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华网 > 龙泉

赏石记

  吾乡樟林有清代名园西塘,集住宅、书斋、庭园三者于一体,亭榭楼阁,莲池白塔,主景为太湖石叠石造山,石壁上凿着“秋水长天”四字,取自王勃的《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少时若要照相,父母便把我们领至西塘取景。当初只觉得假山好看,却不明白它所涵藏的真正意义。

  陈继儒在《小窗幽记》中说过: “古之君子,行无友,则友松竹;居无友,则友云山。余无友,则友古之友松竹、友云山者。”古代富庶的文人,爱将山石搬进自已的庭院,营造咫尺山林的意境,以追求天然之趣。小块的山石也被文人们随手带进雅室,与经史、香炉、古琴、笔砚一块搁于书案条几之上,一拳之大浓缩三山五岳,方寸之间展露气象万千。文人们朝夕游息其间,人与物相互浸润,以求得心清意远,抵达天人合一之境。

  赵希鹄的《洞天清录》有怪石辨,“怪石小而起峰,多有岩岫耸秀嵚嵌之状,可登几案观玩,亦奇物也,”这应该就是“山子”的原义,后来又扩展到用竹木牙角、玉石陶瓷等各种材质来制作雕琢的摆件,比如笔架也属此列。记得小时我家有一座寿山石山子,一拃多高,外形呈峰峦状,上边雕刻着花花草草,大热天我爱偷偷抚摸它,从细腻的石质中寻得一丝凉爽的触感。后来我家搬了新居,那座山子从此不知去向。

  一般说来,文人赏石、藏石的雅好盛行于唐宋,晚唐画家孙位的唯一传世之作《高逸图》,或者宋徽宗赵佶的《祥龙石图》,都有奇石的身影。到了明代后期,随着《素园石谱》一书的问世,文人对奇石的收藏似乎进入了高峰期。我的书案上有段时间搁着一本《素园石谱》,属于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古刻新韵”系列,石谱本身绘制精美,印刷也好,苦读之余翻翻,颇能一浣浊眼放松心情,至于说那是李后主的砚山、苏轼的雪浪石或者米芾的研山的写真,就不必去较那个真了。

  我父母爱石也藏石,旧宅“醉园”有大大小小的奇石不下千块。我的两个妹妹或者关系密切的亲友乔迁,我父亲就会割爱送一座山子给他们,就算对方不懂赏石,至少也明白它能起到“石敢当”那样驱邪镇宅的作用。几年前我带着父母去美国,在纽约参观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于二楼的露台意外地见到一个仿中国苏州园林风格的景观,“泠泉亭”里摆着一方四尺有余的灵璧石,配以苏工底座,亭子四周湖石堆砌,室内的几案上也摆着梅瓶枯枝笔筒山子,有一方皮色灰白的湖石孔洞贯通温润古雅,至今让人难忘。

  我在深圳的家里藏着好几座山子,太湖石、灵璧石、戈壁石等石种,画案几桌书架博古架上随意摆放,隔一段时间也会换换,夏天到了,在山子侧旁搁一器皿,养一朵莲花。秋天来了,往一只青釉开片的盘子里放几枚小巧的佛手。接近岁末,养一两盆水仙,再在山子前搁几只黄澄澄的潮州柑,算是岁朝清供。古人讲究清供,就是把文玩、卉石、瓜果置于案头以供观赏,若是有收藏的岁朝清供图,也可张挂出来,为草枯风寒的岁末年初增添一缕喜气和暖意。

  我的书桌上还摆着一方广西大化石,为好朋友所转让,比沙田柚要大些,外形也有点像,色彩明丽石质细腻如小儿肌肤,经过经年累月的摩挲抚玩,表面更是明亮如珠。我不知道它算不算山子,我总以为山子还是应该有着峰峦的样貌,哪像它形如柚子,其实也不太像柚子,似乎更像一个收束了口子的钱袋,若有人再问我它的名字,就叫“代代平安”好了。

作者:厚 圃 发表日期:2024年02月18日 来源:汕头日报
(版权声明:版权归汕头融媒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严禁擅自转载、复制、改编汕头融媒记者新闻作品,违者将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粤ICP备2021148246号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119330007号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1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