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华网 > 文化

宋寨写意

  她似大幅绿毡中的一颗明珠,澄澈如碧的榕江倒映着她的身影,村外蓊郁绿野中的条条灌渠、小桥流水、若隐若现的乡村公路,犹如一幅绚丽的水乡画卷。

  

  榕江南岸的关埠镇下底村,2013年被评为“广东十大最美村落”。她似大幅绿毡中的一颗明珠,澄澈如碧的榕江倒映着她的身影,村外蓊郁绿野中的条条灌渠,小桥流水,若隐若现的乡村公路,犹如一幅绚丽的的水乡画卷。

  下底村置寨于宋代,在漫长的岁月中,在悠悠的天地间,古寨与江水静默无声,却阅尽一次次的旭日东升和苍烟落照,数遍江上穿梭的船只和往来人流,古寨与江流相对而视,相伴千年,千年的春风秋雨,滋生出名扬神州的贤人和故事,是宋寨人的骄傲,也是游子牵肠挂肚的乡愁。

  日暖风和,我们驱车来到下底村,仍然感受得到这里亘古不变的古风古韵。小巷悠悠,铺盖贝灰或麻石的路面斑斑驳驳,老式的“下山虎”“四点金”老屋墙壁风雨剥蚀,袒露出红泥白沙的墙体。抚摸着写满岁月沧桑的木门,仿佛听到了历史的回响,一种遗落在时代之外的静寂涌上心头。但当我们走出小巷,来到村前大埕时,这种静寂马上云消雾散,嬉戏的儿童,饮茶的老翁,听潮曲的老妇,还有下田归来的壮汉。村头一颗大树下,几位手持葵扇的老妇正坐在树荫下的石框谈天,一位年轻女子坐在对面看书,她全神贯注,自然披落的秀发遮住了她的面庞,侧影苗秀,宛如一幅美丽的剪影。过一会儿,女子合上书,走近老人们:“老婶老姆,还不回家煮食么?”老人们哈哈大笑:“现在煤气炉一开,20分钟粥就熟了,儿女们都会做的。”大树下,笑声阵阵,银发和青丝,相处如此和谐,时光似在这里静止。

  在下底村内漫步,处处古韵浓浓,寨墙寨门、古桥、书斋、祠堂、私塾保存完好,村人的生活云淡风轻,青波洗衣、柳荫垂钓、田野劳作,看鸟去鸟来,听江水清歌,日子就像流水悠悠流淌,而令下底人最为自豪的,是“提督府”,它是晚清时期云南提督黄武贤的府第。当我们来到提督府时,一座古朴的“驷马拖车”建筑映入眼帘,整座府第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府内展示的有关黄武贤的资料和图片告诉我们,下底村人黄武贤于清道光三十年(1850)从军,清同治十一年任云南提督,光绪元年(1875)武贤奉召至新疆,讨伐侵境之外敌,在左宗棠部将刘锦棠带领下抗击俄英侵略者,收复新疆大片失地,维护国土完整,维护民族尊严。光绪七年,黄武贤致仕归梓,在家乡主持修水利、固江堤、兴学堂等福利事业,受到乡民爱戴和称颂。光绪二十四年(1898),黄武贤逝世,终年78岁。

  走出黄武贤故居,听乡人介绍,黄武贤在故居前后生活了四十年。我想,四十年的时光如果是一杯茶,那么每一滴水,每一缕香,便都是下底人生命挥之不去的氤氲和记忆。黄武贤回乡后督导子孙读书,兴学育才,提议和推广科学种稻,这些,下底人都做到了。从民国以来,关埠镇的“最高学府”关埠中学到这个地处偏僻、交通不便的下底村来办,下底人发奋读书,人才辈出,民国以来,分布在海内外的教授、专家、学者近百人。下底人科学种田,是省内最早的水稻高产村庄。这又让我想到,先贤虽已逝,但其家风代代相传,像一支船桨,让后代有了生生不息的动力,又似一朵浪花,奔涌成一条波澜壮阔的大河。

  宋寨的人,一如古寨那般平静安详,泰然自若。在一间老屋,我见到了一位年近花甲边饮工夫茶边织草席的老人,我说:“老人家年纪大了,该过安闲清适的日子!”老人说:“织草席是祖传工艺,丢弃了可惜啊!”我说:“那就让后生人干吧!”老人笑了:“现在后生人都外出务工经商,搞建筑,很少人想做这赚钱少的织草席工艺。”同行的村人老黄说:“老人的儿子在深圳经商,是亿万老板,前年,老人在深圳住不惯,固执地回到家乡老屋重操旧业。”老人说今年番薯不比去年芋头,下底虽是宋寨,却是鱼米之乡,做饭用煤气,家家有电视电话,好多人家有汽车,出门浮脚行,空气清新景色好,吃穿无忧,老邻居谈天说地,一点也不比城市差哩!”步出老人家,我们见到村头树荫下,五六个老人在饮茶拉家常,有两人在下象棋,有一个老人抱着孙子,看他满脸皱纹露出的笑颜,就像抱着无限的时间和无尽的欢乐。我称赞宋寨景美人美,老黄自豪地说:“2012年,下底被评为‘广东十个特色古村落’之一;2013年入选‘广东十大最美古村落’;2019年又被评为‘中国传统村落’。”宋寨正在走向富庶,而田园,山水依旧美丽如诗。

  离开下底村,浮想联翩,似乎汲取到一种无声的力量。古村是自然界的,也是人类社会的,它是历史的,也是现在的,它是真的,善的,更是美丽的。

作者:郭亨渠 编辑:张梅 发表日期:2022年09月02日 来源:汕头日报
(版权声明:版权归汕头融媒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严禁擅自转载、复制、改编汕头融媒记者新闻作品,违者将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粤ICP备2021148246号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119330007号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1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