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华网 > 旅游

下陈村海外乡亲热心捐建家园,数十年来侨建项目持续不断

古村侨韵今犹在 一生牵绊是乡情

  鸟瞰下陈村
  波罗蜜古树承载着浓郁的乡愁
  古朴的大夫第
  华侨捐建的世德学校
  古老旗杆石见证村子曾经的辉煌
  青砖祠是下陈村最古老的大宗祠
  古祠中的碑记

  江水清澈,风光旖旎;古宅沧桑,曲径通幽……在秋日暖阳的映照下,下陈村宁静而古朴,承载绵长的情思乡愁,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幅古韵悠悠的生态人文画卷。

  澄海区上华镇下陈村原名夏塘。宋时,陈氏祖先从福建莆田移居到丰顺,约公元1100年-1200年再移居到此创立夏塘,清一色姓陈,现有人口约五千人,海外侨胞近万人,是汕头市著名侨乡。海外乡亲情系家乡,积极参与下陈村建设,书写了一段段感动人心的故事。

  古祠古树 刻印厚重的历史烟云

  走进下陈村,宛如时光倒流,老祠堂、古树、老街等“老物件”无不透露出其深厚的文化底蕴,让你记起悠远的乡愁。近年来,下陈村遵循历史文化风貌,充分挖掘文化内涵,传承千年文脉。村委会干部说,传统村落保护,不仅注重保护好古村外观,也要在内涵的深挖上下功夫,让村子真正“活”起来,打造一幅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好画卷。

  在潮汕地区,一座座古祠堂承载着一代代乡亲子嗣的浓厚乡愁。时代变迁中,它们传承着家风家训,记录着血脉延续,凝聚着奋斗精神。青砖祠是下陈村中最古老的大宗祠,墙壁青砖筑成,坚固无比;屋顶龙凤飞翔,典雅古朴。祠堂中,斑驳的墙面和立于嘉庆元年的碑记,无一不在诉说着下陈村陈氏一族的悠久历史。村里老人告诉记者,每年农历十月二十九,是村里的“老祖公生”,陈氏后人在青砖祠集中祭祀祖先、追思先人,十分热闹。

  青砖祠亦是老一代村民曾经的学堂。上世纪50年代,由于村中没有正规的教学场所,陈氏宗祠一度成为村民的学校。今年70多岁的村民陈叔就曾在祠堂念书,他说自己和祠堂一起长大、一起变老。“当时这里简陋得不像个学校。”回忆起那段时光,陈叔说,直至改革开放初期,华侨捐建学校,这才结束了学生在祠堂里上课的历史。

  行走于下陈村,古树环绕,古建古祠点缀其中,环境清幽,让人常有穿梭时空之感。除了大家熟悉的古榕树,还有几棵位于韩江堤上的古木棉树。每年木棉开花时,这里一片火红,红花绿水相映,令人赏心悦目,成了网红打卡点。

  小小的乡村,为何会有这么多古树?“古树被视为下陈村的珍宝,村民们都很珍惜。”村委会干部说,保护古树的意识已经潜移默化,在居民心中扎了根。无论我们的华侨走到多远,足迹遍布世界,只要回到故乡,看到儿时的那棵大榕树,看到村子里的百年古祠,关于故乡的永恒记忆总会被唤醒。

  百年大夫第 承载浓浓的宗亲情

  在下陈村,有幢老式大宅子让人眼前一亮。门楣正上方,是“大夫第”三个字,笔力遒劲,字体飘逸。在大门两侧,还各镶嵌两块分别绘有“寿”“喜”图案的石板。踏过门槛后,气派的厅堂、天井、厢房等设施映入眼帘,各种木雕遍布,每一件都精巧夺目……这里就是乡人“利财爷”家的老宅。

  1905年,下陈村人陈德辉得知长子陈殿臣得中举人后,回家乡下陈向族亲报喜,并在家乡修建了一座“大夫第”。陈德辉号“利财爷”,1921年,香港潮州商会成立,他是创始人之一。他的长子陈殿臣以附生参加光绪癸卯(1903)顺天恩科乡试,在河南开封得中第144名举人,出自翰林院编修安徽周维藩之门下,跻身于“搢绅”行列,人称“举人爷”。

