠悠。在北湾村,至今仍然保存着颂轩祖墓和赞祖宗祠、兰祖宗祠、佳木祖祠等11座民国前建的古祠,还有友明公祠、林氏祖祠、追远堂3座建于民国时期的祠堂,成为北湾村独特的人文景观。这些祠堂建筑装饰工艺主要有壁画、灰塑、砖雕、石雕和木雕等,每一方寸都寄托着族人美好的愿望,融书院文化、祠堂文化、宗教文化和雕刻艺术为一体,一座座祠堂,承载着一代代乡亲子嗣的浓厚乡愁。

11棵古榕庇护家园守望乡愁

  百年古树,一个村有一棵就很了不起,北湾村却拥有11棵古榕树,最老的树龄超过了320年,实属罕见。

  “古榕为村民们撑开了‘生态伞’,让我们在阴凉环境下玩耍、活动,给我们提供新鲜的氧气和舒适的环境。村里人都把这些古树当成亲人。”村民陈婶说,古树早已与村民成为了“一家人”,村民在古榕树的庇护下,繁衍了一代又一代人。

  在榕门庙前有两棵大榕树,虬枝凌空交叉后扎入土中,形成一道“天然拱门”。榕树枝繁叶茂,遮住烈日,带来一片阴凉,村里老人们聚集在树下乘凉、聊天,十分惬意。古树树干虽已斑驳,布满裂痕,但树体却是盘根错节。

  对于庙前这棵古树的年龄,村里的老人说,从他们记事起,左边这棵古树就差不多长这么粗这么高了。从树身上挂着的牌子记者看到,树龄是320年。右边这棵榕树则是后来重新栽种的。70多年前,右墩原植之树被台风摧毁而枯死,有村民采老榕一新枝插于右边树穴,正逢春季,竟能成活,今亦成参天大榕。古庙古榕相伴数百年,成为北湾一道古韵十足的风景线。

“文明桥”成追求文明进步的见证

  古建不仅是一种特殊的人文记忆,更是一段历史,一种文化。文明桥是北湾村一道亮丽的风景,历经百年沧桑,“文明桥”已不仅是该村的象征与名片,更是当地人的精神寄托。

  说起文明桥,年逾七旬的陈灿明打开了话匣子。自小在这里长大的他,对这座桥有着深厚的感情。“文明桥的年纪比我还大,关于这座桥的故事和它承载的记忆,我的印象是很深刻的。”陈灿明乐呵呵地告诉记者,文明桥曾经作为北湾的交通重要枢纽,干农活的、小商贩赶集的……都要从此经过,有时赶上社庆节日,别提有多热闹了。在陈灿明看来,这座修建于民国1931年的单孔拱桥,不仅是当年湾头连结莲阳的交通要塞,更是北湾乡在百年前追求文明进步的象征。

  翻开1909年出版的《北湾乡土志课本》,陈灿明告诉记者,此书由北湾先贤陈伯良撰写,从书中陈伯良与学生的对话中可知,当时北湾村有座“文明桥”,让师生们引以为豪,精彩的对白闪烁着他传播文明,开通民智的进步光环。

  1931年,在陈伯良逝世20周年之际,北湾乡人在大桥的原址修建文明桥,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并在桥身上用木版模具拓印出硕大的“文明桥”三个大字,在当时的澄海称得上是雄伟桥梁。

  历经数十年的自然风化、风雨侵蚀,文明桥如同一位垂暮的老人,渐渐失去了当年绰约的风姿,四周杂草丛生,桥东西两端桥面塌崩,终成断桥。2013年,李才进、陈灿明、陈自强、陈木民、陈壮奕等有识之士向该村提出修复文明桥和创建文明公园的建议。在美丽乡村建设大背景下,北湾村决定修复文明桥,并以文明桥为主题建造文明广场配套停车场,把它打造成为一个集“休闲娱乐、健身运动、观光于一体”的多功能场所。如今,文明桥已旧貌换新颜,重焕早年风采,北湾村民更是希望:文明桥作为百年前北湾村文明进步的直接物证,能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将此桥列入市文物保护单位。

【侨村新貌】

升级改造 逛菜市场犹如逛超市

  “对比以前,现在真的很不一样,整个市场变得规整、干净,可以像逛超市一样买菜,体验感很好,买菜更愿意来这边了。”看着升级改造后的北湾市场,村民陈婶不由自主地发出感慨。

  北湾市场是一个服务湾头片区6个行政村3万多人口的村级农贸市场。当记者来到这个占地1万多平方米的市场时,发现市场内外秩序井然,摊档划行归市,整体环境卫生较为整洁。北湾村党委书记陈庆喜介绍说,借助文明创建的东风,他们从强化管理入手,持续开展整治,清理了市场周边的垃圾,修建停车场,完善了遮阳棚、卫生厕所、垃圾处理室等设施,引导市场周边占道经营商贩入场经营。

  作为村里最大规模的综合农贸市场,北湾市场是村民们买菜的首选。“小菜篮”连着大民生,小菜场折射大文明,陈庆喜表示,下来村委将进一步优化市场环境、规范经营管理,营造放心、舒心的消费环境,让农贸市场更好地服务于广大村民。

投入500万元 老池塘变身游泳池

  每到夏日,北湾村的游泳池吸引了许多居民和游客,非常热闹,规范化的游泳池和正规的培训机构,吸引不少周边群众带着孩子来学习游泳。露天游泳池有娱乐区、管理室、更衣室、卫生间等配备齐全。谁能想到,几年前这里还是一个老旧池塘。

