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华网 > 龙泉

长留风范照后人

  2017年作者(左二)和李汉庭(右二)与当年的老师同学在澄海聚会

  新年伊始,传来汉庭兄仙逝噩耗,惊痛之余,往事历历涌心头。

  就在去年岁末,我们还通了一次长话,我再次向他求证有关家乡民俗史料,他照例侃侃而谈。又一起回顾上世纪50年代澄海一中同窗六载往事,一起编《澄中报》《语文学习》,交换切磋名著阅读心得,展望作家梦,畅谈同被音乐老师挑选加入校合唱团,浩浩荡荡赶往兄弟中学演出……讲着讲着,他动情哼起了当年演出的苏联歌曲《在库班车上》。歌词我早已抛到九霄云外,他却唱得那么纯熟那么雄浑。忆及每年学校金凤花开时节举办“冼星海音乐周”的盛况,我们兴致勃勃地合唱一曲《保卫黄河》,意犹未尽,又对唱了《河边对口曲》,仿佛又回到那弦歌不辍的燃情岁月,活脱脱一双耄耋老顽童!唱罢,互祝努力加餐饭,互嘱勿忘赠新著。

  殊料,这竟是冥冥之中送汉庭兄升仙的一次小型告别会!但愿汉庭兄九泉之下笑口常开。

  1961年高中毕业,汉庭兄因当年招生工作的偏差而落第,我则有幸就读中山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又辗转广西、深圳工作。彼此杂事缠身,埋头治学,加之我甚少返家,致中断了联系。直到2017年,带犬子一家回乡认祖归宗,才终于和他赓续前缘。

  从旁人的讲述,我略悉汉庭兄的坎坷历程:高考失利后,汉庭兄到陆丰湖陂农场荷锄躬耕,日出而作,日落而归,春来冬去,一身疲惫,其间苦辛,不言而喻,哪有条件读书写作,作家梦遂成泡影。“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十六七载,至1979年末返城。期间爱妻又亡于贫病交加中。中年丧偶,哀莫大焉,情绪一度跌入低谷。幸好有了职业,分配在县市场管理所工作,专事市场管理员职责,然却是状元打更——屈才。后又改任门卫。汉庭兄无怨无悔,忠于职守。也因“祸”得福,守门间歇可以读书写作。也就在此时,他顿悟了,“终于,我找准了自己的定位,认清自己的价值与份量。我把自已交给了家乡,放手写作了”,“前半生是在艰难的环境中摸爬滚打……及至年届知天命那时间……利用自己半生的积累,不敢偷懒,不知疲倦,铢积过累,甘于清贫,自守恬淡”,“写了一些见得了人,也对得天地良心的东西”。(《乡愁别绪》后记)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汉庭兄默默耕耘,大器晚成,硕果累累,著作等身,短短二十余年间出书16本,平均不足两年便有一书问世,其速度不禁令人击节叫绝。

  鸟近黄昏皆绕树,人当岁暮定思乡。近年,我返乡数次,也开始撰写有关故乡的历史专著,但少小离家老大回,对家乡懵懂无知,汉庭兄自然成为我的启蒙老师。登门求教之余,我如饥似渴研读其赠书,书中从澄海的历史、地理、沿革,到政治、经济、军事、人物;从人情、风俗、礼仪,到语言、民谣、戏曲等等,林林总总,为我展现家乡一幅幅绚烂画卷,堪称解读澄海历史的百科全卷,从中我读懂了澄海的前世今生,明白了澄海何以被冠以“人杰地灵”之缘由,为身为澄海人而骄傲。

  汉庭兄文笔流畅简朴,内容充实而接地气,文章常见之报刊。尤为可贵的是提供了丰富翔实而鲜活的一手史料。有关澄海史料,可资查阅的记载寥若辰星,需要他迈开双脚,深入民间调研、挖掘、鉴别、整合,所谓“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对这些琐碎繁琐的旧物旧事旧人,他乐此不疲,刨根问底,因而撷取了多姿多彩的史料,其中不乏意趣横生之“隐私”传闻,颇有可读性。

  一天学友陈思汉来信,转发网上流传之《历史,曝光澄海早期工商业,令人大吃一惊》帖,帖中写道:“……东湖有两家布厂,不单生意上竞争,其他方面也较劲。其中一人连生了九个男孩,一人却生了九个女儿,一时传为笑谈。”文中所指“九个男孩”一家,确系家父厂名“璧记”;另一家则是詹姓“东益”。实属无意,竟被戏称“竞争”,幽默风趣,未知出自何方神探高手。后展读汉庭兄《澄城记忆》一书,方知高手正是他!

  桂林曾是我国抗战文化中心,蜚声海内外。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之交,我从文学评论转而潜心文史领域,长期致力有关史料搜集研究工作,因而又与汉庭兄同道,成为文史研究的铮友。只有圈中人,才知圈中意。相比之下,我虽也为此殚精竭虑,有所付出。但不论是史料资源,查阅途径、工具,还是经费、出版,我比他条件优越得多。可知其难度与付出,远重于我。如其所云,“当三部志书和《澄城记忆》完成之后,我的身体便宣告不行,腰椎因长期伏案变得不成形,膝盖也过度劳损了。这样,坐既坐不正,行也行不稳。从此,便一付佝偻之态了。”以后撰书,他只能“斜倚攲靠,零敲碎打”。(《乡愁别绪》后记)

  汉庭兄治史,“总以司马迁为榜样,立志学习他的精神”(《誉余杂识》),“立志要为家乡人民书,说真话公道话”,坚持“独立思考精神和独特视角,始终以反映历史真实为己任,不愿对历史进行任何讳饰”(《乡愁别绪》前言),赢得汕头潮学界专家学者的赞誉。

  汕头教育学院原院长杨方笙称汉庭兄“长期锲而不舍地关注潮汕的人文风土”,“以人文精神观照乡土百态,观照美丽的土地和曾经生活在这片土地上那多情的人们,正是值得称赞的地方”。《潮剧与潮俗》则被誉为“一部雅俗共赏的好书”,是对“潮州戏里的民俗文化”“开创性的挖掘”(李志浦)。《澄城记忆》赢得黄挺教授的青睐,他感慨万千,称汉庭兄“勤于阅读旧籍,访问耆老,熟悉地方掌故”,“这本书中,汉庭兄更执着于历史的书写”,展读此书,“不忍一口气读完,一小段一小段慢慢地翻,跟在文字后面的,却是急速而来奔腾不止的记忆的浪潮。汉庭兄的记忆在前面牵引,旧时澄城的形象,又在我的记忆里变得清晰。沉湎在温馨的回忆里,很久才把书稿读完”。

  汉庭兄苦心孤诣,不沽名钓誉,为家乡留下不可估量的历史文化遗存,为家乡文化建设作出贡献,绵泽后人,令人敬佩!

作者:杨益群 发表日期:2023年04月08日 来源:汕头日报
(版权声明:版权归汕头融媒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严禁擅自转载、复制、改编汕头融媒记者新闻作品,违者将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粤ICP备2021148246号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119330007号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1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