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华网 > 艺苑

气正心远 入古求新

  玉屏楼(纸本水墨)         蔡拥华 作
  不辩仙山何处寻(纸本水墨)  蔡拥华 作

  有位先生曾经说过:山水画越带有理想主义,就越能透露东方艺术的灵魂。陆桴亭说“人生皆有悟”,这景外之意、象外之象,也许就是山水精神的精华所在吧。中国画讲究意在笔先,以心造境,每幅作品都是作者眼光和情怀的外化,是作者心灵的诉求。在传统绘画的价值体系中,宇宙不是机械的物质世界,而是健息不动的生命空间,一个人与万物彼摄互荡的广阔空间。在我看来生命精神实在是中国画家看待世界和表现世界的核心,也成就了今天我艺术创作的基调和表现方向。

  面对多元的时代,如何把握创新的尺度?这里所讲“创新”是与“传承”相匹配的。在传承与创新上,传承的意义不消多言,创作时常是发生在有意无意之间的,最大的创新往往都不是刻意创新的,即使是表面上的锐意求新,其本质都是画家深入传统,深入生活,直达艺术的内核。以黄山为例,赖少其先生题曰:“昔之画黄山者,石涛得其性,梅清得其情,渐江得其逸,程邃得其神,黄宾虹家在黄山白岳之间,浸润乡土,况又博雅,成就亦大,岂偶然哉。”常言入古求新,最入古也就是最出新。我画山水画也走了很多弯路,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我不惜一切代价地接触传统文化。

  写生是古往今来所有艺术家都高度重视的一种方式,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成为振兴画坛的一股新风。对于写生的深层思考,我想写生体现了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对现实的关怀。关注我们身边的生活,对生活的情怀,是写生的原点。二是拥有文心的情怀。郑板桥在谈画竹时说过:胸中之竹非眼中之竹,手中之竹又不是眼中之竹。放在对写生的深层解读上,就是一个从写生到写心的升华过程,也是一个关于画家的思维定式的问题,或者说写生更是一种思考和批评的习惯。

  于我而言,从西画到中国画的转变历程,讲得好听是一个版画的血液与国画的气韵相融。而现实来讲,无异是一次浴火重生的洗礼。当完成这种认识观的融合,对于“写生”的认识似乎有种更加自主的意味。而且,对于“写”的意味更有一层特别随心所欲之感。几年前我办了一个写生展《被观看的自然》,我提到:每个人应该用自己特殊的眼睛去看世界,再用独特的样式表达出来。画家将自身情思与自然相融合,寓于目而得于心,有一个观看与内化,再观看再内化的过程。法国哲学家柏格森以直觉主义解释:“艺术使我们进入一种完全接受外来影响的状态,我们在这状态中就会体会被暗示的意思,就会同情那被表达的情感。”

  因此,写生也好,写心也罢,对我来讲,也许别有一番意思了。

  画家介绍

  蔡拥华,1968年生,广东澄海人。现任广州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作者:■ 蔡拥华 发表日期:2024年03月15日 来源:汕头日报
(版权声明:版权归汕头融媒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严禁擅自转载、复制、改编汕头融媒记者新闻作品,违者将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粤ICP备2021148246号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119330007号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1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