  陈殿臣是近代香港著名实业家、慈善家和社会活动家,他爱国爱乡,心系桑梓。1909年,陈殿臣与高绳芝合作创办汕头开明电灯股份有限公司,推动汕头民族工业的发展。1926年汕头中山公园创建时,陈殿臣在香港积极响应,带头捐资,同时动员海外潮商捐款,支持中山公园的建设,事迹镌刻于中山公园纪念碑记上。

  历经百年风雨,大夫第院门仍保存完好,静静地伫立在下陈村,迎着日出月落,守护着陈氏子孙。就如村中老人所说的,大夫第承载着传递乡愁使命的背后,不仅因为它是传统潮汕民居,更重要的是这里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不忘乡梓 “芳名录”蕴藏暖心故事

  在下陈村有这样一句话:下陈人一半在本地,一半在“暹罗”,可见泰国与下陈的渊源有多深,在泰国也有一个夏塘同乡会——世德堂。下陈村的侨亲爱乡爱家之情浓厚,参与家乡建设的积极性很高。漫步村中,不时可以看到“捐资芳名录”,修路、建学校、修古祠,每一块“芳名录”都诉说着乡村和海外侨亲千丝万缕的联系。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东风,下陈村旅居海外的侨胞纷纷回乡探亲。他们中的许多人热心社会公益事业,踊跃支持家乡教育事业的发展。“1989年以前,家乡的祠堂就有学校的功能,村民的小孩都在祠堂里读书,世德小学建成后,村里终于有个正式的学校,大家能够集中在一起读书了。这离不开本村侨资侨力的大力支持!”回忆至此,老年人协会会长陈楚宏感慨万千。

  据介绍,世德小学创办于1949年,原名为夏塘小学,后改为下陈学校。1988年10月,华侨陈寄坡回乡看到乡里的孩子仍然在祠堂中读书,十分着急。他不辞辛劳到泰国、香港等地,带头捐资并发动旅外乡亲捐资兴建学校,旅外华侨纷纷响应,慷慨捐资共222.7万元,建成现址并改为现名。2001年6月拓展校区,改建校舍。建设过程中,寄坡先生亲力亲为,自己设计施工图纸,采购建筑材料,事事关心,为家乡教育事业贡献毕生精力。

  数十年来,海外侨亲们情牵家乡,积极参与下陈村建设。世德学校、佳如路、村中心道路、老人组、幼儿园、青砖祠堂……从教育到生产、从生产到改善生活条件,侨建项目持续不断。

  尊老敬贤 托起幸福“夕阳红”

  最美不过夕阳红,温馨又从容。每天一大早,熹微还未唤醒沉睡的大地,下陈村人来人往,不少老人已在前往老年人活动中心的路上。

  据统计,下陈村现年满60周岁以上人员约有1200人。1997年,得知村里准备建老年人活动中心,海外侨亲纷纷响应,合计捐资约20万元,建成这个活动场所。“报效桑梓是刻印在海外侨胞心中的符号,下陈村的发展离不开本村侨资侨力的大力支持。”陈楚宏深有感触地说。在他看来,下陈村向来有尊老敬贤、乐善助人的传统,数十年来,富裕起来的海外乡亲为家乡建设出钱出力,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赞歌。

  走进老年人活动中心,欢声笑语,热闹非凡,一派老有所乐的幸福景象。经常来活动中心的陈大爷说到:“下陈村的老人幸福指数真是高,我每天都来活动中心坐坐,和老朋友们聊聊天,为平日的生活增添乐趣,也使我们感受到了侨亲对家乡的爱和大家庭的温暖。”

  “自从退休后,我几乎天天都来喝茶聊天。”村民陈叔乐呵呵地接口说,很多老人把这里当成了“第二个家”,活动中心丰富了村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了老人们的幸福感。


作者:陈文兰 陈珊娜 通讯员 陈瑞群 发表日期:2023年11月03日 来源:汕头日报
(版权声明:版权归汕头融媒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严禁擅自转载、复制、改编汕头融媒记者新闻作品,违者将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粤ICP备2021148246号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119330007号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1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