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华网 > 潮风

让历史说话 让档案发声

  档案是人们从事各种社会活动的原始记录,既是现世的实时反映,也是历史的别样承载。它蕴含着历史演变、行业兴衰、风土人情,乃至改革发展、军事战争、各国文明,古往今来,或文史传承,或颂功延续,或昭示后世,或彰显文明。

  如果说珍藏于博物馆中的文物是历史的见证者,那么陈列于档案馆里的档案史料,就是历史的记录者,两者缺一不可。随着党史学习教育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体现共产党奋斗历程的文物资料,以文献、信件、文物、影像等形式呈现,丰富着人们对档案的认知。

  泛黄的、残缺的纸张,或工整、或潦草、或独具风格的笔迹,一件件红色档案蕴含了党的初心使命。当它们安静地躺在档案陈列架上,似尘封了岁月,好在它们始终没被遗忘。我们渐渐发现,在文献书籍、电视媒体、网络资源看到的红色档案越来越多了,各地档案馆、纪念馆建设速度和质量都提升了。此情此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处处散发着一个讯息:请让档案发声,我们在听。

  一本不同寻常的账簿现收藏于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其中一页用毛笔直排写着“(1933年)八月十八日,主席毛泽东付还食宿费大洋一元四角五分”;1941年,延安整风运动开始,全党确立了实事求是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毛主席朴实亲民的作风和自我革新净化的魄力着实令人钦佩。

  1948年6月15日《人民日报》创刊号诞生于战火之中,是毛主席亲自命名、亲笔题写,意指“为人民服务”,“人民日报”4字铿锵有力,沿用至今73年有余——感慨伟人精神血脉得以赓续。

  “两弹一星”“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的入党申请书存于档案,他于1958年写道:“我回国近三年来受到党的教育,使我体会到党的伟大,党为实现共产主义社会这一目标的伟大,我愿为这一目标奋斗并忠诚于党的事业。”——归国反哺的决心令人动容……

  这些故事都通过档案的保管得以为后人所熟知,一本账簿、一份报纸、一份入党申请书,它们是一种特殊的载体,物化了人民的记忆,犹如一条跨越时空的纽带,一脉承载着过往的荣辱、现实的图强和未来的憧憬,知古鉴今,资政育人。

  思绪及此,我不禁对那些在那风雨飘摇、动荡不安年代仍拼尽全力的档案工作者肃然起敬。很多人认为档案工作是文件处理的末端,以为档案工作就是在工作结束之后,负责收集整理文件材料。实际上重要档案文件可提供的参考价值是无可比拟的,比如重要人事任免、重大政策出台、重大投资等许多重大决策之前,都要事先涉及到相关档案查阅工作。因此,档案工作更应当做在前面,做得精细、做得规范,方可发挥真正的作用。新时代的档案工作不仅是“末端”,更是“开端”。

  我想,在新的时代,尤其在信息资源轰炸的社会,服务才是档案工作的生命线,要想真正让档案“发声”,还得主动做好档案利用,通过内容真实、藏品丰富的馆内展览、线上查阅、专题编研等多种形式,让许多珍贵的文献、图片、音频、视频等档案资料以全新的方式呈现在人民群众面前,最大限度地发挥利用效能,才能充分体现档案的价值,让档案不再“藏在深山人未识”,而是“终有时日露峥嵘”。

作者:林瑶 编辑:陈乐芃 发表日期:2021年08月14日
(版权声明:版权归汕头融媒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严禁擅自转载、复制、改编汕头融媒记者新闻作品,违者将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粤ICP备2021148246号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119330007号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1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