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华网 > 潮风

广东省古村落鮀东村发挥自有优势营造美丽生态环境

寻根反哺寄乡愁 龙舟赛会竞潮头

  鮀东村航拍图
  文化广场是村民共同的乐园
  鮀浦陈氏家庙人文内涵丰厚
  苍劲挺拔的古树
  康乐广场
  村居风光秀美,形成了一幅美丽乡村胜景图
  鮀东小学

  走过池塘,微风吹拂,碧波荡漾;广场上,一棵棵树木郁郁葱葱,生机勃发;社区里,一栋栋房屋错落有致……这就是鮀东村的影像。如今,行走在乡间小道,处处都有赏心悦目的风景,时时都有涤荡人心的美丽,恰似一幅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风景画,勾起人们记忆中的乡愁。

  金平区鮀江街道鮀东自然村形成于宋代以前,宋、明两代就是潮汕地区货物江海水运的重要转运港口。现区域内设有云露、木坑、桥头、夏趾4个社区,是广东省古村落。

  广场公园连成线

  一条条道路宽阔整洁、一排排房屋错落有致、一个个农家小院干净明亮……走进鮀东村,随处可见如诗如画的乡村田园美景。

  “过去,村里道路都是土面,坑坑洼洼,一下雨就是遍地泥泞。如今,道路硬底化、村庄绿化、庭院美化。”在云露社区,村民林伯细数起村里发生的变化,脸上洋溢着喜色。

  采访中,记者在鮀东村几处文化广场上看到,村民们积极参与各种文体活动,感受体育锻炼带来的舒适与快乐。社区干部告诉记者,文化广场不仅是村民共同的乐园,也改善了村风民风。

  木坑社区被列为金平区第一批“百村示范、千村整治”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2018年,社区建成文化广场,和宫前池生态公园连成一条线,形成共享形式。茶余饭后,村民们不约而同地来到广场散步、运动,既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也增进了邻里情感。

  在桥头社区,池塘与民宅绿植相映成趣,形成一幅天然的风景画。“几年前,这里完全是另外一个场景,水质黑臭,村民避之不及”,社区党委书记陈锐江告诉记者,社区对池塘进行清淤、周边整治、垃圾清理和绿化种植等工作,2017年,又增加了高科技净化器等装置,全面提升水体水质。社区越来越美,游客也多了,村民住着心情也舒畅。

  此外,位于夏趾社区的乒乓球室、康乐广场等,也吸引了很多体育爱好者纷至沓来。据介绍,乒乓球室因常有高手云集人气颇高,这些乒乓球爱好者当中有老师、有农民、有工人,也有学生,大家挥舞球拍,挥洒激情,尽情收获运动的快乐与健康。

  古树古祠相映衬

  鮀东是侨村。鮀东村人、汕头市政协文史特约研究员陈琳藩告诉记者,据旅居美国的村人陈诗勤的回忆录记载,抗战胜利后,就有东南亚人到该村寻根,说其先人在明代中期由鮀浦港出海迁至海外。清末,村人陈亭秋在新加坡创办两顺利商号,成为当地较有影响的企业;陈亭秋的四子陈芷青是新加坡潮州八邑会馆馆产整理、端蒙学校的董事,他还曾主要捐资修筑鮀东村外到渡头的道路、灰桥,至今村外仍有“芷亭”纪念他的这一善行。与此同时,鮀东华侨对南洋地区的文化也做出卓越贡献,陈宗瑞是新加坡南洋画派的创始人,陈中岳是泰国泰华著名报人和历史家。

  在众多文化记忆中,古树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标记。一棵棵古树既是鮀东这片土地上风云的见证者,也是人间烟火的守望者,更是文化传承的连接者。鮀东村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行走在村中,不时会遇到苍劲挺拔的古树,虽历经上百年岁月沧桑,依然在每一个春天绽绿吐翠、顽强生长。

  鮀东村现存有鮀浦陈氏家庙、云露古庙、庄氏宗祠、夏趾古庙、王氏宗祠、浮图内、观察第、和诚内等众多古庙宗祠和传统民居。其中,夏趾古庙的历史“与乡俱来”;云露古庙建于明代,供奉三山国王,庙前有麒麟照壁;庄氏宗祠外观采用歇山顶、人字封火山墙,琉璃瓦屋面,屋脊镶花鸟人物纹嵌瓷。

