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华网 > 文化

赵淑钦军旅画展有“彩蛋” 同题邮品展陈别具匠心

  赵淑钦(左一)与嘉宾愉快交流
  赵淑钦代表作《我们都是神枪手》(资料图)
  邮品展陈丰富画展内容

  近日,“军旅征程——赵淑钦艺术展”在汕头潮汕历史文化博览中心举行。此次展览不仅展出了赵淑钦先生六十余年创作的160余幅军旅题材油画、国画、连环画等作品,更在展陈形式上别出心裁,将邮票元素巧妙融入画作展示,成为展览亮点之一。

  一踏入展厅,在赵淑钦代表作《我们都是神枪手》的喷画旁,策展方特别设置了一个邮品展示框,正中展示了珍罕的T10《女民兵》(3-1)<我们都是神枪手>全版邮票(一版40枚,汕头现时可见唯一一版),另外有1977年3月8日邮电部发行的T10《女民兵》邮票首日封,还有21件该邮票发行后在国内、国际使用的实寄封等。

  这种“画+邮”的展陈方式,不仅丰富了展览层次,也让观众更直观地感受到艺术作品在时代传播中的独特价值。让大家从邮票这种独特的载体中学习鉴赏赵淑钦画作的艺术魅力、时代精神和文化内涵。

  在画展现场,慕名前来观展的广东省集邮协会副会长、国际邮展评审员、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会士孙海平与画家赵淑钦愉快交流,赵淑钦分享了自己在创作《我们都是神枪手》时的故事。据介绍,该作品创作于1974年,以南海女民兵打靶归来的场景为题材,展现了女民兵们英姿飒爽、保卫祖国海疆的豪情。画面中,女民兵们手持钢枪,脸上洋溢着自信与阳光,体现了那个时代女性投身国防建设的精神风貌。

  作品采用油画技法,色彩鲜明,笔触细腻,生动刻画了人物的动作和神态。画家通过对细节的捕捉,如女民兵擦拭枪支、交流互动等场景,展现了她们的坚韧与活力,将渔村姑娘的英武、婀娜、乐观等特质融入画面,刚柔并济,具有强烈的抒情意蕴。

  该作品曾参加1974年“庆祝建国二十五周年全国美展”,并被《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1975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将其印制成年画发行,成为当时广泛传播的美术作品。随后该作品被邮电部印制为邮票并于1977年3月8日发行,进一步扩大了其影响力,成为新中国美术史上的经典之作。赵淑钦告诉大家,当年邮票发行后,他才被告知自己的作品登上了国家邮票。

  指着邮品展示框,赵淑钦表示,非常感谢彬园警史馆的助力,把精心收集的系列邮票和实寄封在画展上展出,丰富了画展的展陈形式,从更多角度向观众展示了他的作品《我们都是神枪手》背后所蕴含的时代特色和社会影响。

  “这种将邮票与画作结合起来的展陈方式,极具文化深度与历史温度。”孙海平这样认为,他还特别从三个角度解读了邮票与画家创作之间的深层联系:

  一是女性力量的时代象征。孙海平指出,赵淑钦的《我们都是神枪手》之所以被选为当年“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发行的邮票图案,正是因为它通过女性民兵的形象,展现了新中国女性从家庭走向国防、从柔弱走向坚韧的时代转变。这种形象不仅具有视觉冲击力,更成为一种文化符号,象征着女性力量的觉醒与国家意识的融合。

  二是集体主义精神的艺术表达。孙海平强调,画作中描绘的不是单一人物,而是一个群体,体现了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这种精神正是当时社会的主流价值观。通过邮票的传播,这种集体主义不仅被定格在艺术作品中,也通过邮政传递到千家万户,成为一种潜移默化的社会教育。

  三是邮票作为国家记忆的传播载体。邮票不仅是通信工具,更是国家记忆的载体。孙海平表示,1977年发行的《女民兵》邮票,记录了那个时代全民皆兵、备战备荒的特殊历史背景。当时,邮票的传播范围远超一般媒体,它通过信函走向世界,成为一张“国家的名片”,让赵淑钦的艺术作品跨越时空,持续发声。

  “画+邮”的创新展陈方式,不仅让观众重温了赵淑钦笔下的军旅情怀,也让人们重新认识了邮票作为历史见证者和文化传播者的独特价值。正如孙海平所言:“一枚小小的邮票,承载的是一个时代的记忆,也是一位画家对社会、对国家最深情的表达。”   

作者:陈珊娜 发表日期:2025年10月04日 来源:汕头日报
(版权声明:版权归汕头融媒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严禁擅自转载、复制、改编汕头融媒记者新闻作品,违者将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广东省优化营商网络环境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粤ICP备202114824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4120180014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119330007号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1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