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华网 > 潮风

汕头风雨天气旧事

汕头风雨天气的旧事,实际上也是汕头人建设城市、抵御极端天气的历史,其中的教训和经验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也时刻警醒我们,面对特殊的天气情况,断不可大意,宁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万一

  八二风灾后的升平街,后来修建为升平路(资料图片)

汕头是一个沿海港口城市,受到台风等影响,夏季常出现较大风雨。清末民国时期,不少报刊书籍记载了汕头风雨天气的特殊情况。潮汕和台湾部分区域把“台风”称为“风筛”,如《潮州府志》云:“飓风,俗称铁风筛。”又鲁鼎梅《台湾县志》云:“土人见飓风挟雨四面环至,空中旋舞如筛,因曰风筛,台音筛同台。”

清末的汕头风雨天气报道

清光绪十四年(1888)2月28日,早上9点,汕头突然出现冰雹。根据上海《申报》翻译上海《字林西报》报道:“汕头地方雨雹大如石,又闻雷声大震,田间植物均被伤损。”上海的报刊是4月份才报道了这场冰雹,可见当时通讯尚未发达,主要依靠书信等,汕头出现极端天气情况,外地得等一段较长的时间才能在报刊上得以了解。这也是较早时期可以了解到的汕头风雨天气报道。

而到光绪十七年(1891),对汕头特殊风雨天气的报道速度就快一些,如当年8月6日,《申报》以“厦门杂采”为标题,报道了因为汕头以及临近海域出现“雨急风狂、大兴飓风”情况,厦门的货物大量积压。当时厦门的货船打算开赴牛庄、烟台等地贩运黄豆、豆油以及北方特产等,都因为这场大风雨而暂时停靠港口,乃至“货积如山”,在港口降价售卖,避免一些货物存放过久而变质。

《申报》等报刊对汕头的天气状况较早期的概括总结,见于清宣统元年的一份报道,名为“汕头现势调查”。这份报道是在汕头的商业地位逐步突显之后出现的,该报道指出,“五、六月之交为雨季,六月至十月为夏季”,在作者看来,“汕头天气亦甚宜人”。但是这报道主要是从春夏两季交替的角度认定汕头的雨季,却忽视了在“暑热熏灼”的夏季容易出现的台风降雨等情况。

辛亥风灾后在汕设“报风雨处”

关于汕头大风雨方面的专门报道,始见于清宣统三年(1911)10月10日《申报》的报道,题目为“汕头大风雨”。实际上,这场汕头大风雨是发生在1911年10月1日,也就是辛亥年的农历八月初十。根据报道,在那天的“午刻”时分(即正午时分)就阴云密布、风雨横飞,到夜晚8时,海潮一并涨起,雨水无处宣泄,各处街巷低洼处积水“二尺余”(约70至80厘米),居民“咸为惴惴”。到第二天清晨,风有所停歇,但雨还继续下,中午稍微又看到晴天,直至傍晚仍可看到夕阳,但是夜晚8时后又再次下起大雨。报道讲述“各街天篷、檐篷、骑楼、瓦面破坏残缺不可胜计”。影响比较大的区域有崎碌的吉安围戏园(约在联和里周边)对面倒塌房屋数间;茭萣地(今镇平路福祥一带)倒塌房屋数间;打锡街倒塌三层房屋一间并牵连倒塌房屋两间;同济桥(非今日之乌桥,为福合沟尾上,今福平路寿山)附近新筑屋墙倒塌多处;潮揭轮船码头附近之海旁小屋损坏甚多;审判厅(今跃进路与招商路交界)新修建墙出现裂缝;海关前三棵树被连根拔起;商业学堂(今外马三小)竹木芭蕉都被连根拔起;潮汕铁路汕头火车站有浮桥断裂(解放桥之前身),只能用渡船搭载乘客。上述报道的打锡街三层楼房,是清宣统二年才刚刚修建的,竟然如此不坚固,幸好当时左右居民及时走避,不然后果不堪设想。