  “位于云露社区的鮀浦陈氏家庙有丰厚的人文内涵,被评定为汕头市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陈琳藩介绍,自建成伊始,陈氏家庙“祠学”两用,特别是清末学制改革时,旅居新加坡的商人陈芷青和旅居印尼的南芒甲必丹(甲必丹是当地政府对华侨首领的尊称)陈寿特出资创办训初小学堂,通过教书育人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具有家国情怀的子弟。

  乡贤聚力育新苗

  大气宽敞的校门、园林式的校内景观、粉刷一新的教学楼……走进鮀东小学,你会为眼前这所设计新颖的学校赞叹不已。让人惊讶的校园变化,得益于乡贤们慷慨解囊。

  作为知名侨乡,鮀东村崇文重教底蕴浓。1993年,鮀东小学易地重建后,就得到华侨在内的乡贤的大力支持,还募集120万元成立了教育基金会。及后,广东通用物流有限公司捐资16万元充实该基金。2016年至今,乡贤陈如坤每年固定捐资1.6万元,用于每年“六一”活动经费及奖教奖学。乡贤余汉藩为学校铺设下水道、硬化操场埕面、更换学生课桌椅等;中恩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及汕头市装饰协会为学校添置了课桌椅;乡贤陈熙忠为学校建造了园林景观……鮀东村乡贤及热心人士捐资建校的义举层出不穷、蔚成风气。

  2020年,乡贤陈宏凯回乡路过学校时,见校舍年久失修,天面漏水,多处墙体剥落、渗水,地面积水内涝严重,便主动联系学校,慷慨解囊。数年来,陈宏凯为学校捐款达2600多万元,改造了校门、球场、塑胶跑道、校园中庭、大礼堂及教师办公室等项目。2023年,鮀东小学新建成了恒温游泳馆、教工食堂和学校后门停车场等,校园环境优美、硬件设施完善,呈现出满园春色的美丽图景。

  侨眷陈锐江回忆姑母积极支农,爱家乡爱亲人的感人故事——

  千里寄化肥 乡情割不断

  采访时恰逢元宵佳节即将来临,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幕幕熟悉的情景,把桥头社区侨眷陈锐江的记忆拉回到40多年前。

  “当年的潮汕人背井离乡过番谋生,闯过大风大浪,最后在异乡扎根下来,他们最放心不下的还是故乡亲人。”陈锐江娓娓道来家族往事,让他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上世纪70年代,三姑托人带来一锅炒饭。

  “米饭煮熟装在锅里,是炒饭,有点像我们现在包红桃粿的馅料”,陈锐江说,三姑得知家里的亲人生活困难,粮食紧缺,温饱成问题,她很着急,把米蒸熟加入丰富的馅料翻炒拌匀,然后托人带过来,解了燃眉之急。在物质匮乏、粮食紧缺的年代,收到一大锅香喷喷的炒饭是一种幸福,每一口都是记忆中反复咀嚼的美味。

  为了帮忙乡亲提高粮食产量,陈锐江的姑姑们购买肥料寄回来,支持家乡的农业生产。“直接寄化肥对解决当时家乡缺乏肥料,急需化肥无疑是行之有效的办法”,陈锐江说,在国内的困难时期,华侨的援手让村里人渡过了难关。

  “很多华侨当年到海外谋生,都是生活所迫”,陈锐江介绍,鮀东村老一辈华侨在早期的创业过程中所面临的艰难困苦是难以想象的,他们艰苦创业,勤俭节约,对家乡却十分热心慷慨,希望能有积余寄回家乡帮助家人,或回乡捐资兴办公益事业。

  “因为有海外侨亲,我家在村里率先用上录音机,这在那个年代可以算得上是一件大物件”,陈锐江说,每当村里举行赛龙舟,就跟他家借用,把录音机放在池边播放,增添气氛,他感叹,想当年,谁家有一个录音机是很自豪的事情,如今电脑和智能手机的运用越来越普及先进,但这些老电器带给人们的美好记忆永远不会消失。

  鮀东村人陈植芳成功开拓“侨批秘密通道”

  东兴汇路 侨眷“生命线”

