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华网 > 龙泉

故乡的青梅

  摄影:林琳

  ■ 徐山丰

  倘若在超市拿起一包甜脆的青梅,或者是话梅,翻到包装袋的背面看看产地,便常常能见到潮汕地区的普宁、陆河、揭西、潮南等地的身影。

  原来,潮汕地区虽然临海,但是莲花山脉绵延全境,西北一带山脉纵横,人多地少。靠海的人吃海,靠山的人便只能吃山。混居在山脚下的潮汕人和客家人,在大山里精耕细作,世代赓续,竟将山林耕耘成了果园。如今,莲花山脉一带的普宁、陆河、诏安,都已是赫赫有名的“中国青梅之乡”。

  而我那小小的故乡,就深窝在普宁西部的南阳山区里。我的先辈和乡亲们,曾经都倚赖青梅的收成以度日。我那故乡的山野,曾经也弥漫着花香,飘荡着白色的海洋……

  冬临之际,正是万物凋残的时候,寒风呼呼地就抽走草木的生命,枯黄一片原野。空荡的原野上,一片连绵的银灰色树丛在风中无聊地摇晃。未久,那沿山拾级而上的银灰色树丛慢慢就开始泛白,纤细的枝条悄然挂上了几颗圆圆的花苞,褐绿色的萼片紧紧裹着一点雪白。待到风和日丽的时候,那一点雪白便忽地挣脱花萼的包裹,绽放出小小的白嫩花瓣,一蓬蕊丝亭亭玉立芯间。几日之间,便有千朵万朵梅花一同盛开,漫山白花繁密如雪,野风拂过时,花海上波涛起伏,落英缤纷。那时节,南阳山沟里四处都弥漫着梅花的清香,蜂群也在万花丛中穿梭,到处嗡嗡作响。

  梅兰竹菊是四君子,梅、竹、松又是“岁寒三友”,文人墨客从不吝啬赞美梅花——“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胭脂桃颊梨花粉,共作寒梅一面妆”……不过,在山野的乡亲们看来,茂盛的梅花,昭示着初夏的丰收,这才是他们高兴的事儿。

  当白玉花瓣一片一片地零落,当清丽的花儿支离破碎,花蕊便孕育了一颗颗小小、尖尖的青果子。四季流转,等到春天的和风细雨来临,脱下白衣的梅树悄然就换上了绿衣。绿叶贪婪地吸吮阳光,飞速成长,长成许多把小小的绿扇子,悄悄将稚嫩的青梅掩藏在其间。直等到烈日当空,知了热得“吱吱”乱叫,将青梅树的扇叶烤得蜷曲的时候,梅子便出阁了!它们已长成了丰满的大果,一连串分外诱人的青翠果子沉甸甸地垂吊在枝头。

  采摘青梅,这是一场盛事!乡亲们总是全家出动。壮年劳力不必说,每天都要抄起扁担,携着钩子,挑着箩筐、竹篓收成去。老人也闲不下来,帮忙清捡掉落在地上的梅子。小孩更是兴奋地爬上树去,亲手摘下一颗颗饱满的大果,不时还咬上几口。亲戚之间大家互相帮忙,你家帮我几天,我家帮你几天,就连在外务工的亲人,这时候也要放下活计,赶回来帮忙收成。自春节以后,一大家族人好不容易又聚在一起,虽是苦力活,山沟里却回荡着欢声笑语!

  村里榕树头下的土场,每天都有外乡人开着手扶拖拉机或者小四轮货车来收货。梅子贵的年头,能卖到两元多一斤,梅子贱的年头只能卖一块多,甚至是几角钱。家家户户都一担一担地挑着刚摘下来的青梅去过称。忙活这么几天,多的人家能收下千来块钱,少的人家也能卖出几百块。便是孩童,也要偷偷地去摘上一袋子,换来几块钱买糖吃。当人们从外乡人那里接过一沓皱巴巴的票子,蘸着口水反复地数,旁人见状总要玩笑两句。然而大家是不在意的,这是乡亲们最高兴的时刻。

  人们将树上的青梅换成了手中的票子,到镇上赶集的时候,又换成化肥、饲料,换成农具,换成鸡崽儿、雏鸭,换成米面,又或者是给孩子们换一双鞋、一个书包。在树下辛苦一年,为的不过就是这么个结果。

  有的人家像我阿嬷一样,还给自家留下了点梅子。阿嬷每年都会腌制上几十斤的青梅,有咸的,也有甜的。在黑陶罐里腌过一段岁月,就捞出来晾在簸箕上晒干。饱满的青梅子,就这样腌得黄了,晒得蔫了、皱了,变成褐色了,最后成了干巴巴的梅脯。这便是山里人的零食。有时拿一两颗梅脯含在嘴里,口水便哗哗直流,解了一时之痒。孩童上学的时候也扔几颗在水壶里,给无味的白开水兑上一点味道。等到来年,有外乡人来村里收梅脯的时候,阿嬷再把吃不完的一大米袋梅脯卖出去,又换成了票子。

  采收的季节一过,漫山的梅树便空荡荡的,徒留叶子在风中无聊地摇曳。高处留下的那几颗寂寥的梅子,渐渐熟透,变成了黄梅子,在暑夏的时候掉落在地上。贪吃的孩童路过捡起来,擦一擦便扔进了嘴里,软软烂烂、酸酸甜甜的,那是酝酿了半载春秋的风味。

  花开花谢,年月渐长,村里的土路忽然在某一天就变成了坚硬的水泥路。从那以后,走出去的人越来越多,走进来的人却越来越少,而青梅留给人的希望也越来越小……

  许多年以后,我再回老家过年,发觉高埔、云落、大坪几个发展较好的乡镇不仅引进了青梅加工产业,还建起了梅园、梅海景区,发展起了生态旅游业。春节,正是梅花盛开的时候,回乡过年的人很多,花海里也人潮人涌,好是热闹。绵延的青山,似乎渐渐已成了乡亲们的金山。

编辑:李津 发表日期:2023年10月05日 来源:汕头日报
(版权声明:版权归汕头融媒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严禁擅自转载、复制、改编汕头融媒记者新闻作品,违者将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粤ICP备2021148246号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119330007号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1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