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华网 > 文化

中国摄影金像奖获得者蔡焕松用镜头记录乡村发展与民俗风情

做一个会讲故事的摄影家

  庭院深深
  少年竞逐
  古榕

  蔡焕松,一位年逾七旬的摄影家,岁月的风霜染白了他的须发,但丝毫未改他璞玉般的真诚。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蔡焕松以艺术家独特的眼光和视角,通过镜头记录民俗风情和乡村发展。近日,应龙湖区文联之邀,蔡焕松到外砂街道东溪村拍摄了一组照片,捕捉乡村振兴进程中的点滴变化,定格一个个平凡真实而又精彩鲜活的瞬间。

  聚焦乡村 留住乡愁

  采访蔡焕松,是在他的“焕想艺术空间”。一进门,浓郁的艺术气息扑面而来,在这里既可以邂逅那些承载着老汕头人记忆的“老城时光”、航拍视角下的“城市记忆”、乡村留下的“民俗风情”,又可以看到凝聚着蔡焕松匠心的摄影书籍,时尚与传统相得益彰,让人沉浸式感受光影艺术之美。

  蔡焕松此次参加“龙湖趣游推荐官”活动的是一组乡村图景——夏日的东溪村如诗如画,映入眼帘的是古朴典雅的庭院、枝繁叶茂的古树,乡村少年结伴打篮球,文化底蕴与自然风光的融合,构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

  “东溪村是著名侨乡,村里那些古书斋几乎都是过番华侨在功成名就之后回乡所造。”说起这组照片的内容,蔡焕松如数家珍,他常带学生去那里拍摄创作,漫步其中,可以感受到乡村的宁静与古朴,让人心旷神怡。

  在照片《庭院深深》中,夯土抹灰墙体,硬山顶灰瓦屋面,精致典雅,保留着潮汕传统民居的建筑风格;蓝天白云下,天井正中的荷花缸,层层叠叠的荷叶如绿伞般铺展开来,在微风中轻轻摇曳,煞是好看。

  夏日的东溪村十里榕堤蝉鸣声、鸟叫声清脆悦耳,10多棵古榕树浓荫蔽天,行走其间,如同置身小鸟的天堂。“古榕像充满智慧的老者,枝丫下垂落着一条条如老者胡须般的根须,长短不一”,蔡焕松说,古树承载着一方历史记忆和乡愁情思,是海内外潮人维系家乡情感的根与魂,此刻光影构图恰到好处,他赶紧摁动快门,拍下这幅《古榕》。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如火如荼进行,功能多样的体育设施也逐渐在广大农村安家落户,成为扮靓乡村的一道亮丽风景线。这不,东溪村篮球场上,乡村少年精神抖擞,一名小球员高高跃起,精准投篮。回忆起拍摄这张《少年竞逐》照片的情景,蔡焕松连声赞叹,孩子们稚嫩的脸庞上,写满对篮球的热爱,让人感受到青少年的蓬勃朝气。

  光影传情 民俗润心

  蔡焕松的作品,以其丰厚的影像积累和独特的拍摄视角,特别是民俗题材作品,在摄影界内广受赞誉。在他眼里,潮汕的民俗活动是一座资源丰富的宝矿,希望用镜头传播这独有的文化魅力。他坦言,“要站在弘扬中国文化的角度上去理解,才能更好地传承潮汕文化。”

  潮汕游神俗称“营老爷”,场面热烈,活动内容丰富,是潮汕相传久远的地方民俗,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望。在“焕想艺术空间”,墙上一幅主题为《等待游神的乡绅与神偶》的大照片格外引人瞩目,这是蔡焕松拍摄于2016年春节期间的佳作,视角独特,乡绅与神偶“人神合一”,画面洋溢着潮汕民俗的“凝聚力”与民众的“虔诚”。

  近几年,潮汕英歌舞持续火出圈,其表演视频和照片在互联网被广泛分享和转发。采访中记者获悉,早在10多年前,蔡焕松就拍摄了大量的英歌舞表演照片,画面动感十足,脸涂油彩的英歌表演者手持舞槌上下翻飞,迈着激情澎湃的步伐,对敲而舞,看着照片都能让人觉得热血沸腾。

  “这张是拍于2012年2月,潮阳后溪游神队伍中的英歌舞”,蔡焕松指着其中一张照片告诉记者,英歌舞素有“中华战舞”之称,场面恢弘霸气,震撼人心,展现了潮汕非遗的深厚底蕴,他希望通过镜头讲述生动的民俗故事,让更多人领略它的独特韵味与文化底蕴。

  “民俗不仅是乡村生活的产物,也是城市生活的产物。”蔡焕松说,民俗摄影其实就是在留住历史、收藏文化。伴随着部分传统乡村民俗的消失和变异,现代化的都市亦在生产着自己的新民俗,摄影人的责任就是把这些新旧民俗用镜头语言进行盘活和记录。

  艺术人生 精彩纷呈

  蔡焕松是著名摄影家、评论家,中国摄影金像奖、国际摄影联盟主席奖获得者,现为《中国摄影家》南方影像学术中心常务副主任、广东焕想艺术空间总监。他身材高大,性格耿直,待人亲切和蔼,接受采访时,他思路清晰,神采奕奕,娓娓道来摄影之路背后的故事以及他对摄影的独到见解。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接触学习摄影至今已经半个世纪”,蔡焕松回忆说,当年从事摄影的动机很简单,他当知青插队,在公社放电影,因为看到了用摄影做成的幻灯片宣传效果很好,就萌生了想学摄影的想法。于是,他用自己的新手表跟人家换了一部二手的海鸥相机。

  拍着拍着,摄影就由爱好变成了蔡焕松的职业。他热爱摄影,三年十进印度,不辞劳苦;他有40多幅作品入选省以上影展和国际影展并获奖;主持了十多次大型摄影学习班,培养大批影坛新军;论文《礼赞·人化自然》获省一等奖;荣获第八届中国摄影金像奖;出版了《到访·还乡》《群星璀璨》《春华秋实》《走向多元发展的广东摄影》《长安摄影志》《梁惠湘影像志》《看·真的·印度》等著作。

  2023年,蔡焕松又出版了新书《足迹——蔡焕松摄影50周年丛书》,分别是《不白之鸦》《四条边》《老爷·老大·男丁》《访谈》《你·我·他》,汇集了摄影家蔡焕松摄影五十年的作品、文献和研究。

  “跟着感觉走,走到哪拍到哪已经成为我的习惯。”蔡焕松说,摄影是充满思考的创作,无论是拍摄风光还是人像,都必须先思考“我要干什么”。“好的摄影作品,一定是有内容的,要有作者想表达的思想。”他说,照片不一定非要颜色光鲜亮丽,而是要向观者讲故事,从自己的视角把看到的美好瞬间“叙述”出来。而他,将会继续以镜头为媒介,传递更多美好故事,为时代留影。

  文/本报记者 陈文兰 苏硕元

  图/蔡焕松

发表日期:2025年09月09日 来源:汕头日报
(版权声明:版权归汕头融媒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严禁擅自转载、复制、改编汕头融媒记者新闻作品,违者将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广东省优化营商网络环境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粤ICP备202114824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4120180014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119330007号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1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