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华网 > 文化

新加坡爱国侨商蔡宝泉赤子丹心,捐资支援祖国革命事业,捐粮救助家乡饥荒,红色家风代代相传

家国情怀铸就不老“鹰园”


  鹰楼外立面装饰着黄色的边线及花纹
  鹰园全貌
  二楼可以看到保存完好的采光亭
  鹰楼天台上的山花中间原来有一只雕琢得惟妙惟肖的鹰
  九宫格天花板和月洞门
  鹰楼内部以白色墙面装饰黄色花边立柱
  鹰楼天台
  鹰楼二楼走廊
  鹰园的花园里还搭有多处仿古凉棚茶座
  简约的黄白装饰时尚而美观
  鹰园花园及鹰楼走廊
  重新安装在二楼的陶瓷鹰

  本报记者  许玉璇/文  林少然/摄

  在澄海澄城的东湖社区,有一座黄白相间的二层洋楼,隐藏于一片灰黑色的老宅之中,这座充满设计感的简约时尚INS风建筑,竟然是一座建于20世纪30年代的侨宅。近一百年前的建筑,到现在依然保持时尚高颜值,是怎么做到的?近日,记者有幸联系到这座宅子的主人,在他精心布置的花园茶座里闲聊喝茶,听他讲自己的家族故事。打开历史画卷,这座侨宅并不像其外表一样只是小清新的黄和白,还带着浓浓的“红色”。侨宅的主人,是新加坡爱国侨商蔡宝泉,他扩大祖宅建“鹰园”为母亲改善居住环境,致富不忘回报桑梓,捐资支援祖国革命事业,捐粮救助家乡饥荒,全方位诠释了华侨“爱国、爱乡、爱自己的家人”的可贵品质。

  

  侨宅探寻

  简约时尚,一百年不过时

  走进澄海东湖社区的鹰花巷,远远就可以看到这座与众不同的鹰楼。进入鹰园,首先看到的是一个大花园,鹰楼位于花园北面,坐北朝南,楼体白色,装饰着黄色的边线及花纹。外观为双层三开间,一二楼前面均有回廊,分隔着三个拱门。拱门上装饰有苕莨叶、橄榄叶等纹饰,简洁清新。

  鹰楼的大门除了门框为石材外,其他均是用花纹图案的小块瓷砖拼接成中式民居的“门楼肚”形状,非常精致,门上方匾额上刻有“瑞庆”两字,中西风格混搭,别具一格。

  进入大门,只见内部也是以黄白色调装饰,白色墙面装饰黄色花边立柱,而格局更为独特。房屋中间的四方形地板下凹了约十多厘米的高度,将整体划分成四个相向对称的格局,形成四厅四房。同行的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青委会委员陈斯楷告诉记者,鹰楼的内部格局是潮汕传统民居“四点金”的演变,中间部分相当于四点金建筑中的天井,但又结合了西式建筑风格做了一些演变。

  鹰园现业主是蔡宝泉的孙儿蔡钊群,他告诉记者,一楼“天井”正中屋顶原来有一个八边形中空,一直通向三楼天台上的采光亭。由于后人居住需要,二楼楼板中空部分现被盖住,只保留了八边形围栏。记者在二楼看到,二楼正中的围栏上方,是一个向上凸出的八边形“天窗”,通过凸出天台的玻璃窗进行通风采光,使整个二楼明亮通透又别有风情。走上三楼天面,可以看到这个采光亭高约1.2米,八面的玻璃窗基本保存完好,可开可合,依然发挥着它应有的功能。

  房子目前只有左侧一道楼梯可上下,据蔡钊群介绍,原来右侧也有一道楼梯,是作为消防逃生梯之用的活动梯,现已拆除。整个屋子的装饰图案较为清新简约,特别是白色柱子上的黄色花纹,是用水泥预制柱整体浇注而成的,颇有现代西洋风格。不过一二楼左侧各有一个月洞门,又有中式意趣;天台上的女儿墙、山花,以及两处侧门,也饰以寓意祥瑞的中式花卉灰塑,排水管也采用了竹子造型等中式元素。 