1912年,新成立的南京国民政府为了进一步对各沿海口岸极端的风雨情况进行记录和掌握,在上海、厦门、汕头等地方设立“报风雨处”,由专人填写“报风雨之表”,根据上海徐家汇天文台介绍的要领,标记风力、风向等。这是近代汕头进行专门台风天气监测的官方活动。虽然因为当时国内混乱的局势,这套监测制度并没有真正落实,但对汕头的台风天气记录和报道受到官商各界的重视。1915年汕头出现的风灾,对汕头开明电灯公司的电灯造成了极大的损坏,各商行栈房货物大多数被淹没,损失不可胜计,但这次规模与1922年的八二风灾相比还是较小的。

八二风灾及其后的市政改造

潮汕八二风灾发生在1922年8月2日,对汕头及潮汕各县造成极大的破坏。数万余人因之丧生,无数的人流离失所。关于这场风灾在潮汕各地造成的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已有过很多记载报道,就不再赘述,这里只说说八二风灾给当时的汕头市区造成的巨大破坏、汕头灾后的善后措施及市政改造。

8月1日,潮海关就监测到天气的异常,开始悬挂风牌进行预警。8月2日晚开始西北风大作,雨逐渐下起来,到晚上11时,风越来越大,海潮也涨起,海边和内街都出现积水。到凌晨2时40分,南风大作,风势越来越大,第一津街(今永平路与外马路交界)的玉壶春酒店突然出现火情,整座酒楼都焚毁了,但是由于积水十分严重,只有店东和数名伙计逃出,其他大多数都被烧死。这场风灾影响十分巨大,《申报》在汕头的通讯员粗略调查,太古洋行、怡和洋行全部栈房都遭到破坏,栈桥都损毁了;审判厅前座倒塌,压死数名小吏、杂役;第四区署(今外马路文化馆处)全座倒塌,压死警察和囚犯共二十多名;漳潮会馆(原安平一小,在百货大楼旁)驻扎的第一区、第三区警察所居住柴屋压死四人;第一公园前(今旧公园前路)锦盛茶居全座坍塌,压死数人;而诸如耀华火柴厂(今光华路厦岭港路附近)、陶陶戏院(原民族路新观电影院前身)、张园(今张园内街周边)、大舞台戏院(今外马路联和里周边)都出现倒塌情况。潮汕铁路的浮桥被台风摧毁,一节载货的火车车厢甚至被台风推倒在河里。

为了应对风灾之后可能存在的房屋破损危险情况,汕头市政厅工务科派出多个小组到各街巷查看存留的建筑物,对于已经垮塌的,一概先不再建设,如果残留部分楼层,也拆除,避免再次加建存在危险。而且开明电灯公司和汕头自来水公司的供电、供水线路都受到极大影响。由于自来水管道尚未修复,仅有少量供水,整个汕头市只有位于崎碌郊区边上的葱陇井水可挑来使用,因此在八二风灾后的几天,整个汕头市区不论贫富贵贱,都从葱陇挑井水用。挑水的人走在外马路上络绎不绝。而夜间照明,则在汕头市政厅临时协调下,优先恢复三盏临时大灯,分别在同益东巷口、大舞台前以及冯公桥(今新兴路咸水池巷附近),其余就是至安街、镇邦街中段这些区域还有一些电灯尚能够照明。

经历了八二风灾之后,汕头市政厅开始着手改建汕头的城市道路,特别是填平福合沟,修成福平路,以及将低洼的内街陆续改造为道路,如永泰街部分改建为永泰路等,第一津街全线贯通,成为永平路,这些道路在修筑的过程中都由汕头市政厅责令沿街居民商户成立修路委员会,在修筑道路的同时,对城市的排水功能也进行改善。除此之外,汕头的城市建筑也在商业经济的繁荣之下,在建筑工艺上大有改善,在狂风骤雨之下不容易出现垮塌;至于沿海的贫民篷寮则进行部分拆除,将贫民安置在平民新村(即今厦岭路)等处。

汕头风雨天气的旧事,实际上也是汕头人建设城市、抵御极端天气的历史,其中的教训和经验值得我们深入思考,也时刻警醒我们,面对特殊的天气情况,断然不可大意,宁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万一。

作者:许壁锋 发表日期:2022年08月19日 来源:汕头日报
(版权声明:版权归汕头融媒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严禁擅自转载、复制、改编汕头融媒记者新闻作品,违者将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粤ICP备2021148246号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119330007号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1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