  汕头是著名侨乡,上个世纪初,生活着百万侨属。这些人家,劳力都在南洋,家里只有妇孺,家庭费用全靠海外家人寄回来的侨批。“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抗战期间,邮路为日寇封锁,潮汕百万侨眷命悬一线。1942年初,作为祥庄侨批局代理人的鮀东村人陈植芳在广西和越南交界处的东兴镇,偷渡过越南,又从越南汇回东兴一封信批,居然畅通无阻。于是,他迅速回到汕头,组织侨批局同业通过东兴镇运送侨批,这就是侨批史上被誉为“抗战后期潮汕侨属生命线”的“东兴汇路”。

  “对于当时的侨眷而言,华侨寄回的每一笔钱可能都是救命钱”,陈琳藩告诉记者,受战火影响,交通重重阻碍,侨批中断,侨眷得不到批款,生活失去依靠,许多侨眷处在生死存亡的边缘。成功开辟“东兴汇路”,成为维系侨乡侨眷和侨胞联系的“生命线”,让海外游子能够获知家乡消息,也让潮汕百万侨眷能收到侨款、侨物,保障日常生活。

  陈植芳是在金山中学毕业后,就开始从事侨批业。他因为开辟东兴汇路,曾被日寇通缉,但他无所畏惧,依然为潮汕百万侨眷奔走于东兴汇路上,这也充分展示了陈植芳等的爱国爱乡之情。晚年的陈植芳致力于侨批史的研究,先后发表了《潮汕侨眷的生命线》《漫谈潮汕民间侨汇业》等论文,成为潮汕地区研究侨批史的先声。他成功开拓“侨批秘密通道”的传奇故事,在潮汕侨汇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也成了鮀东村民永远讲不厌的佳话;而他位于木坑社区的故居——大巷陈氏宗祠也成了侨批研究者的打卡之地。

  舞骆驼赛龙舟  非遗共传承

  元宵节当日,一场文艺游行活动在鮀东村举行,锣鼓声声,村民们载歌载舞,吸引了大批市民游客前来观看。活动中,一大一小两只骆驼格外引人瞩目,训练有素的年轻人钻进以竹为框架、以棕榈皮为皮毛的“骆驼”里,将身形庞大的“骆驼”舞得活灵活现。

  云露舞骆驼是汕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林松平是第三代传人。作为土生土长的云露人,林松平打孩提时就知道骆驼舞是家乡的一门民间艺术。“云露舞骆驼至今已经超过一百年的历史”,林松平告诉记者,该表演为驾驭形似骆驼的道具表演出一系列舞蹈动作的大型广场舞蹈,具有完整的舞蹈语言。他说,表演时,由两峰“骆驼”同时起舞,全程分瑞驼降福、祥驼启明、祥驼戏乐、祥驼呈丰、双驼舞乐、双驼戏彩等6个章节,集音乐、舞蹈、武术于一体,寄寓着年景丰足、国泰民安的美好愿望。

  无龙舟,不端午。鮀东村桥头社区赛龙舟活动沿传甚久,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龙舟文化底蕴深厚,桥头龙舟赛会被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每年端午,桥头社区正式开启竞渡,一直持续至农历五月十六。在端午节前夕,社区便组织做好船体的修补和“绞龙骨”等准备工作,龙舟隆重“落水”。比赛时,随着裁判员一声令下,一艘艘龙舟势如箭发,劈波逐浪,快速前行,各参赛队员精神抖擞、奋勇争先、动作整齐划一,他们奋力挥动船桨向终点冲去,共同演绎了水上龙舟的“速度与激情”。

  “桥头龙舟赛会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已经成为市民不可或缺的文化食粮”,社区党委书记陈锐江说,近年来,鮀江街道坚持以赛促文、以赛助旅,通过龙舟赛会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助推文、体、旅高质量融合发展。

  守住龙舟记忆,留住“乡愁”。如今,“桥头龙舟赛会”不仅是一个传统节庆活动,还是一场团结宗族、敦亲睦邻、祈求丰收的盛大仪式。细长而坚韧的龙舟身上,承载的不仅是众多的龙舟划手,更是延续百年的潮汕民俗、一代代潮人的故土情怀。

  本报记者 陈文兰 陈珊娜  通讯员 陈瑞群 摄影报道

发表日期:2024年03月08日 来源:汕头日报
(版权声明:版权归汕头融媒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严禁擅自转载、复制、改编汕头融媒记者新闻作品,违者将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粤ICP备2021148246号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119330007号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1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