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华网 > 文化

画家张碧珊的画作充满了人间烟火气,生动呈现新质生产力

美食荟萃稻花香 幸福生活笔下生

  画家张碧珊介绍其作品
  张碧珊作品

  为迎接国际潮团联谊年会及国际潮商大会“两大盛会”,促进文旅发展,助力“百千万工程”,龙湖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联合汕头融媒集团,推出“食在有趣”——喜迎2024“两大盛会”潮汕饮食文化美术小品征集活动。目前征集活动仍在火热进行中。最近,我市画家张碧珊应邀积极投稿,创作了系列画作共11张,并被刊登在公众号“龙湖文艺”上,大受欢迎。只见作品中有海门糕仔、达濠米润、糯米糕等米制品小吃,也有红桃粿、豆目粿、石榴粿、鼠壳粿、朴籽粿、无米粿等粿品,还有薄壳米、炸豆干和油甘等潮汕美食,观之垂涎欲滴,而且每个画面上,还附有点题的诗作或随笔,读来妙趣横生。

  近日,记者采访了张碧珊,她风趣地开着玩笑:“潮汕美食‘食在有趣’,画都画不完,我爱吃,想跟大家分享更多自己喜欢的美食,所以画了很多幅。作品发在朋友圈后,北京的朋友看到了还专门过来汕头寻味,这算不算为汕头文旅做贡献?”

  美食里的幸福生活

  “潮汕地区人多地少,种田如绣花,精耕细作,随着科技发展,农业生产机械化,产量高品质优。聪明的潮汕人用优质大米制作各种米制品小吃,如米粉、糯米糕、米润、米方、糕仔、咸水粿等,不胜枚举。民以食为天,现在人们富裕起来了,从食饱到食巧,真是食在有趣。”这是张碧珊的创作随笔,精简后作为长款题于画作《食在有趣》上。只见画面远景是一望无际金黄的稻田,金穗压弯了腰,收割机在蓝天下欢快地奔跑,前景则是海门糕仔、米润等各种米制品小吃,而装着米粉、水粿、糯米糕的器具还是极具潮汕乡土气息的竹箶,丰收的喜悦从画面直溢了出来……

  张碧珊告诉记者,去年她到潮阳和平采风写生,在全国种粮大户马镇顺的粮食种植基地,正好看到秋收的场面,黄金灿烂的稻田里,机器嘟嘟声中,收割、打谷、白米生产……智能化的生产线让她深有感触,于是就有了《稻花香里说丰年》。而《食在有趣》就是在这基础上更进一步,融合了以大米为原料制作而成的潮汕特色小吃。

  “聪明的潮汕人把大米碾成粉或磨成浆,制作成好多精致的潮汕小吃、美食,像咸水粿、糯米糕、糕粿等等,这些不仅是我喜欢吃的,而且很多藏着我小时候的回忆。”她表示,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大家只求吃饱,不敢想别的,现在国力强盛了,科学发达了,农业也机械化、现代化了,大家不仅讲究食巧,色香味俱全,还要吃得健康,潮汕美食背后,隐藏着历史和文化的内涵。今年两会有一个热门词语“新质生产力”,她认为这些就是新质生产力在农业里面发挥的作用了。

  “我们生长在这个年代特别幸福,有时候吃到我喜欢的美食,兴致一来,我会赋诗一首,赋完还不过瘾,就画画。我们也应该用画笔来反映新质生产力,反映现代新生活。”她拿起作品《蚝烙》,上面有按词牌忆江南赋的“煎蚝烙”一首:“猛火厚朥油,内嫩外酥烧烫烫,红椒香菜盖盘头,怎不惹涎流”。张碧珊说用潮汕话读起来更押韵。又有“炒薄壳”:“顿使游人食欲生,肉少壳多唯品味,尝鲜只在好心情”;“炸豆干”:“巷尾街头摆小摊,油锅热火辣椒盘,豆干现炸酥而嫩,食后寒冬珠汗弹。”在一张张美食图中,张碧珊都用了高饱和的色彩,形象展现了蚝烙的焦脆、薄壳的鲜美以及各色小吃的精致。

  有趣的是,美食配料也在画面中独具亮点,蘸蚝烙的鱼露,依稀可辨液面飘浮的胡椒末;蒜头、小米辣、金不换是炒薄壳的“吉祥三宝”;最好玩的莫过于创作《炸豆干》时,张碧珊画完题款后,总觉得画面少了点什么,于是她到厨房拿了把黄豆洒到画面上。“当时眼前一亮, 感觉太好了,这就是我想要的,于是再把黄豆‘写生’到画面上,这就是‘食在有趣’啊,从品尝美食,到写诗,到画画。潮汕美食带来的,不仅是物质的享受,还有创作的、精神层面上的价值和追求。”她说。

