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华网 > 文化

讲述国博百余年文保故事

“片羽重辉”展带观众体验文物保护过程

你知道后母戊鼎等国之重器是如何进行保护和复制的吗?你见过形神兼备的珍贵手迹临摹吗?你了解拉曼光谱分析仪、三维视频显微镜等文保设备的奥秘吗?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近日开幕的“片羽重辉——国家博物馆文保成果展”上,一件件展品讲述着国博百余年来文物保护的故事。

中国国家博物馆文物数量庞大、类型多样,文物保护任务复杂而艰巨。自国立历史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前身之一)筹建之初,就将保护文物作为重要使命。此次展览通过“业界先声”“巧技天工”“斐然成章”“敏行致远”“观往知来”5个部分,系统梳理了国家博物馆100多年来在文物保护方面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展示了文保理念与技术的发展进步,体现了不同时期文物保护的特点与突出成就。

中国传统青铜器修复、复制技术源远流长,多年来国博修复和复制了大量珍贵青铜器。上世纪后母戊鼎入藏国博时,文保人员对它进行保护处理,完成清除有害锈、科学检测、测定重量和原样复制等一系列工作。鼎耳、四足、器身四面、器底及内壁均单独翻制硅橡胶模具和玻璃钢树脂套模,采用现代精密铸造方式铸造出复制品铜胎,再比对原文物采用传统工艺随色作旧。此次展览中展出了精心修复过的商代妇好墓司丂母斝、春秋时期庚儿鼎等国家一级文物,还有大盂鼎、四羊方尊等青铜重器的复制品,让观众领略国博在青铜器保护方面的先进水平。“后母戊鼎器形花纹拓片”等珍贵拓本,则展示了国博传承至今的金石传拓技艺。

“智慧国博”建设启动以来,国家博物馆开展了文物三维数字化项目,利用高精度的数据采集设备、精准的纹理映射算法,全方位留存了文物的三维数据,为文物复制、数字化保护与利用提供了有力支撑。修复师将现代3D打印科技与传统工艺相结合,仿制了西汉错金银云纹犀尊、商代妇好墓青铜觚等青铜器,拓宽了文物复制的途径和方法。

此次展览还通过营建修复、复制场景来还原传统文物保护技艺,通过新旧仪器的对比来反映文物保护设备的发展进步,并设立互动体验区,让观众亲身体验文物保护过程。

发表日期:2022年08月19日 来源:人民日报
(版权声明:版权归汕头融媒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严禁擅自转载、复制、改编汕头融媒记者新闻作品,违者将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粤ICP备2021148246号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119330007号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1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