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华网 > 龙泉

远去了的练江马达声

  ■ 郭亨渠

  上世纪60年代以前,练江是潮阳的一条黄金水道,大木船、机帆船、小电船往来穿梭,通往县城、达濠、海门、汕头等地,哒、哒、哒的马达声起此彼伏。随着公路的四通八达,水上运输逐渐冷落,练江电船、机船的马达声已消逝于岁月的深处,但那熟悉的马达声,余音袅袅,时时在心头吟唱。

  当年,地处练江中游的家乡贵屿镇是练江平原水运的枢纽,江边有石砌的小码头,有小电船载人载货,往返于棉城、汕头等地。清晨,小码头人头攒动,挑竹箩的,提网袋的,携儿带女,随着一声汽笛鸣叫,人们纷纷登船,随着渐渐远去的马达声,小轮船消失在烟波深处。夕阳傍山时,又是一声汽笛长鸣,电船靠岸,码头上早已聚集着迎接亲友的男女老幼,欢声笑语,也有在码头边专替客人挑货物的,称为“竹槌帮”,码头一派繁忙景象。

  孩提时,不知道电船的来龙去脉,尔后才知道,家乡的练江码头建于明代,不过那时都是靠风帆和人力摇橹的小木船;1925年,邑人实业家陈坚夫创办练江电船公司,有人货混载汽轮4艘,每天由城邑至贵屿对开一次,不久,贵屿龙港村人又创办安顺、益生、富生、恒生、财生练江电船运输公司,共有电船9艘,可直达棉城、达濠、汕头、揭阳等地,经常客满货满。1942年,潮阳沦陷,日军封锁练江水运。1946年,抗战胜利,这些小电船才恢复航运,贵屿码头夜间停泊船只多达数十艘,满江风月,十分壮观。

  贵屿练江码头,是历史的缩影。时光在这里留下一段段往事。新中国成立前,革命前辈罗天、陈美南、曾广、李习楷等同志,多次乘搭练江电船来贵屿,到龙港村的地下党支部,研究对敌斗争策略,输送革命青年到大南山打游击,指导潮汕地下党的工作。

  练江码头也是海内外潮阳人挥之不去的家乡情结。三年前,旅泰侨胞郭羽三兄回到家乡,邀我返乡聚会。他是1947年从贵屿码头乘船到汕头,转乘大轮船往泰国的。谈到这段往事,他热泪盈眶。当年,为了逃避国民党拉壮丁,他连夜出逃,来到贵屿码头,翌晨,尚未登船,闻讯的伪保长已带几名乡公所兵到码头抓人。羽三说,正是天无绝人之路,当伪保长一伙赶到码头时,汽笛一声长鸣,船已离岸。羽三后来在泰国经营水上运输业,听到汽笛声,就想起了家乡电船的一声长鸣,羽三说,码头的汽笛和马达声,是救命之音,是助我兴业的吉祥之音,我一辈子都忘不了。新中国成立后,羽三曾多次回乡,上世纪50年代初期是从棉城乘电船到贵屿。后来乡村有了公路,他乘汽车回乡,多次步行到已废弃的码头怀旧,还捐资在家乡兴学、修路。他说,纵使离家万里,家乡的山水、家乡的码头家乡当年的马达声,永远留在心里。

  羽三邀我在没有码头、听不到马达声、汽笛声的练江大堤漫步怀旧赏景,这里没有涛声澎湃,没有巨浪翻滚,平缓的江流上波光粼粼,江堤绿树青竹的倒影把江水染得翠似碧玉,江堤外面,是一片平畴沃野,远处北山,峰峦竞秀,如诗如画。羽三感慨:心景互通,离乡时国家贫困落后,乡人饥寒交迫,再美的景色也过眼成烟,如今祖国富强,乡人幸福,家乡的美才令人留恋。

  近年来,整治练江成效显著,江水清澈,鱼虾漫游,江面上又出现了捕鱼和短途运货的小木舟,虽然隆隆的机声已经远去,然而,家乡的小码头和电船的马达声,仍是海内外乡亲心头抹不去的一缕乡愁。

发表日期:2023年02月25日 来源:汕头日报
(版权声明:版权归汕头融媒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严禁擅自转载、复制、改编汕头融媒记者新闻作品,违者将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粤ICP备2021148246号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119330007号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1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