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华网 > 文化

潮州音乐市级非遗传承人王庆苏五十年传承创新潮乐

潮音雅韵流淌不息绽放新声

  王庆苏
  王庆苏孜孜不倦传承潮乐艺术

  近日,一首原创潮曲《莲阳河,幸福的河》唱响“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主旋律,引起各方面的关注和热议。看到作品引发共鸣,曲作者王庆苏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莲阳河入选全国幸福河湖建设项目,采用流畅抒情的曲风,可让人身临其境般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景象。

  王庆苏是国家一级作曲、潮州音乐市级非遗传承人,从艺已50年。年逾花甲的他精神矍铄,思维敏捷。忆往昔岁月,王庆苏觉得自己是幸运的,潮乐、潮剧艺术给了他快乐、希望和力量。

一把二胡,开启潮乐梦

  走进王庆苏的家中,浓郁的文艺气息扑面而来。放眼望去,展示台摆放着钢琴、小提琴、大提琴等乐器模型,精致唯美的小摆件点缀在客厅各个角落,处处散发着文化气息,诉说着王庆苏对潮汕文化艺术的热爱和痴迷。

  王庆苏对潮乐的迷恋始于儿时,从小多才多艺的他,在读小学时参加了学校宣传队。在他记忆中,小时候听到别人拉二胡,经常入了迷,他觉得神秘又有趣,“小小的木盒,怎么能发出那么好听的声音?”于是,他开始关注并缠着父母给他买二胡练起来。那个年代,专业文艺队伍少之又少,于是,一种设施简单、参与面广、深受群众欢迎的业余宣传队伍——街头文艺宣传队应运而生,而王庆苏凭着一把二胡成为文宣队的一员。

  1971年,王庆苏进入汕头地区潮剧团工作。天资聪颖又勤奋好学,年纪小小的他很快涉猎并掌握了潮剧“锣鼓经”和打击乐有关知识,以及笛子、长笛、大提琴等演奏技术,展现出非凡的乐感,对潮州音乐的认知更上一层楼。他先后向黄钦赐、陈登谋两代名家学习传统潮剧潮乐作曲知识,在传统的技艺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向广东省歌舞剧院著名作曲家蔡余文、粤剧名家卜灿荣学习和声配器理论。后来,他又向汕头音协原主席、著名作曲家郑诗敏学习潮州音乐创作及配器技法,专业水平不断提高。

  改革开放后,潮剧潮乐迎来了久违的百花齐放,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伴随着这股春风,王庆苏调入广东潮剧院一团工作。“彼时是潮剧发展的黄金期,精品频出,名角大热。”回忆起当年的情形,王庆苏滔滔不绝,他告诉记者,传统剧目恢复演出,潮剧频繁“出海”进行文化交流,掀起了新一轮的“潮剧热”。

潮州音乐,快乐起来的“魔法”

  作为市级非遗传承人,王庆苏对潮州音乐如数家珍,他说,潮州音乐被誉为华夏正声,是潮汕民间音乐种类的总称,它起源于唐宋年代,由历代中原音乐流入潮汕地区,大量的戏曲曲牌、吹奏乐牌子曲、锣鼓乐曲、各种乐器及其演奏方法等极大的丰富和发展了潮州音乐,从而形成了这一兼容并蓄、别具特色的地方音乐。

  潮州音乐是潮汕人文精神的体现,数百年来在潮汕民间延绵不衰,有潮水之处就有潮音袅袅。2001年,时任广东潮剧院一团常务副团长的王庆苏带领潮剧团晋京演出,在长安大戏院举办了“古乐新韵”潮州音乐欣赏会,并在中国音乐学院举办“‘风雅颂’潮乐欣赏会”,展现纯正地道的潮州音乐。

