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华网 > 龙泉

永远的 “桃花源”

  ■ 钟海帆

  两千多年前,中国的文学家兼隐士陶渊明写下不朽的文章《桃花源记》,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世外桃源的景象,那里没有强权,没有战乱,人和自然和谐相处,人性淳朴,自给自足。

  两千多年来,人们一直在问:这篇文章所描绘的是真实的还是杜撰的?如果是真实的,那究竟是位于当今何处?根据“武陵”的线索,历来较为普遍的观点认为是在今天湖南常德。但国学大师陈寅恪提出了不同看法,认为是位于北方古称“弘农”或“上洛”的地方,大约在今天的河南或陕西。

  随着中国现代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桃花源在哪里”这个问题就从学术问题变成了旅游项目的投入产出的重大问题。除了湖南常德理直气壮地建设自己的桃花源项目,重庆、云南也设计建设了自己的桃花源。作为宣传推广的手段,网上的争论很热闹。

  云南的桃花源我去过,从旅游体验来说,还有点仿真的意思,要穿过一个窄洞,把“豁然开朗”演绎得很像回事。过了洞,真的有一个乡村,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村里是住人的,当然都是开民宿为主。后来听说重庆也搞了一个,从照片上看,也依托了山间的一个自然洞。

  但发现桃花源的毕竟是“武陵人”,而湖南一带从汉朝就有了武陵郡。常德的桃源山历史上就是中国古代道教圣地之一,享有三十五洞天、四十六福地的美誉。其中有一个洞就叫“秦人洞”。许多文人墨客留下珍贵墨迹。所以湖南常德的景点为正宗,应该是没有疑义的。因此常德斥巨资景区建设,面积达到了150多平方公里。由于名气很大,我们近日探访了那里。景区规划是很大气的,风景也很美。唯一的遗憾是园中的洞人工的痕迹很重。

  与当地百姓聊天,知道历史上这里是有一个“秦人洞”,但已经垮了。我们在欣赏桃源山碑林的时候也读到了明朝的一篇碑文,题目就叫做《秦人洞说》,作者是明朝的官吏兼文学家江盈科。这表明,在明朝这里已经是文人墨客公认的桃花源文章发生地,而碑文也对其真实性表达了自己的独特看法。

  这是篇饶有意思的碑文,围绕“桃花源记是否为寓言”展开讨论。作者认为当时桃源所标记的洞,就像“黔中之二酋,吴门之姑苏台,皆爱礼存羊,名是而实非也”。所谓“爱礼存羊”,意思是由于爱惜古礼,不忍使它废弛,因而保留古礼所需要的祭羊,比喻维护其意义而保留有关象征物。他接着说,陶渊明所描述的桃花源,是“仙界”。“盖仙界者,不离人世,不即人世,有无之间,真幻之际。”即,不完全是真的,也不完全是假的。能否见到这个仙界,取决于你是否“有缘”。渔人第一次属于“缘合”,故无心也遇到了;第二次去属于“缘尽”,所以即使做了标记也找不到。那么,什么是仙界、仙物呢?他认为,“灵明不滓,何物非仙?真元不秙,何地非仙”。大概意思是说,只要内在精神不被污染,什么东西都可以带仙气;只要玄妙的自然之气得到保存,什么地方地方都可以成仙界。作者总的观点是:秦人洞的真假不是个问题,设秦人洞的动机和目的才是关键。秦人洞是一个象征。

  人类社会建立以来,就产生了不平等、战乱等问题,而对理想社会的幻想和追求也相应而生。从基督教想象的“天国”,到中国古代的“大同”,就是典型的代表。从柏拉图的《理想国》开始,各种版本的“乌托邦”理论和描述就在人类历史中不断出现。这些乌托邦既反映了在困境中的逃避,也反映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与国外的各种乌托邦相比,“桃花源”更具中国文化特色。首先是对远离暴政的渴望。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人民被束缚在土地上,并按人头向统治者交税,同时成年人还要服徭役。中国人从不盼望奢侈的生活,而是渴望不受强权干预而自给自足,使家族延续。其次是对和平的渴望。在桃花源,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没有战乱,正是目睹了魏晋南北朝的频繁动乱的陶渊明所渴望的。在中国历史上,“盛世”的前提是“太平”,只要一段时间的太平,就会有盛世。

  在我们已经身处中华民族盛世的今天,细细品味桃花源的故事,还有一种中国哲学的传统意义,一种“后现代”的启示。科学技术在全世界各地飞速发展,人类的物质生活前所未有的丰富,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比桃花源中的人幸福。桃花源中人与外界没有信息交流,物产只够自己生存,但他们显得淳朴而安逸,解码他们的幸福因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建设和谐美好的社会。

  人类不断向前走,总是需要有幻想,也需要时不时回望来时的路。从这个意义上说,“桃花源”不仅存在,而且是永远的。

发表日期:2023年09月23日 来源:汕头日报
(版权声明:版权归汕头融媒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严禁擅自转载、复制、改编汕头融媒记者新闻作品,违者将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粤ICP备2021148246号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119330007号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1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