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华网 > 文化

李楠成立社团,带领学生研习潮语吟诵,力求传承这一古老读书方法——

轻吟慢诵,品悟古文之美

  李楠带领风吟社学生在蓬沙书院作潮语古文吟诵展演
  校园里的潮语古文吟诵传习活动
  吟诵展演还原书斋读书场景

第一次见到李楠,他正在舞台上吟诵《春夜宴桃李园序》:“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抑扬顿挫、婉转优雅的吟诵,让记者感受到了那份古意,尤其是他用潮汕方言吟诵出的文句,更有着独特的魅力。

潮语古文吟诵俗称“读书歌”,是用潮汕方言,通过调节文章字句气息长短、音调高低来吟诵古文,使之琅琅上口的技艺。今年,“潮语古文吟诵”入选汕头市第七批市级非遗项目名录。作为该项目区级传承人,李楠告诉记者,诗词文章之美有许多种,朗读更适合白话文写成的文章,吟诵,才能品出古典诗文的韵味。

珍稀调类,琅琅上口尽显古韵

走进龙湖实验中学,一课室内传出琅琅读书声,这里正在进行的是潮语古文吟诵。“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李楠用地道的潮汕方言读起了耳熟能详的《岳阳楼记》,诗里的每一个字都和上了曲和节拍,似唱非唱,音韵之美和情感之真切,随着诗文缓缓地流淌出来,让听讲的学生们感到既新鲜、亲切,又有些忍俊不禁。

李楠是龙湖实验中学的老师,潮语古文吟诵区级非遗传承人。“潮语古文吟诵在以前是书斋中读书的方法。”说起潮语古文吟诵,李楠颇有心得,他告诉记者,潮汕大地的语言环境,给予了潮语古文吟诵传承与滋养的土壤,歌谣、歌册、潮剧等多种潮汕本地的口头艺术与吟诵互相影响、借鉴,既影响着吟诵的方法,也使吟诵有广阔的民众基础。

早在宋代刘昉的《幼幼新书》中就有“诵诗书箴诫,取言语之至正”的记录,明代林大钦在《试策·潮州风俗》中也有“由里中市井以至海滨,家家传诵周礼之书”的记载。上世纪30年代,桐城派正传弟子、揭阳人姚梓芳创造性运用潮汕方言结合桐城秘技吟诵古文,后来回到潮汕开设古文专修班传播。第二代传人张志道在古文专修班从学于姚梓芳,并在家中开设“守愚夜校”,期间授艺第三代传人谢德容。

李楠跟随老师谢德容学习吟诵。“潮语古文吟诵是吟诵中的珍稀调类,具有深厚的历史意义。”李楠说,潮语古文吟诵即是运用潮汕方言,以“诵”的形式和方法读古文,就是指像唱歌一样地读。吟诵虽然表现的内容是读文章,但是用的是潮汕话,而且带较强的韵律感,听起来就像唱潮语歌谣,别有风韵。

深研细究,打开探索语言“活化石”之门

吟诵将许多特殊语音现象保留下来,是潮汕方言研究的宝贵材料。随着探究的深入,李楠对潮语古文吟诵的理解逐步深刻。“吟诵还原了古人的读诗方法。”李楠说,从运气发声到仪态神韵,浸润着大雅君子之风,让吟诵者更能够体会古人的用心,感受到诗文中的情绪,加深对诗文内涵的理解。他告诉记者,潮语古文吟诵一般是结合“潮语读音”“文章内容”“文章体裁”“融情入境”以及“反复涵咏”这五个方面进行。按照潮汕方言四声八调发音,中途不作长时间停顿换气,一气呵成,再读下一句,篇篇不同,丰富而灵活。

“因声求气”是潮语古文吟诵的纲领。在李楠看来,其基本风格分为“喷薄”和“吞吐”两种,用“喷薄”之法读文章时,吐字力度强烈,腹腔发力,字与字之间粘连较少,一字读完,再读下一字。李楠说,古文篇章中的“文眼”“警句”通常都是作者寄托情感高潮之所在,读至这些文句时,调子通常会突然拔高。

李楠表示,潮语古文吟诵基本没有固定调式,它成调的标准,就是反复涵咏,直至琅琅上口为止。

传播推广,让更多学子感受非遗之美

作为潮语古文吟诵传承人,李楠深感自己有责任把这一非遗文化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在他看来,先辈潮人运用潮语古文吟诵学习文化知识,曾经取得辉煌的成就。潮语吟诵的修习方法为语文教学教研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也有利于提高潮汕方言书面语和文学功能。

2017年,李楠在学校成立了社团风吟社,将志同道合的学生聚集在一起,每周三下午的社团时间,大家前往学校的怡心亭,一起学习吟诵。“凭我一己之力,能做的还是太少。”他希望从学校社团开始,慢慢让更多的人了解潮语吟诵这一传统文化,感受其魅力。功夫不负有心人,在2018中华经典吟诵大会中,李楠的学生蔡子涵不负众望夺得“十佳吟诵传习人”称号,李楠则获得“优秀指导老师”称号。

李楠说,学生们从基本调开始,学习桐城派的“因声求气”和“有格有律”,对于不同的文体诗篇,用不同的方法吟诵,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吟诵、喜欢上吟诵。

专家点评

让古典文化“活”起来

汕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知名文化学者张无碍表示,用潮语吟诵古文已有很久的历史,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语言交流的变化,这一珍贵的语言文化已濒临消亡。非遗传承人李楠利用作为老师的有利条件,在学生中传承、推广和修习潮语吟诵古文,使这一将成为“语言化石”的文化活动得以传承下来并发扬光大,这无疑是对潮汕语言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和传承。当充满韵律感的方言吟诵声又在少年学子中吟唱出來时,就如聆听到一首首潮语歌谣一样,分外亲切、好听。尤其是在丰收之后的乡村之夜,就如郑板桥在其联语中表述的景象一样:“霜熟稻梁肥,几村农唱;灯红楼阁逈,一片书声。”多么美好的一片盛世景象。可以说,推广潮语吟诵古文是一件很有益的事。

作者:陈文兰 发表日期:2022年08月19日 来源:汕头日报
(版权声明:版权归汕头融媒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严禁擅自转载、复制、改编汕头融媒记者新闻作品,违者将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粤ICP备2021148246号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119330007号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1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