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华网 > 观点

激活宗族文化 赋能基层治理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宗族文化是宗族上千年发展过程中衍生出来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以宗祠建筑、族谱族规、宗族仪式、族风家风等形式表现,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汕头是潮汕文化重镇、著名侨乡,各类宗祠活动形式多样,功能丰富,氛围浓厚,形成了极富特色的宗族文化。发掘宗族文化的多重内涵和优秀元素,推动宗族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用时代精神激活传统宗族文化的生命力,将其融入特色传统文脉构筑、基层社会建设、聚侨引侨等领域,是新时代和美侨乡、活力特区建设的重要方面。

宗族元素助力汕头基层社会成长

汕头高度重视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在基层治理与宗族传统文化保育活化相结合方面进行了多种尝试,积极探索社会治理新思路新方式。通过党建引领、祠堂文化保育活化、乡贤侨贤参与等形式,赋能基层民主自治,加强乡村基层文化建设,推动乡村经济社会发展。

党建引领宗族力量整合,提升基层治理活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是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路径。近年来,汕头多地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通过在社区老年人协会等传承宗族文化的组织成立党支部、在各宗族内发展党员等方式,实现党对宗族的有效引领,引导乡贤群体和宗族团体参与村务管理与纠纷化解等基层治理工作,推进社区公共事务与族内纠纷化解。此外,基层党委积极强化思想引领和政治引领,通过思想教育、普法教育和政策宣传等方式引导宗族力量发挥正向作用。疫情防控期间,澄海区38个老年人协会党支部和196个党小组迅速响应号召,主动关闭各类宗教、祭祀场所,协助社区两委引导取消聚集性民俗活动,在疫情防控和安全维护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基层党组织通过动员宗族力量、 指导老年人协会运作,一方面对宗族权力进行规范制约,另一方面也调动激活宗族内外力量,助推基层治理。

祠堂文化保育活化,助力基层文化建设。根据广东省《关于在全省开展文化祠堂建设工作的意见》,汕头市文明委先后于2016年、2017年命名18座“汕头市示范文化祠堂”,鼓励文化祠堂大力弘扬潮汕人念祖爱乡、重信明义、团结包容等优秀精神品格,发挥凝聚人心、汇聚力量、利民兴族的积极作用。部分宗祠除了作为宗族祭祀、乡村民俗活动的场所外,在基层党委、有关部门及社会各界的推动下化身为纪念馆、教育基地,成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学习前人先进事迹的一线阵地,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基层文化建设。例如已成为卢根烈士纪念馆和潮阳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金灶镇柳岗村“陈氏小宗祠”,潮汕青年抗日救亡同志会旧址“文光街道姚氏大宗祠”,非遗项目笛套音乐的传承基地“潮阳耀明书院”等。

宗祠联侨聚侨,谱写新时代“侨”文章。近年来,汕头充分挖掘侨乡祠堂文化,以宗族文化为载体,促进侨胞侨眷联谊联系,提升联侨聚侨向心力。例如,龙湖区2022年3月启动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项目中,蓬中村利用三个破旧老礼堂改造建设外砂华侨历史文化展览馆、侨胞之家和华侨联谊中心,该项目得到回梓恳亲的正大集团资深副董事长、中国生物制药有限公司董事长谢炳先生捐资500万元的支持;2022年12月,潮南区侨联命名15座“潮南区精品文化祠堂”,鼓励各基层社区、宗祠理事会通过传承和弘扬潮汕侨乡祠堂文化,引导海内外潮南乡亲寻根思祖、爱国爱乡,助力乡村振兴,谱写新时代“侨”文章。

宗族文化融入基层治理的限制

当前,在汕头基层治理中,对宗族文化资源的发掘利用仍存在大量留白,主要体现在宗族资源挖掘、宗族文化活化以及祠堂空间利用等方面。

宗族文化资源挖掘不深,赋能基层治理有待推进。这一方面体现在不同地区社区之间,宗族文化在基层治理中发挥作用存在不平衡性,部分社区对宗族文化在基层治理中的正向作用认识不足,未能充分挖掘当地宗族文化资源并将其融入基层治理中;其次,全市在宗族文化资源的系统化挖掘、规划和利用上缺乏健全完善的制度设计。潮汕地区宗族文化资源丰富,每个宗族背后都有其独有的家族故事、家风家训;抗战时期作为南粤重镇,也有不少红色故事发生在汕头宗祠内,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例如,澄海后浦村许氏焕祖祠的背后蕴藏着许兴焕及其后代的华侨故事和革命事迹,但鲜为人知。在挖掘、梳理和传播宗族历史、家风族训、人物事迹等方面需要统筹安排,加大力度。

