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华网 > 潮风

岭头单丛茶种源于饶平双髻娘山岩石缝野生单丛茶树,最早发现和守护者是红军阿姆陈合婆

生于红色土地 长在石头缝中

  百岁寿星陈合婆生前在田间劳动时留影

  岭头单丛茶,原称白叶单丛茶,因产于广东省饶平县坪溪镇岭头村,故也称岭头单丛茶。现为饶平县的国家级重要茶叶品牌。但是,这个茶叶品牌的原茶种来源却有不同说法。有的说来自岭头村“捆龙仔山”,有的则说源于凤凰山,至今未有定论。通过查阅大量历史资料,梳理岭头单丛茶从发现、守护到培植、扩种的全过程,笔者认为,岭头单丛茶种来源于红色土地——双髻娘山岩石缝野生单丛茶。

  岭头村有着光荣的革命斗争历史

  坪溪,旧称彭溪,有上社(许姓)、下社(刘社)和云坑、山寮等自然村。该镇位于饶平县中部,周围群山环绕。北有双髻娘山为屏障。该山海拔1036米,是凤凰山脉的第二高峰。山高林密,怪石嶙峋,云雾缭绕,环境幽美,风景如画,山溪泉水,潺流不息。西北与白水湖、叫水坑相连;南有南武山雄踞,并与青岚岩只有一山之隔;西与文祠连接,东有道路通往浮滨、浮山,地势十分险要。

  饶平县坪溪,是凤凰山通往平原的险溢关口,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到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队伍,都曾在这里建立革命根据地,开展革命斗争,是著名的革命老区。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在中共中央和中共广东省委的领导下,以中国共产党早期著名农民运动领袖彭湃同志等为主要领导的中共东江特委,创建了广东东江革命根据地。1934年秋,处于敌人东部心脏地区的中共潮澄饶县委和红军三大队,积极贯彻东特委指示,根据新的斗争形势需要,从平原转向山区,以坪山、白水湖为基地,建立“浮凤革命根据地”,以便开辟新区,准备向闽粤边发展,并驻于三坑村。党和红军积极发动群众,多次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围剿”。在虎作池的阻击战中,红军多次打败国民党军队的进攻,根据地日益巩固,革命队伍日益壮大,成立了苏维埃政府,打土豪,分田地。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斗争,引起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恐惧,随即派国民党第四师邓龙光部驻扎坪溪一带,妄图消灭红军,扑灭根据地的革命力量,摧毁苏维埃政权。敌人一次又一次地“围剿”革命根据地,进一村、烧一村,逐步吞食潮澄饶边根据地的革命力量。红军为了保卫土地革命成果,保卫苏维埃政权,与敌血战经年。但由于敌强我弱,革命力量损失严重。为了保存革命有生力量,根据地领导接受闽西红九团邓珊的建议,红三大队红军400多人于1935年9月在坪山、白水湖集结后,转移到福建诏安县乌山,开创乌山革命根据地,坚持革命斗争。红军撤走后,邓龙光的部队进村就烧,见人就杀,坪溪人民遭受空前劫难。

  日本侵略潮汕时期,国民党盘剥人,日本鬼子用屠刀杀人。当时的国统区(国民党统治)、沦陷区(日占区)、缓冲区的乱局,被人民戏称为“三角天”。潮汕人民创造性地把国民党的军政人员和日伪人员分别戏称为“老财主”“新财主”,把便衣特务蔑称为“乌青队”,一座座大山压在人民头上,即所谓“三步一乌青,五步一哨坪”,人民遭受极大磨难。当时的饶平县坪溪属缓冲区。后因姚铎叛变,潮汕地区斗争环境十分恶劣,党员按上级指示,暂时停止活动。党员为求生存,自谋生路,有数十名党的地下人员到饶平浮山、坪溪一带。有的教书,有的当苦力,有的做小生意。他们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保持着共产党人的本色,与人民共度难关。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武装力量又回来了。1948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纵队韩江支队主力五连(虎连,连长许立、指导员李世海),开进外线作战,挺进饶中,开辟新区,打通乌山交通线。当时,就以坪山作为前进基地,宿营大崠垭、牛角厝。老苏区群众高兴地说:“红军回来了。”潮澄饶丰人民抗征队独立中队于1948年1月在凤凰山猪母髻成立后,连续出击,袭击店市、渡头。当部队胜利回师山地时,喻英奇派出部队四处截击,并与我军遭遇于割埔。独立中队果敢对敌反击,顺利返回坪溪革命根据地,为打败国民党反动政权,解放全中国作军事准备。

  红军阿姆最早发现和守护原生野生单丛茶树

  坪溪,既是革命老区,又是闻名中外的岭头单丛茶的故乡。饶平县岭头单丛茶的原丛老茶树,生长在双髻娘山岩石缝中,被岽顶的独户山民陈合婆(村里称她为岽尾婆)首先发现,并守护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于1934年至1935年,武工队于1948年至1949年,以坪溪为革命根据地期间,都曾以陈合婆家作为掩护据点和休息、补给地。据1941年至1948年在坪溪一带开展隐蔽斗争的老同志忆述:当年红军和武工队员,都知道陈合婆秘密守护古茶树。他们不仅为陈合婆保守住秘密,也默默地保护着古茶树。陈合婆也用单丛古树茶,招待来来往往的红军和武工队员。老游击队员们在陈合婆下地劳动时,为她拍下一张宝贵的照片(见图)。双髻娘山岩石缝中生长的古茶树,树龄达数百年。由于该树曾经历过一次山火,只剩下残枝败叶。在历经长久风霜雨露中,又长出三枝主干,高人余。

