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华网 > 观点

加快培育数字时代汕头新农民

  《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提出“到2035年,数字乡村建设取得长足进展,城乡‘数字鸿沟’大幅缩小,农民数字化素养显著提升”的战略目标,明确对农民的数字化素养提出要求。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在数字乡村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中,农民的数字化素养不强,数字乡村建设的成效就不彰。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强调要发挥农民主体作用,调动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全省扎实推动“百千万工程”不断走深走实,奋力开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局面之际,提升农民数字化素养,培育数字时代新农民,是切实推进“头号工程”的汕头实践,也是推动数字赋能汕头乡村振兴的必经之路。

  农民数字化素养薄弱的根由

  当前,汕头乡村振兴与数字治理融合发展不断提速,全市数字乡村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在《汕头经济特区乡村振兴实施条例》的指导下,汕头大力推广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的深度融合,将“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建设落到实处。但是,在汕头农村数字经济发展日益向好的背后,农民数字化素养不足的突出矛盾日益浮现,成为制约农村数字产业发展、掣肘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振兴的突出短板。

  内生动力不足,认知壁垒有待打破。农民作为数字化浪潮中的信息贫困者,难以自发地认识到数字化带来的深层变革,对数字技术难以产生高度的价值认同。汕头市澄海区凤翔街道是省级数字乡村发展试点单位,南港社区更是首批省“百千万工程”示范社区之一,在推进数字化应用取得了标志性成绩。如已实现5G网络信号、政务服务一体机、基层社保服务终端机和“雪亮工程”平安视频监控全覆盖等。但是,调研显示,农民信息技术掌握程度不高、应用能力不足,大多数应用仅停留在新闻浏览、娱乐等层面,将信息技术、设备和服务用于促进生产和改善生活方面仍有待提高。受限于认知壁垒,大部分农民缺乏数字应用技能的学习和使用意识,仅将智能手机用于娱乐消遣,花费大力气建造的优良数字基础设施未能充分发挥应有效用。一些农民甚至认为应用数字产品对个人就业、创业及收入提升“没有起到任何作用”。广大农民依然难以摆脱以娱乐、联系为主的数字化低层次认知,自陷于低层次数字应用的认知壁垒。

  数字知识欠缺,教育资源供给有待扩大。农民必须掌握一定的数字科技知识及应用技能,才能在数字环境中形成生存能力。文化程度有限、不懂电脑网络、缺乏必要技能等现实条件束缚着农民的数字实践。如作为首批获得“圳品”标识并在深圳上市的农产品,潮南区陇田镇田四村的番石榴销售在推介过程中因在线申报受阻,当地农民不懂电脑网络难以完成相关线上工作。当前,农村数字化教育资源供给不足,技能培训场景中缺乏对数字技术的应用和学习,从教育层面限制着数字化相关知识的获取和数字人才的培养。从社会整体面来看,农民获取数字化信息的渠道也十分有限,缺乏相关的学习途径。

  技术设施有限,应用能力有待提升。除个体能力限制外,设备不足也成为影响农民数字实践的主要原因。数字化生产的实现,离不开计算机、传感器、通讯系统等技术设备,《汕头市农业产业集群发展规划》明确指出,汕头农业发展存在起步早、但设施化、数字化发展进程较慢的问题。当前汕头农村地区整体数字设施配套不足,除少数“百千万工程”示范单位外,特色农业、电商营销等相关产业所需数字设施覆盖程度有限,无法有效满足农民学习和应用数字技术的需求。从实际情况来看,即便少数农村地区具备相关的数字技术设备,农民的应用情况也不理想,数字技术应用难度大、成本高都制约着农民对数字技术的实际应用。

  提升农民数字化素养的基本策略

  意识不足、知识有限与技术欠缺导致农民的数字化素养薄弱,制约农民对数字“新农具”的实际应用,更进一步导致数字乡村建设内生乏力。汕头是一个拥有广泛农村地域的经济特区,全市1086个村和社区中超八成涉农,农村常住人口占比超七成,要实现数字乡村建设助力乡村振兴,就必须先实现农民数字化能力的培育与提升。

  意识先导,激发农民数字化内生动力。一要高位推动数字技术与汕头特色产业相融合,依托数字技术创造出广大农民看得到、摸得着的直接效益。如澄海区凤翔街道应用数字技术实现农田种植精准控制,形成以蔬菜为核心的特色农业,让当地农民切实感受到了身边的数字红利,大大促进农民参与农业智能化活动的动力。二要加大农村地区的数字化技术及应用实效宣传力度,从微信公众号、视频号、抖音等多平台入手,介绍最贴近农民需求的数字乡村应用场景,宣传数字乡村试点优秀典范的做法和效益。如濠江区玉新街道通过智慧广电塑造文旅品牌,澄海区凤翔街道借助“霄鸟玩具云”线上平台拓宽展销渠道,形成数字赋能乡村振兴的良好氛围。三要借力专业权威,通过专家下乡对数字化技术进行释理说法、降低农民对学习和应用数字化技术的风险感知,克服畏难情绪,突破传统保守思想。

  知识驱动,巩固农民数字化信息储备。一要从资金、技术、人才等各方面加大对汕头农村地区的数字化教育扶持,建立农民数字化教学教育工作的领导、组织和保障体系,从文化教育的角度对农民数字化知识的培养进行长期推进。二要实施数字新农民培育工程,整合在汕涉农高校、企业、农业研究所及各类公益组织的资源,引入数字化人才为农民开展形式灵活、内容丰富的知识培训,如学习借鉴山西高平引入科研所专家传授智慧农业关键技术、贵州毕节邀请直播平台网红进村开展直播提升培训等,从社会培育的角度切实提高农民的数字化素养。三要大力推进汕头数字农村公共文化建设,通过科技馆、图书馆、文化馆等渠道丰富农村地区数字资源供给,发挥公共空间的文化引导功能,以丰富的方式弥补农民获取数字知识来源的不足。

  技术支撑,增强农民数字化应用能力。一要加大数字乡村建设的财政扶持力度,将市财政局统一开发的汕头市农村财务监管平台用到实处,切实监管和有效利用乡村振兴补助资金,提高用于数字产业发展的资金占比,重点弥补技术、设施等短板,增强农民对数字技术学习的底气和信心。二要完善农村地区数字化基础设施,加大移动网络、人工智能+农业、互联网+农产品等数字供应链建设,满足农民生产生活数字化的技术设备需求,让数字技术在农民生产生活中随处可见、触手可及。三要降低农民使用数字设备的技术和费用门槛,将数字技术从易到难地逐渐接入到农民的生产生活中去,同时以贷款贴息等方式吸引农民应用数字技术,并对符合条件的农村数字产业专用设备按照相关规定给与补贴。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广大农民是新时代乡村建设的主力军,也是广袤农村大地上的主人翁和守护者。只有从意识、知识、技术全方位提升农民的数字化素养,才能激活数字时代下农民主体无限的创造力;只有广泛依靠数字时代新农民,才能一步步绘就数字乡村的美丽蓝图。

  (作者侯光辉系汕头大学法学院教授、广东省新型特色智库“公共安全与特区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李曌为汕头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本文系广东省社科规划项目重大理论专项(GD22ZDZMK01)、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21A1515012642)阶段成果)

作者:侯光辉 李曌 发表日期:2024年01月23日 来源:汕头日报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粤ICP备2021148246号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119330007号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1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