  谈起20多年前晋京汇演的情形,王庆苏眉飞色舞。那次晋京,除了演出,还举行了“潮州音乐发展研讨会”,王庆苏担任主讲嘉宾。谈起这段往事,王庆苏掩不住激动:那是潮州音乐第一次在首都连续举办两场高规格专场音乐会,而且受到了国乐泰斗刘德海、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刘顺、著名音乐理论家乔建中等众多中国音乐界重量级人物的高度赞扬与肯定。

  对于王庆苏来说,潮州音乐就像有种令其快乐起来的“魔法”。年逾花甲的他依然活跃在弘扬潮乐潮曲的舞台上,他先后到汕头艺校、汕头市金凤艺术团、汕头市金龙小学、汕头市金珠小学、汕头“海之洋”艺术中心,新加坡义安中学指导排练、传承潮乐艺术;他培养了黄乙丹、蔡宏佳、陈桂菱、罗宏斌、林艺滨、林臻宏、丁梓芸等学生,将技艺传承传播并发扬光大,在潮乐界具有较大影响力。

大胆尝试,潮乐更精彩

  潮州音乐主要特点是古朴典雅、优美抒情,一首首经典的曲目,仿如历史的缩影,既能表现小桥流水式的趣味,又能演绎出气壮山河的史诗。王庆苏通过不懈努力,长期创作实践,对传统潮乐调式、结构,演奏风格,各种演奏组合有着深刻了解。他结合民族音乐、流行音乐、西洋音乐各种创作技法,在潮州音乐创作方面,既秉承传统,发扬传统,又糅合了其它音乐门类技巧特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音乐风格。

  这些年来,王庆苏出访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以及中国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演出交流及讲学,不余遗力地推广潮州音乐。他先后为《龙江颂》《迎风山》《八一风暴》《蝶恋花》《海港》《老兵回乡》《葫芦庙》《东吴郡主》等一批剧目担任音乐演奏和配器、指挥;创作了较有影响的潮语歌曲《期望》《风时雨》、潮州乐曲《路》《明月颂》、潮乐二重奏《荷花吉祥》、潮州大锣鼓《将军令》《红色交通站》《夜色小公园》《美丽乡村潮汕行》等作品,收获了广泛关注与好评。

  由王庆苏改编创作的潮州弦诗乐十大套《昭君怨》是潮乐名曲,乐曲结构为“头板…拷拍…三板”,格式固定。为了使乐曲更具表现力,王庆苏在原乐曲前加上了散板引子乐句,用琵琶,洞箫主奏,加上和声复调和大乐队衬垫,使乐曲增加了叙事性,演绎更有震撼力和感染力,是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创作手法的巧妙对唱及有机融合。

  2020年,新编历史潮剧《绣虎》初次亮相便引起轰动,获得第35届田汉戏剧奖剧目奖。好听,却又新颖,是不少观众对《绣虎》的评价。作为作曲和配曲,王庆苏在很多方面作了大胆的尝试,带给观众有别以往的视听感受。比如,在伴奏音乐的过门,采用了民族手法,既丰富潮剧,也适合剧目的内涵和表现力的需要。王庆苏表示,剧本写出了一种新意,所以他特意运用昆曲以及西洋的音乐进入,把故事的广度表现出来,达到剧情的要求。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50年的艺术生涯中,广博的知识储备和扎实的专业技能让王庆苏收获累累硕果。第六届“中国金唱片奖”和“音乐指导奖”、“2015年广东民间潮乐大赛”金奖、第六届羊城音乐花会二等奖、“汕头市露露杯潮之韵”创作大赛一等奖、“汕头市群众文艺作品评选”一、二等奖……面对这些荣誉,王庆苏感慨地说,艺术没有边界,音乐永无穷尽,这些是动力更是鞭策,激励着他在传承弘扬潮州音乐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作者:陈文兰 发表日期:2024年03月21日 来源:汕头日报
(版权声明:版权归汕头融媒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严禁擅自转载、复制、改编汕头融媒记者新闻作品,违者将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粤ICP备2021148246号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119330007号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1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