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华网 > 汕头

一场“雨花·清明祭”唤起对汕头籍烈士许包野的追思缅怀 一批尘封多年书信揭开许包野与妻子家国大义的感人故事

半个世纪的等待催人泪下

  清明节,澄海冠山许包野烈士雕像下,铺满寄托哀思的鲜花。

清明时节,青山肃穆,天地间激荡烈士魂,长存英雄气。

4月4日上午,一场“雨花·清明祭”烈士纪念活动在距离汕头1000多公里的江苏省南京市举行,通过故事讲述、文艺展示等形式,追思缅怀在雨花台及南京牺牲的革命烈士。雨花台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和爱国志士的集中殉难地。一桩桩烈士事迹,生动诠释共产党人永恒的初心,其中就有汕头澄海籍烈士许包野。

汕头市委党史研究室的工作人员到活动现场,讲述许包野烈士的故事,为人们重温这段可歌可泣的历史。“我也希望能够通过向更多人讲述烈士的故事,让更多人铭记历史、不忘英雄、赓续奋斗、砥砺前行。”中共汕头市委党史研究室党史二科副科长方厦说道。

千里之外,在澄海冠山许包野烈士雕像下,铺满鲜花。清明节期间,许包野与夫人叶雁苹的后人林燕礼像往年一样,前来瞻仰先辈。在伟大的革命烈士形象背后,是一段家国大义下忠贞不渝的爱情故事。

再次踏进老屋,林燕礼伤感在心,几度哽咽。这处位于冠山社区的百年老宅,是许包野伉俪生前的居所,也是叶雁苹等待了丈夫半个世纪的地方。如今,这处故居像历史一样斑驳。清明节前夕,南京市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工作人员和汕头市委党史研究室的工作人员就是在这里意外发现了一只木箱,里面装满叶雁苹生前悉心保存的书籍和信件。这些泛黄残破的信件,不少是她写下的寻夫信,寄托着一个妻子对丈夫的无尽牵挂。这些物品经过妥善分类、整理、保护后,暂时交由林燕礼保管。

中共汕头市委党史研究室党史二科副科长方厦感叹道:这批新发现的史料,可以说为我们呈现出了一对有血有肉的烈士夫妇的形象,也为我们之前影响深远、流传极广,感人至深的“半个世纪的等待”的故事补充了更多细节。

此次新发现的史料之一——一本手写诗集,是许包野烈士在欧洲留学时所写,回国后他送给了叶雁苹。其中既有情诗,也有悼亡诗、言志诗,而这首诗《雁儿》,道出他对当时远在家乡澄海的叶雁苹深深的思念,令人动容。

“郑重托你,托你可爱的雁儿,你若到了南边见了我的爱人,你可对她说到祝你平安,请你明年春天给我带来好消息。”如此令人动容的语句,诗集内比比皆是。

正是这一批尘封了大半个世纪的旧书籍、老信件,轻轻抖落历史的尘埃,来到世人面前,讲述南京雨花烈士许包野与夫人叶雁苹那段“一世深情 半生等待”的忠义故事,也让人们再次追思许包野烈士用生命捍卫信仰、捐躯赴国难的革命历史,缅怀革命烈士的伟大精神。

许包野祖籍澄海,原名许鸿藻,1900出生于泰国一个华侨家庭,7岁回国。17岁那年他与冠山姑娘叶巧珍结婚,婚后他给妻子改名叶雁苹,取“鸿雁相伴、苹藻相依”之意。许包野曾一笔一画教不识字的叶雁苹写字、读书。1920年,20岁的许包野出国留学,拿到博士学位。期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旅欧支部的一名先锋战士。他每月都与相隔万里的妻子鸿雁传书,诉说爱与思念。炽热爱情和家国大义,激荡、交织在年轻的许包野心中。1931年,许包野回国参加革命。叶雁苹终于盼回了分别11年的许包野,却又在短暂团聚10天后,再次忍痛送别立志投身革命的丈夫。而这一别竟成永别。

为了保密,也为了保护家人,许包野隐姓埋名,与家里人断绝一切联系。革命期间,许包野历任中共厦门中心市委书记、江苏省委书记、河南省委书记等职。1935年,因叛徒出卖,许包野在南京被捕。面对酷刑,他坚贞不屈,死守党的秘密,终因伤势过重,在狱中壮烈牺牲,年仅35岁。毫不知情的叶雁苹,守在澄海冠山家中,苦苦等待丈夫归来。当7岁的孩子不幸夭折后,叶雁苹独守老屋,度过一个又一个春去秋来。

“我老奶奶等了他50多年,总是寻找自己的丈夫,怎么寻都寻不到。” 林燕礼是许包野与夫人叶雁苹的后人,“晚年的生活起居都是我爸妈照顾的,还有我姐他们。”

在长达半个世纪的等待之中,很多亲友都劝叶雁苹跟着他们一起离乡生活,1955年的时候许包野的三弟许英藻就给长嫂写了这么一封信,信里说道:“现在家中只剩你一人留守,大哥至今又音信全无,不如来到新加坡和我们一起生活。”叶雁苹拒绝了。中共汕头市委党史研究室党史二科副科长方厦向记者介绍:“一直到了1982年,身体每况愈下的叶雁苹感到自己也许有一天 ,没有办法再一直等下去了,她给各地各部门写信寻找丈夫的下落。”

历经3年时间,1985年,福建、江苏、广东、河南等地的研究者终于确认,在南京雨花台牺牲的烈士“老刘”就是许包野。此时,距离许包野牺牲已50年,距离他们两人分别已54年,得知消息时,叶雁苹已重病在床。1个多月后,悲伤不已的她离开了人世。在家乡的墓碑上,她的名字与丈夫的名字被写在了一起,这对分离了半个多世纪的夫妻,终于得以再次“鸿雁相伴、苹藻相依”。

“在史料的整理过程中,我们一直为许包野烈士的事迹而震撼,为叶雁苹女士半个世纪的等待而感动。”中共汕头市委党史研究室党史二科副科长方厦感叹道,“我们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还英雄以姓名,还历史以真相,留正气在人间,为汕头这片革命热土续写新时代的新篇章。”

本报记者 林黛婉 摄影报道

发表日期:2024年04月05日 来源:汕头日报
(版权声明:版权归汕头融媒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严禁擅自转载、复制、改编汕头融媒记者新闻作品,违者将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粤ICP备2021148246号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119330007号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1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