  鹰园之鹰,在时代变迁中蜕变

  蔡钊群告诉记者,鹰园建成于1932年,总占地面积3亩,包括花园、主楼、工人房、闲间与书斋,有两个院门,两道花巷。整座鹰园是由当时的新加坡设计师所设计,花费巨资建造,使用的钢筋、水泥、瓷砖、螺丝、窗页等,都是从新加坡进口,质量非常好,直到现在还可正常使用。楼梯等木材使用的是泰国柚木,在鹰楼边上的工人房、闲间的屋顶为了防盗,还特别加密了梁椽。地基则全部用沙填实,使房子在回南天时一点都不会回潮。据当地参与过鹰园建设的老人回忆,那时为鹰园挑一担沙子就能得到一个铜板,没钱吃饭去鹰园帮忙挑一担沙就解决了问题,是一份福荫乡人的工作。蔡钊群告诉记者,蔡宝泉还在潮南和潮州另外建有两座规模略小的同款鹰园,供给他的一位恩人和另一支后人居住。

  鹰园之名,源于这座洋楼的屋顶山花上嵌有一只鹰,虽然如今鹰已不见,但洋楼周围仍保留了“鹰花巷”和“鹰园巷”等地名,都因鹰园之鹰而得名,附近的老人一提起鹰园,也都会想起那只有点被神化的鹰的传说。

  蔡钊群从小居住在鹰园中。他告诉记者,原来鹰园的鹰造型是单脚独立,展翅欲飞扑捕猎物的样子,虽是雕塑,却栩栩如生,带着鹰的凶猛神韵,小孩看了会害怕。所以附近的小孩不听话,大人就会吓唬“等下会被鹰园的老鹰抓走”。鹰楼上的鹰是在20世纪60年代被毁的,但除此之外,这座宅第几乎没有再受到破坏,因为宅子的主人一直做善事,受到村民的爱戴,鹰园一直受到村民的悉心呵护。

  现在的鹰楼上还有一只鹰,但不再耸立于顶楼的山花上,而是位于二楼的门楣上方,是20世纪80年代修缮鹰楼时蔡钊群重新购买的一只陶瓷鹰。它依然是鹰楼的“代言人”,但与旧时的鹰已有了区别。这只鹰通体带着金色柔光,已不再如传说中的鹰那么凶猛。问及蔡钊群为何不将鹰放在山花上,他说,旧鹰损毁之后,社会太平,风调雨顺,所以他觉得没必要再放在原位,再弄一只陶瓷鹰,只是作为鹰楼之名的一个标记。

  鹰园经过后人的精心守护,基本构架保存完好,如今仍是一座高颜值的具有现代感的精致宅子。花园中花木错落有致,周边还搭有多处仿古凉棚茶座,十分雅致。蔡钊群还将有关鹰楼的历史资料编辑整理装裱成牌匾挂上墙,让进园参观者可以了解到这座侨宅的历史点滴。

  华侨故事

  人品能力“逆袭”  成星洲杂货界“巨头”

  澄海东湖是著名侨乡,其中旅居新加坡的华侨占了大多数。陈斯楷介绍说,根据文献显示,20世纪30年代,正是新加坡杂货业发展的鼎盛时期,成为新加坡杂货界佼佼者的蔡宝泉,为拓展业务,在自己的家乡东湖持续招工,进一步增加了“旅叻”人口。

  蔡宝泉是如何成为新加坡杂货界“巨头”的呢?蔡钊群告诉记者,他的祖父蔡宝泉,别名蔡松泉,1896出生在澄海东湖现鹰园巷东面的一间小平房,家境贫寒,再加上3岁时父亲去世,他7岁就开始沿街卖油条谋生,和母亲相依为命。为了生计,蔡宝泉10岁就离开东湖出外打拼,在香港当上了福建商人李俊承的随从。蔡宝泉人聪明,办事又踏实,很快获得李俊承的信任和重用,成为其得力助手,进入其经营产业的核心决策层。