  据岭头老村民口述,知道此茶树的先后有五位村民。最先发现和守护的是陈合婆,后是许柴房。陈合婆是百岁老寿星,她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逝世,享年98岁。新中国成立初期,陈合婆行动不便,村民许柴房每年清明节后三五天便上山采茶。他白天不上山,深夜摸黑上山到古茶树采茶。当时,每市斤茶值数个大洋,专卖大户人家。第三位是许克俊。在一个漆黑的夜晚,许柴房上山采茶。他的行踪意外被同乡的邻居许克俊发现。许柴房逝世后,该茶树就自然而然由许克俊接着采摘了。许克俊学就采茶制茶手艺,又有了古茶树可以采摘,生活较为宽裕。第四位是许汉英。合作社时,许克俊采古茶树的秘密被其侄儿许汉英发现。许克俊年纪大了,茶树便由其侄儿许汉英采摘了。

  古茶树扩大种植成为村民“致富树”

  1956年,许木溜任中共岭头村党支部书记。1957年,汕头市茶叶公司派人到岭头村收购大叶奇香茶出口。当品尝到许汉英带来的“奇香茶”后,大为惊讶。汕头市茶叶公司的收购人员感叹:“从来没喝过这样好的茶。味香口甘,回味无穷。”他们私下找许木溜书记座谈,要求许书记了解一下“奇香茶”的茶种和来源。

  许木溜书记身负重托,多次上门找许汉英。许汉英最终透露了“奇香茶”的来历。许木溜成为第五位知道野生古单丛茶的村民。也就是这位中共岭头村党支部书记,带领村民,对古茶树进行剪枝扦插,扩大种植,最终培育出批量优质良种茶,使古茶树成为岭头村人民的“致富树”。

  话又说回来,正所谓无巧不成书。正当许木溜得知古树秘密后不久,许汉英发现那株野生奇茶被砍去一桠,余下的树枝病虫害严重,几乎没茶可采了。许汉英立即把情况报告许木溜。

  许木溜上山察看,觉得情势不妙,立即召开会议,研究决定由特产组接管该茶树,并请汕头专区和县农技专业人员指导剪枝插播,挽救古单丛茶树。经汕头专区和县林业技术人员指导,村特产组及时剪下36个茶穗进行扦插。可是好事多磨,正当扦插工作顺利进行时,那茶树剩下的两桠,又被雷击枯死一桠,剩下那桠不久又因病虫害严重枯死了。但可喜的是,村特产组扦插的36个茶穗竟有24株成活。

  然而,恰好那时,正是全民兴修水利时期,许木溜奉命率领村里主要青年劳动力(包括特产组人员)到县外参加修水库数月未归。他人虽在外地,心里却时常惦记着扦插36个古单丛茶穗的成活情况。但等到他心急火燎回来时,却顿时傻了眼:那些扦插成活的茶苗已经不见踪影了。原来,在他不在村里期间,不明情况的村里生产队社员已将所有茶苗一并出圃,扩种在数以百计的山峦上。更严重的是,有的茶苗已被外地茶农买苗引种去了,未知踪影。

  这意外打击,并未能击垮这位硬汉。许木溜决定大海捞针,在岭头数以百万的新栽茶苗中,逐株仔细辨认。经过两年时间的寻寻觅觅,终于在俗名“捆龙仔”山坡上,找到一株性状与原古茶树酷似的单株。这棵单株,与其老丛株一样,也是单丛,这果真是两代单传呀!许木溜如获至宝,适时扦插扩种。

  在许木溜的带领下,经过村特产组精心培育,日积月累,树株数逐年增长,岭头单丛茶终于形成了规模种植。1981年,在广东省茶树品种会议上,岭头村产的单丛茶被单列为一个品种。1988年,被广东省农作物品种会议审定委员会审定为茶树良种,并由国家农业部正式命名为“岭头单丛”茶。1989年,许木溜出席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被光荣评定为“全国劳动模范”。后来,岭头单丛茶便扩种至饶平全县山区,茶园11.5万亩,规模茶叶生产加工点300多家,茶农7万多人。岭头单丛茶已经由岭头村人民的致富树变为饶平全县人民的致富树。直至今日,潮安凤凰、铁铺和揭阳、惠阳、韶关、佛山、梅州等地以及福建省也都引种了岭头单丛茶。饶平县岭头单丛良种茶,不但造福饶平本县人民,还为周边省市乡邻带去了振兴乡村、走致富路的源头活水。

作者:陈汉初 吴 萌 发表日期:2023年09月24日 来源:汕头日报
(版权声明:版权归汕头融媒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严禁擅自转载、复制、改编汕头融媒记者新闻作品,违者将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
下一篇:在南澳岛学识鱼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粤ICP备2021148246号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119330007号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1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