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华网 > 文化

非遗传承人纪雪山练就一身绝活,带领团队让一处处古建重焕光彩

深耕古建传技艺  一砖一瓦见匠心

  纪雪山讲解古建筑营造技艺
  在施工现场察看指导
  进行木雕制作
  纪雪山(中)为年轻设计师传授专业知识

  古建筑承载着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历史和文化内涵,是留住乡愁的载体。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潮汕古建筑营造技艺项目市级传承人纪雪山子承父业,一双巧手让一处处古建重焕新生。近日,记者对其进行走访,探寻古建营造技艺,感受非遗文化魅力。

  耳濡目染

  苦心学艺成为行家里手

  “古色古香的四点金、古朴典雅的亭阁、雕刻精细的浮雕木枋……”走进非遗展厅,映入眼帘的便是各种古建筑模型,从外观到内设集中展示、推介潮汕古建筑营造技艺。纪雪山正向一群慕名而来的外地行家作介绍,“潮汕古建筑营造技艺包括潮汕仿古建筑的建造,古建筑修缮、修复,涵盖居民建筑、寺庙祠塔、园林景观等古建筑。”

  纪雪山是广东纪传英古建筑营造有限公司总经理、潮汕古建筑营造技艺市级非遗传承人,他的父亲纪传英是该项目的国家级传承人,现为中国古建筑营造大师、首届广东省传统建筑名匠。耳濡目染之下,纪雪山很小就对古建展现出相当的天赋,子承父业,毕业后他加入父亲的古建筑工程队,从工地的小工做起。

  “小时候,我经常跟着父亲跑工地。”纪雪山说,潮汕古建筑营造技艺是一项综合性民间建筑技艺,从艺者需要从理论到施工实践中长期历练。在父亲及多名匠师的悉心指导下,加上自己刻苦努力,他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

  “潮汕古建筑营造技艺以石木结构为主,大量运用贝灰、海石、麻石、樟木和瓷片等材料。”提起这项技艺,纪雪山如数家珍,他告诉记者,潮汕古建筑营造分为设计、施工、安装和装饰四个流程,在装饰技法上涵盖木雕、石雕、砖雕、彩绘、嵌瓷、灰塑等多种传统工艺,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文化、艺术价值,被列为国家级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精雕细琢

  古建修复走出国门焕异彩

  翻开该公司修缮过的古建筑图册,记者看到,公司完成的修复项目达500多处,如潮南区的东里寨,濠江区的达濠古城,金平区的红色交通站、同文学堂,龙湖区的蓬沙书院、腾辉塔,福建天宫山万佛塔、江西赣州文昌阁、越南胡志明市义安会馆、泰国黄氏公祠……不仅遍布广东、江西、福建、云南等地,还开拓到美国、新加坡、越南、马来西亚、泰国以及澳大利亚等海外建筑市场,从古寺、古桥到古塔、古遗址,修缮后的每一处古建筑都熠熠生辉。

  2014年,纪雪山团队历时四年修复的新加坡“粤海清庙”项目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文化资产保存优异奖”和新加坡政府“旧建筑修复工程奖”。

  谈起这个项目,纪雪山记忆犹新。“那两年我大半时间都在新加坡。”他说,粤海清庙不大,涵盖传统工艺却多样,有嵌瓷、泥塑、木雕、大漆、贴金、彩绘、灰塑画等品种。“屋顶上的大人物造型120个、小人物造型好几百个,全部以嵌瓷工艺完成。”回忆修复过程,纪雪山仍然有点激动,“嵌瓷有花鸟,也有戏曲人物,整个屋顶色彩绚丽、风格独特,让人眼前一亮。”

  如今,即使身为非遗传承人与团队负责人,纪雪山每天仍忙碌于公司和工地一线。他坦言,古建筑是历史的见证者,我们要将其独有的艺术魅力展现出来,让它们重新焕发光彩,传承城市文脉。

  2016年以来,纪雪山率团队承接了汕头“小公园历史文化街区”老建筑保育活化修复工程,根据“修旧如旧、修新如旧、不增不减、恢复原状”的修缮原则,使汕头小公园历史文化街区重现昔日“百载商埠”的历史风貌。其中,由他参与修复的中共中央至中央苏区秘密交通线汕头交通中站旧址修缮工程项目获“2021年度广东省文物保护工程典型案例”。

  纪雪山说,宁可发展慢一点,成本高一点,也要坚持做细做精。几十年来,纪雪山以精雕细琢的工匠精神,赋予许多残破冷落的古建筑以新生。他也被评为“龙湖工匠”“汕头市龙湖区劳动模范”“龙湖区高层次人才”,并获得汕头市“乡土人才”荣誉称号。

  代代传承

  匠心守护留住历史文脉

  每一处古建筑都有它独特的艺术风格,背后都有一个时期的文化、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建筑特色。如何更好地保护古建筑,是纪雪山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在修缮前,他会详细查阅相关的历史资料,根据当时的建筑原貌来进行还原。在他看来,整个营造过程从设计、施工、安装到装饰,每一环节均彰显了潮汕人民精细化的审美品格和务实性的生活理念。

  “古建筑的修缮十分考验工匠的技艺功底和对相关历史的了解。”纪雪山说,古建筑是祖先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要坚持最小干预原则,最大限度保留其历史文化信息,这是一份保护文化的责任,更是工匠精神的传承。

  有的人一辈子只做一件事,而做古建营造,纪家几代传承,那种祖辈传下来的匠心精神,也将延续。值得一提的是,纪雪山多年来积极支持公益事业,在扶贫、救助、文化传承等领域中彰显社会担当。“百企帮百户”扶贫济困活动和“青企助乡村”助推乡村振兴等公益项目都有他的身影;村里的祠堂寺庙,他主动捐款修建;每年六一,他都会给村里学校的孩子们带去慰问品;得知区里一小学足球队资金困难,学生球衣无法统一配置,他出资购球服;为社区居委添置巡逻电瓶车……他说,奉献无分大小,不关金钱,不拘形式,在于心意,大善小爱。

作者:陈文兰 发表日期:2024年03月07日 来源:汕头日报
(版权声明:版权归汕头融媒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严禁擅自转载、复制、改编汕头融媒记者新闻作品,违者将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粤ICP备2021148246号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119330007号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1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