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华网 > 文化

潮剧登上央视春晚引热议,作为我国最古老剧种之一,其以独特风貌在戏曲百花园中绽放迷人的光彩

表这一朵南国奇葩

  《荔镜记》
  《苏六娘》
  《闹钗》
  《金花女》
  《柴房会》
  《井边会》
  《刺梁冀》
  《芦林会》

  在我国戏曲百花园中,潮剧以其独特风貌被视为南国奇葩。潮剧是我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属于南戏系统。近年潮剧上央视的《观灯》,源于《荔镜记》,2024年上央视春晚的“花园订约”,源于《苏六娘》,此二剧出现于舞台上皆逾400年,都有明显的南戏传统。南国鲜花北地绽放,在这融融春意里,不妨学一学梅英表花,表一表这朵奇葩别致在什么地方。

  这样的观众决定这样的剧种

  有怎样的观众,就有怎样的戏曲。

  以前,酬神一直是潮剧的主要职能,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潮剧的剧目、表现形态。

  潮剧作为潮地流传时间最长的剧种,担负着民众祈祥禳祸、追求民间幸福的愿望,因此潮剧剧目中乐见团圆、皆大欢喜的结局,并且讲规矩、重正统。典型的例子便是潮剧至今仍频频出现于广场戏的《五福连》。

  近代以来,潮剧的宗教礼仪巫术性逐渐减弱,戏剧艺术逐渐从宗教仪式中分离出来。戏曲的娱乐性越来越显现。潮地戏曲所面对的本地观众,是一个怎样的群体呢?

  这里长夏无冬,温暖湿润。这里天赋地质膏腴,人工技术精巧,商业勤俭经营,算得是富足安适,养成的人也如当地秀丽山水一般的温和。

  市民阶层的形成和剧场的出现,对潮剧观赏提出对象化、精细化的要求。特别是剧场出现后,使舞台演出更专注于艺术、并有明确对象感。

  唱主角的生旦爱情戏

  明本潮州戏文是研究潮剧的重要文本,是明代在潮州演出的剧本,包括《刘希必金钗记》《蔡伯皆》《颜臣》《荔镜记》《苏六娘》《金花女》,其中,《刘希必金钗记》《蔡伯皆》和《颜臣》来源于南戏,《荔镜记》《苏六娘》《金花女》是明代创作的潮州本土题材,一色的生旦爱情戏。这些剧目,特别是本土题材的3个剧目,几百年以来,或以不同名字,一直盛演不衰。一个故事反复讲,讲上数百年,可见其受民众喜爱的程度,也可见潮剧这种戏曲的精神内涵始终如是,一以贯之。

  这些故事均以生旦爱情为主线,辅以由主线牵动的各种亲缘、人物关系、故事、感情铺排其间,交织在整个剧情中。其题材情节、故事架构,包括剧目以主角命名或以信物命名,都与南戏如出一辙。这些戏及同类型的戏,至今依然是潮剧舞台演出的重要内容,是潮剧剧目构成的主要板块。

  最“潮”丑戏蕴含生活智慧与生命感悟

  潮丑的发达是本剧种一个重大的发展。它应该在清中后期开始快速发展,而鼎盛于清末和民国。

  在明代,“丑”是一个薄弱的行当,从当时的潮州戏文中可以明确知道这一点。而潮丑由最初“弱”的模样变得发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由潮汕地理、历史、民性共同塑造的。富足的物质、山高皇帝远的地理位置,使这里的人们闲适、疏阔、放松,结合城市文明的出现和市民阶层的兴起,潮剧逐渐呈现出自己最“好”的面目,这种“好”可以理解为“自洽”。

  潮剧从清末以来,在不同时期都有极其精彩的丑戏出现,至今仍活跃于舞台上的如《双青盲》《周不错》《闹钗》《刺梁冀》《柴房会》……让人如数家珍。潮剧的丑戏,就像一篇篇隽永的小品文,充满生活的智慧、生命的感悟。

  随遇而安,豁达大度,善良义气,是潮剧丑戏主角的整体印象,也是丑戏广受欢迎、大行其道的根本原因。这些人物与观众有很高的亲近性和贴合度。

  女丑彰显潮人道德审美的宽容与公平

  潮剧的人物长廊里,有一类形象非常善良且隐忍,可说是道德的完美者,比如《井边会》的李三娘、《扫窗会》的王金真、《芦林会》的庞三娘、《铡美》的秦香莲……这类角色的穿戴基本是固定的,深蓝色或黑色的京装,头上往往只鬓角一朵黄色或其它淡色的花。这类角色,潮剧称其“乌衫”,基本多为中年妇女。

  潮剧舞台上,女丑与乌衫共同构成潮剧中年妇女的群体形象。

  与乌衫的柔弱截然不同,女丑是有武力值的。这种武力值未必表现为善于打斗,当然必要的时候,相信她们也会捋袖出拳,她们极少受压束,或者牙尖嘴利,甚至可以不顾体面,不接受道德绑架,不行,就干一架。这种女子,极少能被人欺负。她们不识文断字,不受道德绑架,没那么多顾忌,当然,也没人保护她。

  这样的形象在文人雅士眼里是不讨喜的,而潮剧里给予她们一个独立的行当,去表现和研究,要注意到,女丑并不“丑”,这种关注和重视,是很能反映这个剧种的欣赏群体一种文化心理的。那是潮汕文化里一个优秀的东西。

  女丑从美学上,是雄性化了的,她们有的在外形上已很少带女性的纤巧、妩媚,如《骑驴探亲》里两个亲家婆,有的虽然还穿红着绿,但“芯”已变了,她们不害羞、不胆怯,比如《陈三五娘》里的李姐,在元宵夜潮州府大街上,所有女人风闻林大将至,都纷纷躲开,唯独李姐谄媚趋前,所以,她们在美学上已不能归入女性。其行当划分上,是归入丑类,而不归于旦类。她们是第三种性别。实际上,女丑的扮演者通常是男性演员,其舞台效果尤胜女性演员。

  女丑在潮剧不单早已发展为一个独立的行当,而且极富地方特点,有着浓郁的潮汕田园色彩,为他处所无。这种丰厚的积累正可见潮剧长期以来对女丑的重视,而这正体现了潮剧作为戏曲艺术的大众审美特点。有些人物,在道德伦理上处于劣势,可以嘻笑怒骂,但在艺术上,却必占一席之地。应该指出的是,对女丑的这种重视并不是指比起其他行当“过分”的看重倾斜,而是不忽视,不鄙薄,给予该有的尊重,所有生活里有的,且观众关注的、喜爱的,在戏曲这里都可以找到,这才是民众的艺术。

  (图片由梁卫群提供)

作者:梁卫群 发表日期:2024年02月22日 来源:汕头日报
(版权声明:版权归汕头融媒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严禁擅自转载、复制、改编汕头融媒记者新闻作品,违者将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粤ICP备2021148246号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119330007号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1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