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华网 > 文化

集自然风光和人文历史于一体,凤岗社区做好保护规划描绘旅游发展“蓝图”

古厝活化续文脉 “宝藏村落”焕新机

汕头市濠江区马滘街道东南部的凤岗社区,处于濠江峡湾最宽处,建村于元代中下叶,历史悠久,古建筑遗存丰富,古民居保存完整,是粤东为数不多集农、渔、盐各业特色,且具山海风光的古村落之一,2019年被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经过河溪清淤,村居水环境得到改善

凤岗也是著名侨村,早年不少村民远渡重洋到泰国、马来西亚等海外谋生,事业有成之后回家乡兴办养殖业、商行,建善堂、捐资助学,造福桑梓,同时也在凤岗兴建了不少带有西洋建筑元素的民居建筑。难能可贵的是,这里的古建筑原貌保存较为完好,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不断推进,古村整体环境得到较大改善,成为一处集自然风光和人文历史于一体的文化旅游胜地。

侨村寻踪

盐碱地建湿地公园“变身”新地标

凤岗防潮水闸

在达南路进村路口,一处工地正在热火朝天建设之中。社区干部郑康桂介绍,这里正在建设凤岗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和旅游集散中心,以及市场、停车场等,进一步完善乡村生活设施及旅游设施。

近年来,社区通过集体出资、乡里热心人士捐资捐建,争取上级财政资金补助等方式,逐步投建完善了村道和地下排水管网,路灯、绿化以及公厕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00多万元进行河溪清淤,改善村居水系;20世纪六七十年代建造的防潮海堤、凤岗防潮水闸一带,近年也获得修建完善,使水利设施及种养环境不断优化。

现阶段,凤岗社区还通过做好旅游保护规划,逐步描绘古村落旅游“蓝图”。古民居群将分成民宿、餐饮、文创等几个板块进行保护开发。重点是对古民居进行修缮,同时利用社区现有空地进行改造,以自然生态和园林建设为衬托,让古村落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

凤岗妈湿地公园

在村北面的凤岗妈湿地公园,就是利用原来一片荒废的盐碱地修建而成的。郑康桂说,这里原来是一片荒无人烟之地,只有一条石板路通往村里,山边都是坟墓。2013年,在众乡亲、社会各界热心人士及旅外乡贤的支持下,聘请专业设计团队,以山水园林的理念进行设计,于2017年竣工,成为一处风光旖旎的休闲胜地。凤岗妈湿地公园与凤岗珍珠娘娘庙连成一片,集公园、文化广场、民俗文化场所于一体,成为凤岗社区连结传统与现代的一处新地标。

古村落风貌依旧成旅游摄影“天堂”

穿过凤岗珍珠娘娘庙旁边的龟石门,就来到凤岗古民居群。这里仍保存有民国时期及之前的建筑约200座,因古村落腹地空间狭小,先民以凤岗山为屏障,古民居依山错落而建,为利用空间,在建造房屋时,都是遵从自然、见缝插针,遇有天然巨石,一般不会破毁,这些巨石有的处在天井中,甚至有的就围在房屋内,形成凤岗独特的“石布厝(石头厝)”。如今,这些古建筑原貌仍基本保存完好。

凤岗多奇石,古村落到处怪石嶙峋,很多石头被赋予了神话传说,都有着形象的名字,如妈印石、龟蟹石、蛇头石、点炮石等等。村子里古榕苍苍,好多都有上百年历史,有的古榕与巨石盘根错节交缠在一起,形成独特景观。

近年来,古村落得到悉心保护,古村道保留着高低错落、曲折蜿蜒的石板路和石阶,整洁而幽静,每个转角处都有路标指引,每座古建筑前也有相关介绍,让游人可以更好地了解这座古村落的前世今生,既成为一处文化旅游胜地,更成为摄影者的“天堂”。

亭台校舍藏着旅外乡亲爱心善举

凤岗学校在乡贤俊彦支持下教学设施不断完善

凤岗的旅外侨胞及乡贤心系桑梓,关心支持家乡建设和教育事业,凤岗学校和寿金亭就是最好的见证。

凤岗学校几乎是每一位凤岗人接受启蒙教育的地方,是凤岗人有关文化教育的记忆载体。据郑耿生编著的《凤岗笔记》记载,凤岗学校的前身是清代至民国初期设于凤岗永思堂和报本堂的学塾,由族人聘请教师教学。民国期间,为表彰鼓励郑良贤等人热心乡村办学,时任潮阳县县长缪任仁题送了“热心教育”牌匾,悬挂于报本堂。

