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剧《十五贯》,移植自同名昆剧。正顺本、汕头市团本和潮剧院的《访鼠》薪火相传,香港本蜚声海外,潮阳本风靡剧坛。
故事溯源 从传奇话本到昆剧
《十五贯》的故事,溯源为《后汉书·汝南李敬传》《错斩崔宁》《况太守断死孩儿》和《无声戏·美男子避惑反生疑》等正史、话本与民间传说的多重汇合,经过清初剧作家朱素臣的提炼创作,终成集公案、世情、讽喻于一体的传奇。
《十五贯》传奇又名《双熊梦》。讲述熊氏兄弟因鼠祸蒙冤,弟友蕙因金环、毒饼被诬与邻居侯三姑通奸谋命,兄友兰携十五贯途遇苏戌娟,被错认杀屠夫游葫芦。四人皆被知府过于执判死罪。监斩官况钟夜梦两野人衔鼠哀告,急求都堂周忱缓刑,经乔装暗访终擒真凶娄阿鼠,平反冤狱。
1953年,浙江昆苏剧团演出昆、苏合演版《十五贯》。1955年,由陈静执笔的全昆改编本《十五贯》,编成鼠祸、受嫌、被冤、判斩、见都、疑鼠、访鼠、审鼠等八场戏。删除了朱素臣双线结构的熊友蕙、侯三姑一线,将剧作主题凝练为“人命大如天”的质朴信念。1956年4月,该剧在北京怀仁堂演出;5月,文化部发文向全国推荐《十五贯》,该剧随之广泛被改编移植。
剧本移植 两剧团改编传薪火
1956年底,正顺潮剧团首演《十五贯》。剧本改编谢吟,作曲杨其国、陆金龙、陈华,由李钦裕饰况钟,赖炳清饰熊友兰,马自理饰苏戌娟,吴美城饰娄阿鼠,陈玉城饰过于执,李两国饰周忱。根据李少茅《父亲和〈十五贯〉》一文记载,李钦裕为了塑造况钟倾注心血,演朱笔判斩以眼蓄神,糅合花脸程式牵动面部表情;演访鼠借鉴汉剧黄粦传的表演,观枚测字演来格外传神。
1978年,汕头市潮剧团演出《十五贯》,剧本未沿用正顺本,而是重新移植昆剧,作曲张华。由张桂坤饰况钟(该角色在汕头地区专业文艺会演中获表演奖),陈大筐饰娄阿鼠,邱应发饰熊友兰,田佩兰饰苏戌娟,郑璧高饰过于执,郭智略饰周忱,杨祥振饰尤葫芦。同年5月,该剧由汕头电台录音。
名丑陈大筐塑造的娄阿鼠狡黠生动。他从1950年代就饰演娄阿鼠,备受赞赏。他注重人物分析与角色塑造,要求自己要给予观众准确的娄阿鼠形象,决不哗众取宠而淡化其歹毒面目。市团排《十五贯》时,他已年过半百。演问卜时,他独腿蹲在条凳上,当被揭示是“偷油老鼠”时,他从凳上向后翻下。他为了演好这个动作反复练了上千次,而观众对此总会给予热烈的掌声。
市团本的戏文移植痕迹较重。昆剧《十五贯》为求通俗易懂,没有采用清丽典雅的语言,而是将唱词通俗化、白话化,尤其是前半部像“试验性现代诗”。市团本沿袭昆曲,唱词略显文白夹生,作曲以此依字行腔,部分旋律和传统对偶曲有所偏离。独有《见都》场,曲调较为传统,郭智略、张桂坤两名老生飙戏,可听度较高。
揭阳砲台潮剧团曾经搬演市团本,演出时间长达数年。在当地砲台戏园连演月余,每天有下午场和夜场,连护栏外站票也围满观众。名丑吴甜跨净行饰演的周忱以功架扎实、声音洪亮为人称道。林静香、胡素贞的生旦组合可圈可点,此后两人分别被揭阳二团、潮阳二团吸收。
1987年及此后,广东潮剧院艺术中心、一团演出《访鼠》折子戏。剧本整理陈华武,作曲蔡瑞藩,导演方展荣,艺术顾问陈玉城、陈大筐。该剧可视为传承正顺、市团《十五贯》的薪火相传。《访鼠》拍摄有录像,由张桂坤饰况钟,方展荣饰娄阿鼠。
海外传播 香港剧本独树一帜
1964年及此后数年,香港东山潮音剧艺社多次组团赴泰国演出,剧目包括《十五贯》。为了节省费用,不带乐队随团,每出戏先在香港录音,演出时由演员对口型。
1974年,东南亚唱片机构出版《十五贯》唱片,音频取自东山此前为准备赴泰演出的录音。由庄雪娟饰况钟,石玲饰苏戌娟,姚佳雄饰莫须问,吴泽饰周忱。东山本人物塑造细致。昆剧的况钟和周忱,都属老生行当,他们是上下级关系,地方戏移植有的把周忱改为净行。东山的况钟属女小生行,周忱属老生行,两人既是上下级,还是师生。《见都》场里,既有上下权属,还有公私交缠,遂使戏剧冲突波澜层出。东山本结尾为况钟撮合熊友兰与苏戌娟的婚事。
