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要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2020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汕头期间,高度肯定海外侨胞在不同时期对祖国、对家乡作出的贡献,对汕头提出“根据新的实际做好‘侨’的文章、加强海外华侨工作,引导和激励他们在支持和参与祖国现代化建设、弘扬中华文化、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密切中外交流合作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的指示要求。近年来,汕头市各战线各领域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做好“侨”的文章的殷殷嘱托,共同助力新时代侨乡各项事业新发展。
汕头是全国著名侨乡,汕头经济特区因侨而立、因侨而兴。近年来,汕头不断加大对侨乡文化的挖掘、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力度,通过保育活化侨批档案、打造多维文化空间、推动潮文化海外传播等一系列举措,将侨乡的精神财富转换为侨文化发展势能,进一步提升汕头侨文化软实力,推动侨乡文化更加璀璨。在看到成绩的同时,对照新时代新要求,对标文化先进地区,我市在持续推动侨文化建设方面,仍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亟需取长补短,奋起直追。
存在问题
(一)侨文化载体保护不够有力。一方面,部分侨文化物质遗产失管受损。近年来,我市在保护管理、活化利用侨宅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特别是以“岭南第一侨宅”陈慈黉故居为载体,打造全国侨文化示范基地,让故居成为汕头对外的文化展示窗口和链接海外华侨的纽带。但是,目前全市侨宅摸底统计不够精确,缺乏系统安排,对侨宅的保护利用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比如,有的侨宅历史悠久,历经动荡,产权归属变更;有的经过私人开发,破坏原有结构和珍贵的石雕、木雕、泥塑等附属装饰;还有的侨宅权属不明,缺乏管理,毁坏废弃,其中承载的华侨故事、精神内涵也随之消失。另一方面,有些侨文化非物质遗产文化濒临失传。近年来,汕头启动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和利用的“八个一批”工程,突出侨批保护、研究、开发和利用。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侨文化非物质遗产文化的内涵非常丰富,尤其是过番习俗、过番歌谣以及口传故事,由于缺少传承,面临失传的危险。
(二)侨文化公共资源薄弱分散。近年来,汕头开埠文化陈列馆和侨批文物馆两座侨文化展馆在侨文化建设中发挥了桥头堡的示范带动作用。然而,区县一级展馆的侨文化公共资源尚未与市级资源形成有机联动,既不能形成上下联动提升侨文化公共资源的公众服务能力,又不能在纵深层面提高侨文化公共资源的学术研究功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汕头侨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三)对侨文化精神内涵深度挖掘宣传不足。我市华侨文化遗产丰富,中西交融的文化沉淀形成了独特且内涵丰富的侨文化。然而,随着形势发展和社会变迁,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侨文化精神内涵的挖掘、宣传还不够充分,载体不够新颖,方法不够新潮,有的年轻人不了解侨乡历史,没听过华侨故事,对侨文化缺乏深度的精神认同。
思考与建议
(一)建强侨文化共同体,传承弘扬家国情怀。进一步完善侨文化传承发展工作机制,加强统筹推进、联动发展,共建侨文化共同体。一是建立完善协同机制,整合汕头、潮州、揭阳、汕尾等地侨批保护研究力量,以汕头市政府为主导,建立市档案局、档案馆、图书馆、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侨批文物馆、博物馆等部门与侨批收藏者之间的工作协同联动机制。二是更好利用宝贵资源,探索建立汕头侨文化展览集团,将现有各类展览馆、非遗馆、古建筑类、名人故居等纳入其中,充分发挥博物馆文化窗口作用,定期举办各种非遗文化讲座、展演等活动,通过社会力量入局,盘活文物资源,让文物开口说话,焕发时代价值。三是加强政策扶持帮助,吸引海内外潮商资金,鼓励社会资本尤其是华侨华人与国内各地潮汕商会参与侨批保护,形成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加强对侨批保护人财物投入,面向海内外招聘文物、文化遗产保护人才,建立涵盖侨批收藏、侨批鉴定、侨批管理保护、侨批研究、侨批创意等领域的侨批档案专家资源库,加强工作培训,打造一支专业性强、业务水平高的潮汕侨批保护队伍。
(二)挖掘侨文化精髓,凝聚侨乡向心力量。聚焦中华文化重要支脉的丰富内涵等课题,加强侨文化基础性研究阐释,利用社科普及、科研平台积极推动汕头侨文化宣传。一是开展文化研究,组织力量编辑出版侨批文化研究专著、系列丛书,邀请海内外专家学者、民间艺人开展课题研究,利用期刊、微信公众号大力宣传侨文化,让侨文化深入人心、浸润心灵。二是出台专门法规,充分用好经济特区立法权,探索制定《潮汕侨批保护管理实施细则》,对知识产权、商业利用等方面作出规定,以法治化思维、制度化方式为侨文化保护传承保驾护航。三是加强往来交流,举办侨文化普及活动,发挥论坛、讲座研究文化、传播文化的重要载体作用,举办侨文化论坛、侨文化沙龙、侨批文化巡回展,加强与主要媒体的战略合作,开展好一系列文化交流活动,讲好侨批里的家国故事,不断提升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打造侨文化新亮点,创设文旅融合新航道。侨宅是汕头旅游名片的代表之一,是汕头侨文化的核心承载地,应大力挖掘保护、发扬利用。一是推动创新发展,建立侨批保护工作统一标准,推动潮汕侨批数字化,协同福建以及江门、梅州、潮州、揭阳、汕尾等省市,建立中国侨批数据库,接入世界文献遗产信息数据库,加强与国外博物馆、档案馆和文化保护组织等的交流和合作,将各界侨批研究成果转化为具有世界影响力和文化传承价值的标志性文化产品。二是加强活化利用,完善汕头侨宅保护与提升协调机制,讨论决策侨宅保育活化的重大事项,出台全局性侨宅保育活化计划,全力推动侨宅修复保护、历史文化遗存活化、文旅融合发展,在对现有侨宅开发保护的基础上,开发文化观光功能,打造文化教育新窗口。比如,修缮后的双忠庙和真武宫作为文化活动场所使用。三是用好社会资源,引进文旅资本注入侨宅旅游,拓展侨宅资源功能,运用现代科技和媒体矩阵讲好老房故事,依托小公园老街区、侨批文物馆、西堤公园、潮人码头、潮汕历史文化博览中心等,打造潮汕侨批文化景观,串珠成链、连线成片,形成展示侨文化的重要平台、丰富线路,实现经济文化“双丰收”。
(作者单位:汕头市文联 濠江区政协文史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