凤岗学校设施先进的篮球场

1994年,村筹划建设凤岗学校新校舍,得到华侨乡亲的大力支持。学校的小礼堂命名为“际嘉堂”,就是为了纪念乡贤郑际嘉及其后人对家乡教育事业的贡献。小礼堂内立有《郑际嘉先生简史》碑记,讲述郑际嘉乐善好施,扶危济困,带头捐资公益事业,在村委会兴建凤岗学校之际,慷慨捐助港币15万元作建校资金的事迹。学校大门边还有一块《兴建凤岗学校校门记》碑文,则是为纪念旅港乡亲郑会正家族出资建设校门、操场和校道而立。据碑文讲述,郑会正早年热心家乡教育,曾任凤岗学校董事会董事长,其后裔秉承家风,一心报效乡梓,1995年,当听说学校需要建设校门校道和运动场缺少资金时,当即慷慨捐资人民币68万元;2006年工程建成后,学校将一幢教学楼命名“郑会正纪念楼”。除此之外,学校建设和教育发展,长期获得乡贤俊彦的慷慨资助,教学设施不断完善,教学质量不断提升。2005年起,旅港乡贤郑锦钟设立了“郑锦钟奖教奖学助学基金”,连年在凤岗、南山等小学举办奖教奖学助学活动。

  旅港乡贤捐建的寿金亭

在凤岗南畔山南麓,凤岗防潮水闸附近,有一座六角古典风格的亭子——寿金亭,背靠南山,面朝濠江出海口,是旅港乡贤郑会义于1992年出资兴建的。凤岗防潮水闸是乡人出海的必经之地,在这里建设寿金亭,可以为来往的乡人提供遮风挡雨的休憩之处;“寿金”是郑会义母亲的名字,建亭也是为缅怀母亲与抚慰自己的思乡之情。亭内嵌有《寿金亭记》记事碑,记录了郑会义孝义两得的善举。

奇石有“古”

龟石蟹石与百年榕树相融 “龟石门”成乡愁记忆之地

位于珍珠娘娘庙前广场西侧,有一块龟石和一块蟹石,两块石头上方都附生有榕树,树龄都已达110多年,树根与石头围绕交缠,两石之间天然生成一道石门,只可容两人并排通过,俗称“龟石门”。

“龟石门”是乡愁记忆之地

郑康桂介绍,龟素有长寿的象征,而蟹素有健康的寓意,所以经过这道石门可以沾上吉祥福气。这里是凤岗村北出口,以前乡人从这里出村,都要走过这处“龟石门”,到珍珠娘庙祈福;正月十七的凤岗珍珠娘娘庙会,更有成千上万前来参加的人士都会从这道石门跻身而过。这里已成为旅外游子难以忘却的乡愁记忆之地。

民俗文化

祈福民俗真奇特 “活桌席”上鸡鸭“信步游走”

凤岗村的民俗文化底蕴深厚,凤岗珍珠娘娘庙会和龙舟比赛都是该村重要的民俗活动,也是潮汕地区独具特色的民俗瑰宝。

每年正月十七珍珠娘娘祈福民俗活动是凤岗最为隆重的标志性信俗,村民以“活桌席”奉拜“凤岗妈”(即“珍珠娘娘”)。在正月十七前的两三天,凤岗乡众理事会就会在妈宫前搭设长约14米、宽约8米的大型供席。敬拜珍珠娘娘的供品十分丰盛,有全猪全羊、“五牲”、山珍海鲜、糕点果蔬、米塑人物和飞禽走兽等。

“凤岗珍珠娘娘庙会”是该村重要民俗活动

供品中工艺最为考究的是米塑和果雕。米塑是用糯米粉加大米粉掺和塑造并彩绘成各种惟妙惟肖的八仙人物、鱼类海鲜、果品等造型;果雕则是用胡萝卜、白萝卜、南瓜、芋头、山姜等雕刻拼装成活灵活现的龙凤、飞禽走兽、山水盆景、花篮等。最为奇特的是,供席上还放上两对活鸡活鸭,任其自由行走,而这两对活鸡活鸭从不惊慌胡乱腾跳,而是在供品间“闲步”,偶尔会踢翻供品,而被踢翻的供品屡次被发现不够干净,因而这两对活鸡活鸭被戏称是“凤岗妈”供席上的“卫生检疫员”。凤岗的民俗活动以开放包容、热情好客的姿态接纳了四方来客,“活桌席”常常吸引数以万计的人士前来围观,素有“凤岗妈向外客”之美誉。