经典延续 潮阳剧本风靡剧坛
1977年11月前后,潮阳潮剧团首演《十五贯》。剧本改编林升民、马庆忠,作曲吴锡有、王志龙、吴玉武,由黄明强饰况钟,林炳利饰熊友兰,黄少华饰苏戌娟,赵维平饰尤葫芦,许陈河饰周忱,张两合饰过于执,周芝圃饰秦古心,庄别人饰娄阿鼠。
潮阳本戏文本土化,以剧种惯用的七字句为主。曲调优美,富有传统韵味。剧团结合演员实力,为小生、青衣、丑三个行当量身定制唱腔。林炳利饰演的熊友兰,嗓音优美,唱腔婉转。黄少华饰演的苏戌娟,声情并茂,富有青衣韵味。周芝圃饰演的秦古心,昆剧只有说白、没有唱段,潮阳本为其编创了《代死者申冤》《莫听阿鼠乱招供》等唱段。周芝圃在保留潮丑痰火声音色的基础上,还唱出了潮丑少有的“甜美柔润”。
名小生林炳利对该剧演出有如下忆述:“《十五贯》是潮阳团恢复古装戏演出的第一个剧目,曾经在潮阳戏院连演12场,戏票提前全部卖出。”女小生黄安安也说过:“当年剧团开创了从傍晚五点开始到深夜连演两场的纪录。我一共演了300多场熊友兰。”
1978年3月,汕头电台为《十五贯》全剧录音,播出后广受好评。据说当时潮阳有个乡里,听说当晚要播《十五贯》,为了准时聚集和中途不离收音机,各家提前吃晚饭,而且是吃干饭。1978年下半年,中唱广州分社录制《十五贯》选段,演员状态极佳,乐队紧凑,领奏郑相明技艺精湛。1984年,中唱广州公司录制《十五贯》全剧。
潮阳团演《十五贯》,从1977年至今从未间断。先后由黄明强、林炳利、林令勇、陈水木饰况钟,林炳利、赵维平、黄安安、连亨章、林勇悦、沈东勇、陈培群饰熊友兰。
此外,从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末,还有潮安庵埠工业潮剧团、揭阳锡场潮剧团演出《十五贯》,揭阳渔湖潮剧团、揭西永梨馨潮剧团演出《十五贯》下集(又名《况钟下狱》)。
主题探究 传统创新各有得失
朱素臣的《十五贯》写熊氏兄弟先后因十五贯钱蒙冤,由一案生成两案。机缘巧合串成“天造地设”的冤狱,而并不是由官员失误所致,他们只是顺水推舟。况钟越级喊停复查,后来真凶落网,最初误判的过于执,还摇身变成熊氏兄弟的科举恩师,力促两对冤家成婚而求赎罪。最终由况钟巧设圆场,成就良缘。情节虽奇,却合乎人情人性。作品结构紧凑,洞察人生,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昆剧改编本过于执审案独断、推理荒唐,人物刻画比原著更加细腻,也合乎当时的意识形态。还把况钟踏勘场面移置尤葫芦家,让过、况同台,挑刺与勘查对照,使两人的形象更加丰满。同时删去夜梦神示,改为人犯直诉,剔除神怪,使情节自然感人。然而,改编本为了服务“反主观、反官僚”主题,将三位执法者标签化——过草菅、周守旧、况青天,最终虽然昭雪冤案,内涵却过于简化。
传奇中的官与民、尊与卑之间,并无阶级壁垒,人情脉络清朗澄澈。陶复朱本是古道热肠的商贾,闻知熊友蕙身陷冤狱,便倾囊赠金熊友兰,助其施援。后来得知这笔钱竟成熊友兰的“罪证”,他即向况钟据实陈情。彼时熊友兰不过江上船工,与陶复朱萍水相逢,并无雇佣之契,彼此以“义”字相接。改编本将这段因缘改成雇佣关系,熊友兰为陶复朱当牛做马,仍难赡养双亲。原本温润的人情被扭成剥削与被剥削的尖锐对立,旧作中的善意与信任,遂被阶级锋芒切割得支离破碎。
自朱素臣的传奇问世至今,《十五贯》已逾300年。近70年来,它虽被奉为反主观、反官僚的教材,其教育意义略显单薄,却仍在“清官戏”的传统里折射着老百姓对廉洁官风与公正司法的恒久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