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华网 > 旅游

夜宿乌镇,亲近水乡璀璨风华

  印象中的乌镇,是常见的江南水乡。古朴的石桥,脉脉的流水,白墙黑瓦,还有锯齿的马头墙,向着水面延伸的水亭,都写照着温雅跟风淡云轻。这样的地方,似乎会一如既往存在下去,直到地老天荒。到今年,我们夜宿乌镇,才见到另一个明艳照人的水乡。如同白水素女摇身一变为百变丽人。

  这一天,我们到乌镇,阳光正炽热。我们干脆泡在空调里,等到夜色降临才出来。这时四处燃起了灯火。路边的竹编圆灯笼、玻璃八角灯笼、柿形红灯笼放射出各种光,如同百鸟争鸣,就像无数的编钟在鸣奏,给人以强烈的叩击。各种光在榫卯古雅门窗上、在花木间、在屋子内外燃开了,此起彼落。或是大气如练,或是游动如蛇,或是明灭如星,或是聚在一起觥筹交错,或是独处一隅孤芳自赏。各种招牌,也不甘寂寞亮着萤光。光照得水面像天孙织的锦绣,像十里红妆,像沉睡的落霞。走在街上,踏着各种福禄寿万字云纹的门窗投影,跟各种脚步追逐应和着。在白天消耗了激情的人们,被灯光鸡尾酒麻醉着,情绪重新高扬。就像争先恐后要去跃龙门的鲤鱼,在大街小巷四处洄游。

  几乎所有的屋子都是店,所有的店都敞着门,不知疲倦地迎接客人的脚步。桥下水中,泊着许多的船。卖油纸伞、卖瓜果、卖各种纪念品、卖甜品、卖糖人……。简直就是给龙王献上一出铺天盖地的寿筵。

  在乌镇,少不了水上戏台。水上戏台是水乡的标配。鲁迅先生的《社戏》里就写到小伙伴坐船去赵庄看戏的趣事。写夜深的戏台像“仙山楼阁”,我也看了一回如假包换的仙山楼阁。天上的月亮被地上的灯光照得朦朦胧胧。整条长街就是一件抖开的百宝官服。空中延伸开的路灯光是长长的衣袖。绽放的各种明亮花纹就是点缀的刺绣,粼粼的波光是袍子的下摆。那一方最耀眼的戏台就是袍子上精华的补子。戏台背景是大幅盛开的蓝白青牡丹,上下方是优雅的云纹。一个小生穿着蓝袍,戴着黑帽演绎着越剧。演员已经不年轻。没有年轻人俊俏的轮廓跟弹弓一样的活力。但是声线十分明亮,仿佛是陈年老酱,越听越有味道。高亢的唱腔在水面上波纹一般袅袅四处扩散。

  我走到一处明亮的灯光下,用手机捕捉他的身影。尽管把镜头一再拉近,仍然有些缥缈。声音却是确凿地,激起了童年关于越剧《红楼梦》的回忆。此时,徐玉兰老师扮演的贾宝玉褪去了锦袍,换上儒装,在这个盛夏跟我们劈面相逢。尘封起少年的梦想,叩响了另一扇大门。门背后,是乌镇深广的天井、滴水的屋檐、闪烁着灯光的甬道。是露天上顶着尖尖的大帽子默默接受时光跟日月诘问的酱缸,是四处弥散的又甜又香又酸的酱味。是高高飘扬的蓝花布、汩汩流淌的黄酒,还有鱼儿一般四处穿梭的乌篷船。其他人声在歌声里消失了。只有那声音,就像一轮满月,洒下点点荧光。像水一般覆盖了所有的尘嚣。

  在熙熙攘攘里继续走。突然间拐进幽静的天地。又是水上剧场。一边是贝壳形拾级而上的看台,隔水相望是被黑瓦白墙衬托着的舞台。月亮跟清风、灯光,还有屋舍花木就是演员。水面上的月光、灯光以及各种线条被清风吹拂着变幻不息成无声魔幻的《封神榜》。如此寂寞,又如此热闹。像等待着什么,又像是送别了什么。余音绕梁,余光在水。远处是一道小桥。它把影子投进水里,它在等着一道孤独的身影翩然而至。  

作者:黄春馥 发表日期:2023年08月11日 来源:汕头日报
(版权声明:版权归汕头融媒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严禁擅自转载、复制、改编汕头融媒记者新闻作品,违者将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粤ICP备2021148246号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119330007号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1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