  美食助力文旅发展

  《红桃粿》《豆目粿·石榴粿》《鼠壳粿》《朴籽粿》……粿品也是张碧珊本次着重呈现的主题,她说,潮汕美食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融合了潮汕人的历史、传统、审美和情感,是潮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粿文化,寄托了潮汕人的美好愿景,有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像红桃粿,寓意着生活红红火火,豆目粿和石榴粿是潮汕孩子出花园时必备的,有多子多福之意,过年家家户户做龟粿,希望像龟一样福寿。“我喜欢收藏粿印,里面的各种字符、图案也包含着很多丰富的文化内容。另外,潮汕也有依时令做时粿的习俗,清明朴籽粿可以凉肠解毒,制作鼠壳粿的鼠壳草也可以保护肠胃防痢疾,有保健功效。这些都是潮汕文化和潮汕人民的智慧。”她向记者细细地讲述每一幅画的寓意以及背后的故事。

  “这次龙湖区文联跟融媒集团联合推出的‘食在有趣’主题活动,将潮汕美食和绘画艺术进行了完美结合,很有特色,也特别有意义。”张碧珊说,创作后她把龙湖文艺刊登有她作品的推文发到朋友圈,马上引来大片“围观”和点赞。很多外地甚至外国的朋友都说看了直流口水,好想来汕头玩。北京的学生们和画友们于是在不久前组团前来游潮汕,她带着他们吃粿品、吃牛肉火锅,游汕头。上海的朋友还列了美食清单过来汕头边玩边吃,最后意犹未尽,把海门糕仔作为手信带了回去。

  而将美食和绘画相结合,张碧珊早在2018年就开始尝试。当时,汕头的老潮兴粿品店获评多项非遗传承项目,他们在小公园的门店积极推广潮汕粿品非遗文化,于是请她画画,而张碧珊也非常开心和乐意,不仅画了各种粿品,还把背后的美食文化等内容用题长款的形式进行展示,这样,顾客们品尝美食,欣赏画作,也了解了汕头的粿文化、美食文化。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省美协会员,又是省书协会员和省楹联学会会员,张碧珊书画兼修,作品赏心悦目,带给观者极大的艺术享受。

  色香味俱全的潮汕美食,在张碧珊的画笔下,栩栩如生,焕发无比魅力,而且通过她的提炼,传递了浓郁的潮汕文化气息和历史底蕴。“我觉得美食可以赋能文旅发展,而书画和美食的跨界结合,不仅可以拓宽美食推广渠道,还可以推动文旅融合,推广潮汕文化,我也希望有更多人能因为画作而喜欢上潮汕美食,从而来汕头玩,爱上汕头。”张碧珊表示。

  潮汕风物寄托情怀

  张碧珊从小就有画家梦,在实现梦想的路上,颇有大器晚成的意味。她2014年提前退休后为了追梦,先后在北京画院、清华美院等艺术殿堂深造。在老师们的指导下,潜心研究中国古代的传统笔墨、新水墨画、宋人画等。她注重创作素材积累,每次外出,必带上速写本,每创作一幅作品,都要反复思考,根据写生对象进行艺术再加工。一幅作品往往数易其稿,完成后还要撰写创作手记。经过刻苦历练,不断创新,2018年,张碧珊的两幅作品《寻找三坊七巷》(“海丝情·中国梦——中国福州”全国美术作品展)和《美丽揭阳我的家》(“南粤之光”全国画展)在全国美术大展中进入前50名,分别获得中国美术家协会“入会资格”奖,随后,在短短几年内,她的作品《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通往致富之路》《美丽家园3》连续入选全国美术作品展,并于2020年7月正式入会。

  在不断的创作实践中,张碧珊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她的作品浸润浓浓的古意幽思,笔下的花鸟活泼有趣,在色彩设计上,也有个人理解,黑白分明并灵活运用,闽南粤东建筑文化和潮汕侨乡风物更是她近几年的关注热点,2021年在广州参加第26届国际艺术博览会展出“侨乡风物”主题作品备受关注。

  “其实我对潮汕的风土人情,从小就有情结,而且很多来自于家庭的熏陶。母亲是传统的潮汕妇女,心灵手巧会做粿。而我读小学时,学校就在老祠堂,房顶雕梁画栋,我特别喜欢,经常临摹,父亲就给我讲‘潮汕厝,皇宫起’,还有金木水火土的厝角……于是对潮汕古建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很感恩父亲,他曾做过私塾先生,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当校长,琴棋书画、诗词歌赋均通。从小耳濡目染,我对诗书画也特别有兴趣。至今仍深深记得他跟我说过的两句话,一是学画要先学写字,这是基础,而且要苦练,二是一定要读诗词歌赋,学好国学经典,修好文化和道德。”张碧珊回忆道。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她严于律己,德艺双修,以好家风向社会传递正能量,她的家庭先后获评“全国书香之家”“全国五好文明家庭”等称号。同时,艺术上她勤钻研、肯苦练,日积月累,打下扎实的书画功底。在她以建筑为主题的2米多高的巨幅国画作品中,建筑线条的勾勒稳、细、直,没有稳扎稳打的书法基本功是办不到的。

作者:陈珊娜 发表日期:2024年04月26日 来源:汕头日报
(版权声明:版权归汕头融媒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严禁擅自转载、复制、改编汕头融媒记者新闻作品,违者将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粤ICP备2021148246号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119330007号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1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