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华网 > 文化

“汕头南澳古沉船出水文物展”在广州从都博物馆展出

千年丝路远 南澳文脉长

明漳州窑青花折枝花卉纹“玉”字大盘
比利时领事馆工作人员参观“文明互鉴  丝路遗珍——汕头南澳古沉船出水文物展”

  近日,“文明互鉴  丝路遗珍——汕头南澳古沉船出水文物展”在从都博物馆展出。据悉,该展以汕头南澳海域古沉船遗迹为背景,以出水文物形式展示中华海洋文明的历程,是第一个走岀岛门介绍南澳海丝总体情况的展览。从都博物馆是大型历史艺术类综合性博物馆,此次特设展厅400平方米,展带90米,共展出南澳古沉船各遗址岀水文物80件。该展由从都国际论坛组委会、汕头市人民政府策展,从都国际庄园、南澳县人民政府主办,南澳县海防史博物馆、从都博物馆承办,自去年12月开始,展至今年2月底结束。

8千年前南澳就有人类聚居

  记者了解到,在该展上,相关展陈以“锁钥东南控要津 海上贸易露端倪”、“牵星望山涉大洋 海路遗珍联诸国”、“文明互鉴耀盛世 东西汇流丝路远”三大部分来讲述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往来与文化交流的景象,同时也揭示了南澳在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地位。

  南澳岛是位于北回归线上的绿洲,扼闽、粤、台三省之要津,素有“闽粤咽喉,潮汕屏障”之称,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要津,更是进入内陆的重要关锁,也是远征海外的天然跳板。

  据南澳县海防史博物馆黄迎涛馆长介绍,现代考古发现的象山细小石器遗址、东坑仔新石器晚末期遗址以及崩山采集的石器和鹿角化石,证明了南澳早在8千年以前就有人类聚居,是文明之初的印记。南澳古人类使用一种细小石器,捕捞海产为生。从考古推知他们属于先越系统之土著,他们显示早于浮滨类型、陈桥类型之前,南澳先民已知舟楫之利,与邻近先民有生活、生产往来,粤东、闽南已出现史前人类文化交流。

  宋代以前,有关南澳的相关记载几乎是空白。然而,从中国海洋交通航路考察,凡东南沿海要往南洋一带国家,都必经南澳海域。因南澳未有定名,故未提及。大潭摩崖石刻是南澳迄今最早的摩崖石刻,上有“女弟子欧/七娘捨井/一口乞平安/匠李一/癸巳十一月记。弟子欧七孃(娘)同/夫黄远捨井二口/乙未政和五年”字样,它是宋代漳、潮海商途经南澳的见证,也是南澳为海上丝绸之路中转站及商贸必由之路的实物例证。对研究闽粤商贸活动和潮汕地区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交通史有较高的价值。同时,随着现代考古事业的发展和交流,在海路沿途发现了大量瓷器,以及南澳海域古沉船的发现,人们发现自宋代以来南澳是潮汕地区乃至东南沿海地区海外贸易的转运、集散中转站和必由之路。

  到了明代初期,中国舟师根据长期的航海经验积累而成的一部海道针经《顺风相送》,就记载了东南沿海过东南亚时必以南澳为望地,此为南澳地名第一次出现在航海地图之上。澳,在南方有“泊船的地方”之意,天然的良港条件,周边海路四通八达,南澳岛很早就吸引了不远万里驾舟而来中外商人。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渔民在南澎列岛海域拖网捕鱼作业时,偶尔都能随网捞上一些外销瓷器,南澳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地位初见端倪。

  饶宗颐教授在《南澳:台海与大陆之间的跳板》一文中说:“这是一个蕞尔小岛,面积只有一百零六平方公里,在历史上却对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起了重大的桥梁作用。”这里的桥梁作用,是指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海上交通和这一地区与海外交通而言。这张交通网络,就是我们今天常常谈说的海上丝绸之路。南澳是海上丝路的一个重要节点。它是航线上的望山,是海舶的补给点。络绎往来的海舶带动着繁荣的贸易和文化交流。

多处古沉船发现揭开海丝盛景

  2007年5月25日,在云澳镇澳前村委会东南的官屿与乌屿之间半潮礁(俗称“三点金”)海域,有渔民在潜水捕鱼时发现一艘古沉船,它就是入选201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南澳Ⅰ号”明代沉船,也是我国唯一经过正式考古调查和发掘的明代沉船。该沉船遗址是我国在27米的深度开展大规模水下考古发掘,从组织、发掘、保护各方面都是我国水下考古学科建设与实践的成功尝试,为中国水下考古树立了一个标志性和规范性水下考古项目。同时,它成为中国外贸史、海交史、古船研究的重要对象。