凤岗还有另一同样备受关注的民俗活动,那就是农历五月节前后的海湾赛龙舟。凤岗的龙舟赛在内海湾举办,规模宏大,每次比赛都有四条龙舟参与,比赛全程约25公里,设24个回合,赛时3小时左右不间断。这种长距离龙舟赛,需要高强度的体力和耐力,且考验了渔民日常出海行船的技能,为粤东地区所罕见。

由于一次龙舟赛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龙舟赛并不是每年都举行,而视当年情况而定。举行龙舟赛前,需要选择吉日举行龙舟下水仪式,端午节正午举行“洗龙须水”仪式并开始演练。赛前抽签确定各支龙舟队的先后排序。比赛当天,各选手在赛前按传统习俗各吃下一碗红糖粥,各龙舟围绕着锦标祈求夺冠。最后经过激烈比赛决出名次后,村里会举行庆祝活动。

侨村人家

郑镇坤家族商业版图遍及洋货贸易、船务等多个行业

松石园见证豪商巨贾的崛起

保存较完好的松石园一角

凤岗保存了约200座古民居建筑,其中现存占地面积最大的古民居院落是松石园。松石园建于20世纪20年代,占地约2500平方米,由三座“四点金”主座、松石小筑、芳园洋楼、后厢房、院埕、后花园、围墙组成。除芳园洋楼近年崩塌外,其他建筑至今基本保存完好。后厢房内有一块天然大石,就是一处有代表性的“石布厝”。

走进松石园前院,只见左侧有一块天然大石,上面刻有“天一峰”三字,石下有一口水井,至今仍可汲水。据说当年松石园被日军入侵焚烧,抗战胜利后重修时,经名师指点,在前院这块天然大石上刻下“天一峰”三字,石下掘一口水井,取“天一生水”之意。

松石园中的“天一峰”巨石及水井

据介绍,松石园除了主座中间一座“四点金”是郑际华所建,两侧两座“四点金”及其他建筑都是郑镇坤家族所建。芳园是一幢二层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欧式建筑,是郑镇坤的私人住所,也是接待贵宾的主要场所,据介绍当时楼内陈设有酸枝红木家具、大量古董和字画,日军入侵时被纵火烧毁,后经修复,新中国成立后曾作为乡村合作医疗所。松石小筑是郑镇坤家族的私家书房。整个院落装饰精美,斑驳的门窗仍保存着西洋风格的灰塑彩绘,中西合璧的建筑风貌记录着这个家族融合中西的发展历程。

据《凤岗笔记》讲述,郑镇坤青年时下南洋到泰国(暹罗)务工、经商,经过一番拼搏,积累到一定资本之后就到香港经商,在香港创“广生行”,专营面霜、花露水等化妆品。后来又在汕头埠开设分号,成为当时汕头埠一大化妆品批发商行。后经家族六兄弟共同奋斗,在汕头埠先后发展了纺织原料、水产品和洋货贸易,并进入船务、娱乐、银庄、酒店等行业,由六兄弟分工经营。

郑镇坤统筹全局并主要负责经营银庄和娱乐业。在娱乐业方面,他主理了当时的大同游戏场,参股大光明戏院、大观园戏院、老源正戏班等。他经常邀请戏班到凤岗村演出,并带动乡里票友参与潮剧学习和表演,民国末年曾将私有的潮剧道具赠予乡人,为推进乡里文化建设作出贡献。他性情温和,乐善好施,热心公益事业,曾与郑际嘉合力资助邻乡善堂建设,两人曾任洋背村普德善堂总理董事,曾各捐国币5万元资助潮阳棉城文光公园建设。

本报记者 许玉璇 文 苏硕元 摄

发表日期:2024年03月29日 来源:汕头日报
(版权声明:版权归汕头融媒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严禁擅自转载、复制、改编汕头融媒记者新闻作品,违者将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粤ICP备2021148246号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119330007号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1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