  蔡钊群告诉记者,因为李俊承信任蔡宝泉的人品和能力,临终时将家产分成四份,三份分给自己的三个儿子,一份赠与蔡宝泉,并托蔡宝泉主理整个产业,代为福荫其子孙后代。蔡宝泉不负所托,将事业经营得风生水起,也使自己从一名打工仔“逆袭”成一代侨商。

  支援祖国抗战  重洋难阻报国心

  陈斯楷说,在20世纪30年代,蔡宝泉的事业得到迅速发展,名下有太兴有限公司、太安饼干厂、杂货店(售卖欧美进口食品),并开办银行、橡胶园等,逐渐成为新加坡潮州帮的领袖人物,在1929年至1949年期间六次担任新加坡爱国团体怡和轩的重要职务。创办于1895年的怡和轩,是由陈嘉庚与李俊承领导下的、以福建人为主要会员的华人俱乐部,与新加坡中华总商会关系密切,在争取华人福利、支援中国革命与建设、投身抗战、兴办华文教育等各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蔡宝泉是一位爱国华侨。据蔡钊群介绍,在抗日战争期间,蔡宝泉在陈嘉庚领导下投身到支援国内抗战的行列,他不但捐献了大量资金,还和陈嘉庚合作生产军用鞋等物资捐往延安,这些军用物资都是在蔡宝泉的橡胶园加工的。蔡宝泉还参与捐资筹办南洋大学,积极参与各种华侨社团活动,先后在新加坡潮州八邑会馆、星华赈筹会、新加坡广东会馆、南洋大学新加坡委员会等社团中担任过委员、董事等职务。  

  烧毁护照表决心  一片赤诚归祖国

  蔡宝泉事业成功之时,于20世纪30年代初在家乡东湖窄小的祖宅周边购买了3亩地,修建了鹰园,让母亲得以改善居住环境,颐养天年。蔡钊群告诉记者,蔡宝泉在母亲去世之后就没再回过国内,因而他从小没见过祖父。

  蔡钊群告诉记者,蔡宝泉共有四子一女,次子在日本侵略新加坡时死于战乱,大儿子和四儿子留在新加坡经商,三儿子蔡钦钟和女儿蔡秀娥则在蔡宝泉爱国情怀的影响下,先后选择回国参加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

  蔡秀娥在新加坡时就已加入中国共产党,1952年回国时才18岁,先后在广东、湖南等地工作过。

  1956年,蔡钊群的父亲蔡钦钟带着即将临盆的妻子和两个儿子乘“太和号”轮船从新加坡回汕头,蔡钊群是在“太和号”上出生的,下船后的蔡钦钟马上把护照烧毁,坚定决心留在祖国,不再回新加坡。

  一家五口从此在鹰园定居下来,鹰园也变得热闹起来。1958年至1960年全国大饥荒,蔡宝泉闻知后从新加坡托运了一整船一整船的粮食、田料到澄海支援家乡,于是鹰园成为一处广施善德的场所。每天蔡钦钟都在鹰楼组织煮大锅粥免费提供给村民,帮助大家渡过难关。

  回国后的蔡钦钟一开始担任澄海侨联主席,后来又在鹰园办起了东湖怡香潮剧团,组织演员在鹰楼活动。据说,演员在排演结束后,可以吃到免费的猪肉粥,在当时是相当不错的福利。潮剧团后来纳入了澄海县潮剧团。

  正是从鹰园这座红色侨宅中散发出的爱国爱乡情怀,使鹰园历经时代风云仍备受乡人呵护,较为完整地保留了下来。

编辑:李津 发表日期:2022年07月30日 来源:汕头日报
(版权声明:版权归汕头融媒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严禁擅自转载、复制、改编汕头融媒记者新闻作品,违者将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粤ICP备2021148246号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119330007号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1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