  “南澳Ⅰ号”共出水漳州窑系瓷器20025件,占出水瓷器的79.1%,瓷器种类主要为大盘、大碗、钵、罐以及杯、盏、瓶等;出水景德镇窑系瓷器5246件,占出水瓷器20.7%,其瓷胎较薄,青花色泽艳丽、纹饰精美;出水五彩盖盒227件,器物由盒盖和盒身组成,胎体洁白致密,器身施釉,青白釉泛青,五彩纹饰以红绿为主,图案上描金,盖面釉上五彩绘花卉或动物纹,腹部饰四开光花卉纹。

  事实上,“南澳Ⅰ号”并非在南澳县发现的第一艘水下沉船,早在1994年,渔民在青澳湾西南约2公里处潜水捕海胆时,就发现了许厝礁沉船遗址,这才是南澳县发现的第一艘水下沉船。2000年9月,中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与广东考古所联合组成“广东水下考古普查工作小组”对其进行水下调查。沉船文物虽已被盗捞,但还是采集了青花碗、碟、杯等文物。该船为清道光年间(公元1821年~公元1850年)沉船。

  另外,还有南澳“三点金”沉船和南澎列岛沉船等。南澳“三点金”沉船位于南澳县云澳镇东南的 “三点金”海域,具体地址未详。共出水黑釉盏、青白釉印双鱼纹碟20件。初步判断为宋元时期的外销瓷器。南澎列岛在南澳岛东南面,距县城约20公里,为粤东前沿海岛,2014年渔民潜水捕鱼间无意发现了清中后期沉船遗物青花花卉纹碗20件。

  黄迎涛告诉记者,2015年6月24日,南澳县海防史博物馆接隆澳边防派出所电话,报告后宅渔民在云澳三点金海域潜水捕鱼作业时无意发现了古瓷器,随即前往隆澳边防派出所。现场初步判断为南宋末期瓷器。随后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织专业人员进驻南澳。经水下调查共采集瓷器25件,其中完整器3件。经鉴定为元代瓷器,国家文物局命名为“南澳二号沉船遗址”。

  本场展鉴中,精心挑选了多个古沉船遗址出水瓷器进行展示,其中还对“南澳Ⅰ号”出水文物的明代漳州窑系瓷器、明代景德镇窑系瓷器,进行了瓷器内壁题款和底款的整理比对展出,让观者有更系统的了解,瓷器的造型、纹饰的精美令人叹为观止。这些展品蕴含着重要的历史信息和学术价值,引导人们去探索、追忆持续两千多年的东西方跨海伟大交流。

出水外国瓷见证中外文化交流

  展鉴中,红绿彩花卉纹碗、青花兰花莲纹小口罐、青花太阳花海水纹粉盒……好几件线条柔和,散发着温婉内敛气质的明安南窑瓷器尤为引人注目。据黄迎涛介绍,这些瓷器是2019年南澳渔民在青澳湾沉船海域捕鱼时捞获。青澳湾在青澳村东南面,东临南海,为天然避风港。该沉船的发现,说明回航的商船或装载贸易地货物回港,或外国商船装载货物与中国贸易,经南澳海域时或许是触礁、或许遭遇风暴而沉没。

  “安南为越南古称,安南窑瓷器,即是越南烧造瓷器。明代中国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以致亚洲市场的瓷器短缺,越南青花瓷遂乘势而起,填补市场需求,并在十五、十六世纪达到贸易的黄金时期。有别于中国青花瓷富丽雄强的姿态,越南青花瓷以其温婉内敛的美感风靡了整个亚洲。从陶瓷制造来看,越南与中国广东、广西相连,邻近的寮国、柬埔寨也是陶瓷生产国,而中国云南青花瓷窑则位在红河流域的上游;同时越南绵长的海岸是阿拉伯和印度船只的必经途径。因此,越南青花的诞生,可说是区域间窑业交互影响的结果。”他告诉记者。

  南澳海域诸古沉船的发现再现了海上贸易的繁盛景象,是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往来与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为航线航路、海洋贸易和文化交流等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特别是外国瓷器的发现有助于深入探索和充分理解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双向流动,对中国海洋史、陶瓷史、海外贸易史、海上丝绸之路等方面的研究均具有重大深远的意义和突破性贡献。

作者:陈珊娜 黄迎涛 发表日期:2024年02月26日 来源:汕头日报
(版权声明:版权归汕头融媒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严禁擅自转载、复制、改编汕头融媒记者新闻作品,违者将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粤ICP备2021148246号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119330007号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1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