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新闻 > 致敬最美战疫医务工作者 > 最美战“疫”医务工作者

“父子兵”同守家园大门

  南澳是一座英雄的海岛,古往今来风流人物,豪杰辈出。即使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依旧能寻得一股“英雄气”。在后宅镇港畔农村测温防疫检查点,杨木来、杨泽峰这对“父子兵”同守家园大门防疫情。

  主动请缨参加疫情防控

  “我是党员,又是医生,这是乡里最需要我的时候,我一定要回来!”年过花甲的杨木来仍保留着年轻时候的“英气”。在疫情防控工作开展之初,还未等组织召唤,原本在汕头市区药店坐诊的杨木来提前回到港畔农村,主动请缨参加“三人小组”入户排查,从早到晚,逐家逐户,测温宣传,杨木来的干劲丝毫不逊色于“小年轻”们。

  虽然是港畔农村卫生站的负责人,但考虑到杨泽峰右侧肢体活动能力较差的实际情况,村“两委”一开始并没有将杨泽峰列入防控工作名单。“这条光明路我已经走了几十年了,还怕我摔倒不成?”杨泽峰主动找上村“两委”领导,要求参加位于光明路的测温防疫检查点工作,“我有专业知识,你们会需要的!”经村“两委”同意,杨泽峰加入了防疫工作当中,他的医学知识在防疫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住岛南澎服务渔民

  现年65岁的杨木来是一位有着31年党龄的老党员,几乎所有的村民都认识这位“杨医师”。

  1972年,杨木来以优异的成绩从南澳县隆东中学毕业,因家庭经济困难,年仅17岁的杨木来不得不回农队参加集体生产劳动,一干就是两年。

  1974年3月,杨木来被组织派往参加坑内水库建设专业队,也是在这里,杨木来遇到了他的人生导师——“赤脚医生”柯如德。1974年6月,柯如德创办了乡里的合作医疗站,杨木来也跟着当了“药童”。乡里的合作医疗站创立后,为加快培养基层卫生人才,当时的公社卫生院派出专业医生进行扶持,带班三个月,聪颖好学的杨木来很快便上了手,并被派往县人民医院门诊部实习。1975年3月再回到合作医疗站时,杨木来已成为了跟师傅柯如德一样的“赤脚医生”。

  南澎岛孤悬海外,生活条件异常艰苦,但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在交通并不发达的年代,登岛被视为一“险”。1981年,当南澳县在全县征集医务人员上南澎岛时,年轻气盛的杨木来马上报了名,通过筛选成为全镇唯一一个入选的人,并于该年6月成功登岛,住岛服务夏季登岛作业渔民长达4个月之久。

  1982年,港畔村分拆为农、渔两村,为保障村民卫生医疗条件,在组织的支持下,杨木来主动扛起责任创立了港畔农村卫生站。

  扬长避短子承父业

  杨泽峰是杨木来的儿子,因患有先天性疾病致右侧肢体能力比常人较差,但在防疫期间,他每执勤一段时间就需坐下休息一会,但从不轻言“轮换”。

  17岁时,杨泽峰从父亲曾经就读的隆东中学毕业,自幼受父亲耳濡目染的杨泽峰也选择了学医之路,入读揭阳卫生学校。虽是学医,但却有中西之分,杨泽峰选择了西医方向的临床医学专业。一入医门深似海,杨泽峰这才意识到,父亲那张看似简单却可以救人的药方是无数积累得来的。为了迅速提升自我,在揭阳学医的三年,杨泽峰边工边读,几乎在所有医务科室都实习过,2008年,杨泽峰学成归来,恰逢汕头卫校在南澳县设点培训中医专业,杨泽峰再次报名攻读,并在同年成功考取乡村医生证。

  “穿上这身白大褂,救人治病就是我们的责任。”杨泽峰告诉记者,现在自己最大的愿望就是跟父亲一样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以为民的初心继续践行医者的使命。

  本报记者 翁夏

发表日期:2020年03月05日
(版权声明:版权归汕头融媒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严禁擅自转载、复制、改编汕头融媒记者新闻作品,违者将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粤ICP备2021148246号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119330007号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1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