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华网 > 视觉

来汕头观年俗,感受最浓年味!

  在澄海乡村游神时表演的双龙舞
  澄海南砂正月十九游灯
  樟林火帝庙会上的双咬鹅表演
  舞狮
  濠江乡村英歌舞表演
  麒麟舞

  英歌、舞龙、游灯……一场场喜庆的民俗活动在潮汕大地热闹上演,在“出圈”路上“狂飙”,展示了潮汕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龙年春节到了!汕头各地新春民俗活动更是百花齐放,文旅市场迎来热闹欢腾,传统民俗正展现出蓬勃向上的生命力。对于汕头人来说,年俗更是一年中最为隆重的集中式祈福仪式,它塑造了潮汕人团结,注重传承的性格。对于潮汕人来说,春节不仅仅是一个节日,它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和文化的传承。通过这些独特的习俗,年轻一代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珍惜自己的文化根源。潮汕文化也通过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将文化基因渗入潮人的生命与血液。

  其实,除了去年“火出圈”的英歌舞,汕头还有很多同样精彩的民俗活动,欢迎外地朋友们来汕头观年俗体验年俗,感受汕头人的好客和那份对美好未来的祈愿,感受传统与现代的交融,感受不一样的年味!

  游神赛会:花样百出,寄托村民新年祈愿

  繁琐但极具传统文化特色的年俗,被一代一代的潮汕人传承下来。年节里的游神赛会(潮汕人称“营老爷”)是最隆重的祭拜方式。不同地区的时间和方式也各有不同,多数在元宵节前后举办。潮汕人以游神祭拜的方式祈求新一年的风调雨顺、多福安康。逢游神赛会,人们都会自发地把村子装饰打扮漂亮,沿路彩缎灯笼高挂,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在汕头的乡村里,祠堂更是会装饰得满堂喜庆。神像前面摆放“八仙桌”,村民将猪头、狮头鹅、红桃粿、发粿等各色供品盛放于红盘里后整齐供奉于神像前。

  在潮汕,“营老爷”的队伍往往由标旗、仪仗队、醒狮、大锣鼓、潮乐队等作为前导,巡遍乡镇各主要道路一圈。村民们会跟着游神的队伍拥簇在窄巷里。而最为特别的是,澄海盐灶的游神,堪称民俗的奇观,也被人称为潮汕地区最血性的民俗活动。游神整个过程有抢、斗、抛等动作,以哪方先冲出界线为赢家,整个过程激烈勇猛。

  赛大猪:场面壮观,彰显丰收的喜庆

  有意思的是,潮汕年俗有各种各样的赛会,赛的是阵容与气魄,也是赛艺术、 赛技术、赛智力、赛勤劳致富。当中,最壮观、最有特色的赛事,要数赛大猪了。赛大猪是汕头月浦和冠山的传统民俗活动。赛大猪既彰显出丰收的喜庆,同时也是对生产能手的褒奖。

  “人丁兴旺“对于注重传承的潮汕人而言,是家族的头等大事。每年农历正月初八,金平月浦村会举行特殊的成人礼仪式。这项成人仪式始于明朝盛行至今,在月浦传承了几百年。月浦人将23岁的壮男称“丁头”,到了临近的一年,无论“丁头”身在何方,都要回乡饲养一头肥猪用于比赛和祭祀,以此证明自己作为家中“丁头”的勤劳能干。

  正月十七,澄海冠山村举行一年一度的“赛大猪”。一头头猪头戴红花、口衔大桔,整齐排列。赛大猪活动主要是比谁家饲养的猪最壮最膘,因为谁家参赛的猪最大,就象征着这户人家最有财气。相传冠山该活动是清代同治三年(1864年)由村里周剑爷倡议,迄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正月点灯笼”:万灯出游,绚丽的乡村夜景图

  “正月点灯笼”,澄海隆都镇有大小村庄四五十个,至今仍保存着这个传统习俗。正月初六,鹊巷、前沟两村率先揭开“游神”“游灯”序幕,紧随其后的是东山、后沟、前埔、福洋、前美、樟籍等村。一月之间,隆都几乎每天都有“社庆”活动,白天“游神赛会”,晚上环村“游灯”。夜幕下,一镇数村,万灯出游、万众出行,游灯当夜,乡民们家家户户男女老少提着点亮蜡烛的灯笼,浩浩荡荡穿过村道巷道,绕过田园野外,晃晃悠悠环村一游,祈求新年五谷丰登、合众平安,烟花、鞭炮、灯火各种火光交织,极为壮观,形成一道绚丽的乡村风景线。

  其中,澄海南砂乡游灯仪式是在正月十九,该乡人口众多,游灯队伍大排长龙,家家户户手提点燃蜡烛的写有各自姓氏的灯笼到各庙宇、各祠堂祈福,这场集体祈福活动场面蔚为壮观。如果你问村民游灯来由,他们会告诉你一个关于海盗袭村、神明显灵的故事。

  【动物舞蹈】

  龙舞飞腾:“舞”出文化振兴“一条龙”

  龙年怎能没有龙舞迎春,为庆贺龙年春节,前些日子在汕头的小公园中山纪念亭前,一场正在拍摄视频的双龙舞表演惊艳四座,双龙龙首威严庄重,龙身金鳞闪闪,在沉稳的鼓声中舞动,飞腾间气势尽展,引得市民游客拍手称赞。

  龙舞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项重要的表演艺术,起源于古代的民间舞蹈和祭祀习俗,展现出中华民族对龙等祥瑞所寄托的美好愿望和希冀。舞龙流传至今,不仅在表现形式上得以传承创新,还凸显了地方特色和节日特点。据了解,龙舞可以分很多种类型,有竞赛龙、游街龙、传统龙等,每个地方的龙舞都相应融入了当地的文化特色和风土人情。

