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华网 > 艺苑

我“藏”故我在

  这是一把民国时期的熨斗,高7厘米,口径13厘米,底径9厘米。

  那天约了朋友来家里拍摄一些藏品的时候,一旁的外孙女手指着我的藏品,咿咿呀呀不知说着什么,可能在她眼里,这些都是玩具吧?朋友打趣着说:武哥,你收藏的不止是藏品啊,你看,还有家风与传承。

  朋友的话勾起我内心的感触,有人说过,人到了耳顺之年,凡事都看淡了,但对我来说,收藏的执念从未改变,回想走入“收藏”这条路已经几十年,从当初的懵懂无知误打误撞一味追求所谓的“捡漏”和“稀世珍宝”,到明白真正有价值的藏品其附加值更多来源于历史文化和人文背景,人为制造题材的藏品,其价值倒不如老百姓手中的家传之物。当然,名家书画、古董瓷器、古玉翡翠历来是收藏大家青睐之物,这点,我也绝对不“免俗”,代价是学费交了不少,“好物件”当然也收藏了一些。但相对于只适合行家之间或者小范围观赏的“玩物”,我更钟情于可以跟家人或者亲朋共鸣和交流的载体。我逐渐明白了,这些藏品,根植于生活的细节,有烟火气息,更有历史和人文故事,而由于岁月的更迭历史的变迁造成存世稀少,这些藏品的文化价值远高于经济价值。

  我读中学的时候,家里来了一位长辈,他带了一个雕琢得很好看的玉佩,那时我的脑海突然闪出《千字文》里面的一句话“金生丽水,玉出昆岗”,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就爱上了玉器了。上世纪80年代末,我就开始经常去各地博物馆看柜子里面的玉器,听到民间哪个地方或者谁收藏有精美的玉器也总是想办法去“一睹芳容”,当然不仅限于看看,能“入手”的也绝不手软。

  说到我对其它物件的喜欢,不得不提起这件往事,那时我经常去北京故宫看柜子里面的玉器,有一次看玉器的时候偶尔看到柜子里有一把精致物品,是民国早期的老“熨斗”,它深深地吸引了我的眼球。白铜质地,外形酷似一把农家常见的舀水瓢,斗身、斗柄雕刻有精美的花纹,因年代久远,斗底被炭火炙烤成灰白色,斗柄也因长期手持,摩擦而变得光滑,隐隐呈现亮泽光,那时我突然间特别想收藏几把类似的“家伙”。回家跟母亲聊起,她跟我说,熨斗是人们居家必备的生活用品,制衣的裁缝更将其看作不可废离的“吃饭家伙”,俗话说“拙裁缝,巧熨斗”。母亲的说法更勾起我的关注,“熨斗”虽说是生活必备之物,然而多少年来却很少有人去关注过,它的历史沿革和发展演变过程,大概因为历来都只是平民百姓使用的东西,登不了“大雅之堂”的缘故吧,其实,熨斗应该说是人类最常使用工具之一,世界上很少有国家民族不使用熨斗,根据考证,我国早期熨斗产生的时代至少不晚于商周时期,至今也应有三千年以上的历史。那时起,几十年来,我除了喜欢收藏玉器就算老熨斗了,它们大小不一,熨斗大多外形如“斗”仿若北斗照耀,碳熨烫象征生活红红火火,寓意吉祥,历来就是古人婚嫁的好嫁妆,都希望老熨斗能给生活带来红红火火,带来好运连连。

  下图是一把民国时期的熨斗,高7厘米,口径13厘米,底径9厘米。这种形状的熨斗最早出现于商代,作为一项残暴的刑具被发明出来。汉代开始用于熨烫衣服,早期的熨斗多用青铜铸成,刻有“熨斗直衣”的铭文, 唐代以后,熨斗开始在民间大量使用,古代熨斗的材质多样,除常见的铜以外,还有铁质、瓷器的,斗身斗柄上雕刻有精美的图案,王公贵族家庭甚至还有镀金镶玉、描龙画凤的熨斗器具,熨斗形制大小各不相同。

  一直以来,老母亲很少去关注我收藏的那些“高价值”藏品,她关注的是如何在家里安排恰当地方摆放,而爱人对这些老物件的清洁工作都是亲力亲为。更多的时候,当我收到这些容易引起她们共同话题的藏品,一家人围聚在一起欣赏和议论,对我来说特别有满足感。

  有人跟我说,收藏是一种投资,我同意,毕竟有升值空间的藏品本身也有金融的属性;也有人跟我说,收藏是一种情怀,我更加同意,悠久历史文化的弘扬和传承并不能都以当下的经济价值去衡量。刚拍完藏品照片的朋友是个典型的文艺青年,他对我说:“时间如一掌流沙,我们拼尽全力去握住它,它依然在指间流走,能留下的,也就在掌心的几颗。”是啊,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我知道,生命终将消失,而满屋子的藏品则如同树木一样,年轮增加几圈之后留给后人去瞻仰,这过程,我收获了知识,结交了朋友,凝聚了亲情,足够了。

  我“藏”故我在!

  (本文作者为汕头市收藏家协会常务副会长)

作者:林伟武 编辑:蔡婷 发表日期:2021年11月13日 来源:汕头日报
(版权声明:版权归汕头融媒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严禁擅自转载、复制、改编汕头融媒记者新闻作品,违者将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
上一篇:艺林熏风
下一篇:王茂生进酒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粤ICP备2021148246号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119330007号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1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