  “游泳池占地10亩,几年前,借助建设美丽乡村的契机,投入500万元建设现代化乡村游泳池。”陈庆喜告诉记者,村里边拆边建,最终在村民家门口建成了游泳设施。由物业公司承包管理,配足教练员和管理员,让村里的孩子在家门口就可以戏水,告别暑期在水库、池塘游泳带来的风险。“一个村子里能建设一个这么正规的游泳池,是较为少见的。”一泳池培训机构教练表示。

侨胞齐参与 乡村建起现代化学校

  在北湾村,坐落着一所幽静的校园——北湾开智小学。漫步校园,环境整洁,朗朗读书声不绝于耳,洋溢着一种向上、好学、和谐的气氛。据介绍,1907年,北湾村创办开智学堂,借赞祖祠为校舍。1967年,村自筹资金建平房教室10间,但20年后已变得破旧。

  “北湾的侨亲继续发扬爱国爱乡、热心教育的光荣传统,他们踊跃捐资,推动了开智小学的建设步伐。”退休老校长李实赠回忆说,北湾俊彦辈出,这些华侨乡贤一方面深受家乡重视文化教育传统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深深感到掌握文化知识对谋生和事业发展的重要性,把兴办教育当作报效桑梓的头等大事。

  时间回拨到1990年,县派任乡党总支书记陈潮明主持成立建新校筹委会。新校舍建设资金总额达224.834万元人民币,其中泰国、新加坡华侨陈适予、陈锦洪、陈强德等112位旅外侨胞捐资折合人民币70多万元。令李实赠感动不已的是,侨亲陈适予、陈锦洪、陈强德等不但在捐资建校中做出重大贡献,而且带头筹集教学设备资金和北湾教育基金会捐款。建校三年,陈适予多次来到建设工地,了解建校进展情况,帮助解决施工过程中碰到的一些具体问题。

  众人拾柴火焰高。李实赠说,正是有了各级党政领导的关心,海外侨胞的热心,北湾乡亲的诚心,才能在小乡村耸立起一座现代化学校,使乡村的教学事业迈出坚实的一步。

【“数”说侨村】

惠民工程一个接一个“落地”

小乡村面貌“大变样”

  北湾村的村貌“变新”了!进村的路宽了,村里的路畅了,一条一条纵横交错;修葺一新的民居掩映在绿荫下,若隐若现,整洁优美。

  近年来,北湾村高度重视乡村人居环境卫生整治,多措并举,强力推进文明创建纵深开展,同时,全面推进一系列惠民工程的建设,修建了一批公共设施——

  北湾村委会村址此前是一层砖瓦结构,年久变成危房。2004年,修建成3层水泥结构办公楼,总投资约160万元;投入资金约900万元,建设生活市场及配套工程,建筑面积约10000平方米;总投资约600万元建设文化公园(全民健身中心),建筑面积约1000平方米;总投资约550万元建游泳池,建筑面积约7000平方米;总投资约450万元建成停车场,建筑面积约5500平方米;总投资约460万元建设影剧场,即文化活动中心,建筑面积约1768平方米。

  此外,景观路总投资约420万元;生态停车场总投资约446万元;文明广场总投资约1196万元;军池、宫边池两大池塘景观改造总投资约350万元。

  同时,各项民生工程顺利推进,水改工程总投资约380万元、“雨污分流”工程总造价约1376万元、村道及工业区道路硬化设施和公厕改造总投资约100万元、总投资约28.6万元建设公共卫生站等工程,村容村貌日新月异,群众幸福感、获得感进一步提升。

【侨村人家】

侨眷李实赠回忆华侨支持桑梓的感人故事

改革开放初期,村里有了第一辆货车

  “我的伯父李龙祯,虽身在泰国,却心系故土,支持家乡建设不遗余力。”年逾八旬的李实赠回忆说,改革开放初期,伯父经常回国探亲,一次和村干部座谈,了解到村的几千亩水稻缺乏化肥,而要租车到广州载氨水又十分困难。返泰后,伯父与几位侨亲商量,合捐一辆载重4吨的解放牌汽车,帮助村解决农业生产工具这一大难题。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改革开放刚刚起步,自行车对于普通家庭来说仍属于奢侈品。“那时候自行车需要凭票购买,谁要是骑个‘洋车’,一定能引来许多羡慕的眼神,别提多风光了。”李实赠说,更何况是一辆货车,更是稀罕,引得全村人都来围观。

  回忆起那辆货车,李实赠仍记忆犹新,每次车子上路,都是一道吸睛的风景,定然引来无数好奇的目光。在那个年代,村大队开着它,从广州拉氨水回来。“从家乡到广州要开好多个小时,辛苦归辛苦,能帮村民们的大忙,大家都很开心,也很满足。”李实赠说,伯父还捐赠村10辆凤凰牌单车和3台高级录音机,捐赠学校3支手提式高音喇叭。

  “伯父虽然年少离家,在异国他乡打拼,但他对家乡的感情依旧浓烈。”李实赠告诉记者,李龙祯对北湾有着深厚的感情。在李实赠的印象中,伯父一家并不富裕。每次见他时,身上穿着都十分朴素,在饮食起居上不铺张浪费,但对于家乡的建设,却毫不吝惜。

作者:陈文兰 陈珊娜 发表日期:2024年01月04日 来源:汕头日报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粤ICP备2021148246号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119330007号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1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