宗族文化活化不足,基层治理的传统文化浸润乏力。目前,汕头宗族文化的活化形式集中在祠堂空间的拓展利用,较少深入挖掘宗祠的文化内涵及其社会功能,更缺将其广泛运用于基层治理中的鲜活经验。通过主流媒体检索其他省市宗族文化活化实践情况,在潮州“祠堂+乡贤”、腾冲和顺古镇“六个借助”、江西寻乌“宗祠调解”等案例中,当地基层依托宗祠平台广泛征求村民意见,村民在乡贤引导下化解矛盾纠纷,借助宗族文化中的家规祖训和敦亲睦邻等思想,因地制宜创新基层治理方式,初步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新格局。对比他市,汕头在宗族文化活化、浸润基层治理的文化底色方面仍有较大发展空间。

宗祠空间再造和利用不足,基层治理平台建设滞后。基层是社会的细胞和基础,基层治理平台建设是构建基层共治共建共享新格局的重要环节。通过大华网、汕头日报等主流媒体检索“汕头祠堂”发现,除了作为宗族祭祀、乡村民俗活动的场所外,部分宗祠虽在多方推动下化身为纪念馆和教育基地,但是这一重要尝试总体数量较少、规模有限、功能局限,宗祠空间利用主要集中于文化传播和教育领域,较少涉及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基层治理过程中对宗祠等公共文化空间利用的不足,也极大制约了基层治理平台的建设。

积极探索宗族文化融入基层治理新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源头活水。”为更好发挥宗族文化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需科学对待潮汕宗族文化资源,积极探寻宗族的历史脉络、宗族背后的精神内核,发掘其时代价值与社会功能,真正做到辩证取舍、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挖掘宗族文化特色,打造基层文化亮点。通过政府主导挖掘乡村宗族文化,结合汕头自然村落历史人文普查成果,继续采集、挖掘包括姓氏源流、宗祠、家规家训、华人华侨等信息资源。一是合理开发利用普查结果,根据各村居宗族文化资源优势,因地制宜规划打造红色村居、历史文化村、和美侨村等名片。二是制定统一规划,加强宗族文化保育活化制度和保障机制建设,活化宗祠活动空间,发挥宗祠对村民群众的教化功能,将祠堂打造成为讲堂、村史馆、乡贤馆、文化法治阵地等公共文化场所,以此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基层精神文明建设。

发扬宗族社会资本,助建基层德治新平台。随着时代发展,宗族文化的政治治理功能已消解,家族管理功能也逐渐弱化,但村民对姓氏宗族的认同感与归属感较为强烈,宗族社会资本仍广泛存在于村居基层,是乡村基层治理的重要载体。一方面,可将族规家训传承拓展至对宗族文化中睦邻、慈善、助老、助学等优秀传统的传承,引导宗亲会破除狭隘的宗族观念,建构面向全社区的常规化慈善互助运行机制;另一方面,以宗族社会资本为依托,利用祠堂空间,构建乡贤议事平台、村民协商平台等德治平台,探索形成常态化的矛盾化解机制、社区公共事务协商机制等,借助宗族文化的内聚力,实现“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探索汕头新时代“枫桥经验”。

丰富侨乡祠堂文化,做好汕头“侨”文章。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国家海外影响的持续扩大,传统的宗族文化超越地界与姓氏文化接轨,成为连接海内外乡亲的重要纽带。宗祠及相关活动作为宗族文化的载体,日益唤醒一代又一代海内外宗亲族人对于家族、血脉、故土和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近年来,汕头明确开展文化引侨、政策惠侨、经济聚侨、平台联侨“四项行动”。在乡村振兴战略和活力特区建设的倡导下,合理发挥侨乡资源优势,聚焦华侨根脉传承,在汕头现有宗族文化资源的基础上,规划打造一批华侨寻根之地,通过宗亲侨界沟通平台建设、特色品牌活动,凝聚海内外乡亲族人的智慧和力量,共同助力汕头基层经济社会发展。

(作者侯光辉系汕头大学法学院教授、广东省普通高校新型特色智库“公共安全与特区治理研究中心”主任,黄雨童为汕头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本报告系广东省哲学社科规划重大理论专项“粤港澳大湾区网络意识形态风险识别、评估与治理研究”(GD22ZDZMK01)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侯光辉 黄雨童 发表日期:2023年11月30日 来源:汕头日报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粤ICP备2021148246号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119330007号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1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