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华网 > 观点

乡村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的汕头实践

  党的二十大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对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作出战略部署。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全省县镇村高质量发展,在新起点上更好解决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省委于2022年底通过了《关于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笔者结合对汕头乡村建设的了解,从乡村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的视角提出几点看法。

  一、乡村文旅融合赋能汕头乡村振兴的可能性

  汕头市获评2021年度广东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工作的“优秀”等次,在沿海经济带东西两翼7市中位列第三名。2021年汕头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0819元,相比2020年增长9.8%。问题总与成绩并存,粤东西北和汕头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相似:经济总量较小、增长较慢、总体发展水平较低、内生动力不足、一体化发展政策体系不健全、资源要素从乡村流向城市的局面尚未扭转等等。在直面汕头乡村振兴发展差距的同时,日益兴起的文旅产业成为破题的金钥匙。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广东实施百千万工程的《决议》也提出:“依托文化旅游资源,培育文化体验、休闲度假、养生养老等产业。”

  近年来,我市的乡村旅游热度持续升温,“妈屿蓝”、十一合艺术村、丹樱生态园、澄海区莲华镇、隆都镇前美村等成为热门乡村旅游目的地。乡村旅游规模不断扩大,乡村业态逐渐丰富,但快发展也要慢思考,如何将汕头乡土文化脉络融入乡村肌理,如何提升我市乡村旅游品位,怎样解决我市乡村旅游同质化、文化特色不足等问题,需要结合汕头实际展开思考。

  二、乡村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的汕头实践

  “以文化产业赋能乡村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保护利用,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传承发展农耕文明,激发优秀传统乡土文化活力”。基于此,我提出自己的几点思考:

  一是营造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的浓厚氛围。

  当前,推进乡村振兴须大力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推动人人参与、人人聚力。调动乡村振兴的主角——农民,参与文旅融合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性、主体性。具体有三点:一要发挥媒体在宣传中的中流砥柱作用,讲清楚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二要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三要通过中外美丽乡村建设的真实案例调整村民心态,产生求变的内生动力。

  二是做好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的顶层设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坚持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科学把握乡村振兴、以系统观念统筹谋划乡村振兴、以深化改革扎实推进乡村振兴、以把握重点关系有序推动乡村振兴。在“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推进过程中,我们首先要摸清汕头农村各地家底,因地制宜,不可盲目“一刀切”,要有水滴石穿的耐心。

  三是加强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的基础设施建设。

  乡村建设的破题关键是在不改变“硬件”的基础上加强“软装”。目前,乡村建设中“农村基础设施仍不完善,公共服务水平不高,欠账还很多”。解决这些难题,一要实施农村道路畅通工程;二要实施农村供水保障工程;三要实施乡村生态环境优化设施建设;四要实施乡村清洁能源建设工程;五要加强乡村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数字化智能化设施建设。在提升村民的幸福感与归属感的同时,增强外来游客认同感与获得感。

  四是构建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的人才队伍。

  要下功夫解决乡村人才外流难题,强化人才队伍建设。一要完善农村实用性人才培育机制,培养更多的“土专家”“田秀才”。二要联合教育部门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本领过硬的干部队伍,让有情怀的人投入到乡村振兴的实践中。三要厚植人才发展生态,畅通乡村人才发展激励机制。四要加强人才队伍的柔性引进、对外交流,让更多人才愿意扎根乡村。今年的热播剧《去有风的地方》中实现“治愈心灵”和“乡村振兴”的双向奔赴或许为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一个美丽样板。

  五是协调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的多元主体。

  乡村振兴是全社会共同奋斗的目标,要做好政府、社会组织、企业、个人等主体的乡村振兴“大合唱”。政府要发挥好决策施策、整合资源的重要职能;各类社会组织具有科技、人才、资源等方面的强大优势,能敏锐地洞察市场需求、发现现实问题;企业以其灵活性见长,善于把握市场机会、带动文旅资源从城市转移到农村;乡贤有深厚的乡土情怀,了解乡情乡貌,深谙乡史人文,地缘、宗族、血缘优势易于获得农民认同,是关键的话事人。多元主体优势互补,通过政策制定、投入带动、管理创新等方式,充分调动积极性,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建设新格局,实现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方面乡村振兴。

  三、乡村文旅融合赋能汕头乡村振兴的原则

  一是普惠于民,要将政策的红利释放给更多的人,这是中国式现代化中共同富裕的应有之义。

  二是稳定盘面,顶层设计一旦确立就要一把尺子量到底,保有历史的耐心,循序渐进,切忌急于求成。

  三是物质精神同步,不能局限于经济效益的增长,还要注重农民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真正实现人的现代化。

  (作者系汕头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潮汕红色文化研究中心副教授)

  本文为市社科联供稿

作者:周艳红 发表日期:2023年10月24日 来源:汕头日报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粤ICP备2021148246号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119330007号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1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