  潮汕地区农历正月初一日起,便开始有游龙、舞龙迎春,至初十晚燃放烟花火龙,形成高潮。其中游龙、舞龙、烧龙的活动,尤以乔林最为盛行。正月寒冷的冬夜,舞火龙者只身穿短裤,上身赤裸,不惧烟火,令人称奇。凡“火龙”经过的大街、小巷,每家每户门前都燃放鞭炮迎送,以谢“火龙”带来的吉祥如意。

  说回中山纪念亭前的双龙舞,该龙舞队的邱顕达是市级非遗李家教拳代表性传承人。据其介绍,双龙舞是由属于南拳流派之一的李家教拳根据自身的特点,将拳法、腿法等武术元素加入舞龙表演,形成的独特舞龙风格。双金龙各长达28米、重约30千克,由13个年龄在15至20岁之间的青少年撑起。舞动时,龙跟着龙珠做各种动作,变换扭、挥、仰、跪、跳、摇等多种姿势,以凸显龙生动活泼、灵活多变的特点。舞龙非常耗体力,因为只有大开大合、张扬紧凑的动作才能让龙舞的观赏效果更好,因此,青少年们需要有充沛的精力和扎实的武术功底。

  双禽“斗”乐:非遗“出海”绽放绚丽光彩

  潮汕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传承、吸收了各地的动物舞蹈特色,并进行了再创造,逐渐形成了丰富多彩而特色鲜明的民间动物舞蹈。双咬鹅舞就是其中之一。因为潮汕地区地处韩江中下游平原,水草茂盛,故此盛产家禽,在以前,几乎是家家户户都畜养,其中尤以澄海狮头鹅最为著名。

  据悉,双咬鹅舞始创于澄海城北。1952年,城北艺人陈和存与其父陈唪嗳等人创制了狮头鹅艺术造型,用舞蹈的形式表现素有“鹅王”之称的澄海狮头鹅的神态和习性。上世纪70年代,陈和存将其技艺传授到澄海莲下镇陈厝洲村。双咬鹅舞几经变革创新,更臻完美,成为融舞蹈与音乐于一身,观赏性强,影响力大的民间动物舞蹈。

  年俗活动中,莲下镇陈厝洲村的两只憨态可掬的狮头鹅,高2米多,沿着村道一路游行,特别令人瞩目。只见舞鹅者藏身于巨鹅模型之中,在牧童引导下,踏着鼓点和音乐的节拍,一路表演“悠游出巡”“翩然戏水”“专注觅食”等一系列情景,活灵活现地展示了澄海狮头鹅的生活习性和形态,赢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和喝彩声。

  双咬鹅舞还作为文化交流的使者,曾多次应邀赴海内外演出并获好评。2007年,双咬鹅舞被列入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最近,莲上镇在南徽村举办新年集市活动,观看“斗鸡”表演的群众围了里三层外三层,掌声雷动。不过,这里不是真的斗鸡,而是“斗鸡舞”,是潮汕地区首创的动物舞蹈,由两名中年男子舞公鸡,另有角色充当引导者。早在2008年的春节,莲上涂城斗鸡舞第一次亮相,后停演,去年重新推出。涂城村特意请民间艺人制作了两只高达3米的“雄鸡”,从鸡冠、羽毛直到鸡爪,无不精心制作,犹如真的公鸡。

  醒狮威武:生生不息传递文化精气神

  2月10日和11日,在金平区和龙湖区都分别有精彩的舞狮表演。金平西陇社区醒狮队10日当天在西陇辖内巡游表演,通过各种动作变换展示传统醒狮文化精气神,营造热闹、喜庆的新年氛围。11日上午,另一场舞狮表演在珠池街道南山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精彩亮相。

  醒狮文化是金平区岐山街道西陇社区一个重要的民俗文化。据悉,西陇醒狮队成立于20世纪80年代,但由于历史原因日渐式微。为深度挖掘社区民俗文化、振兴文化产业,2022年西陇社区重启西陇醒狮队,进一步丰富社区居民的民俗文化。

  狮舞,又称“狮子舞”“狮灯”“舞狮”,是我国流行最广泛的一项民间动物舞蹈。狮舞有南北之分,南方狮舞以广东最具特色,潮汕狮舞则在广东狮舞中占有重要的一席。潮汕狮舞有“文狮”与“武狮”两种。“文狮”由两个人分别戴上面具扮成笑容可掬的“土地公”“土地婆”,手执葵扇,引大狮边舞边走路,狮子也不断抖鬃、打滚。每遇有人在门前燃放鞭炮,舞狮队就停止行进,向主人拜年。“武狮”则会表演翻滚、腾转、跌扑等动作。最精彩的要算舞至高潮处,主人从二三层楼的楼口悬空挂下红包,舞狮队便在主人协助下,用大凳小凳一直叠到红包底下,狮子在锣鼓声中,从容沉着爬上一只只桌子,攀上最高层,再纵身张开嘴巴把红包取下来,引围观者爆发出掌声和喝彩声。狮子颔首垂腰,四方作揖,向人们祝福。

  动物舞蹈:多彩民俗汇聚“民间智慧”

  澄海在动物舞蹈方面出类拔萃,很多动物舞蹈均创自澄海民间。蜈蚣舞始创于澄海西门乡。相传光绪年间,澄海西门乡人、建筑嵌瓷师傅陈成锦一次偶然的机会,见屋梁掉下蜈蚣获得灵感而创制。他设计制作伸屈自如可供舞耍的全长20米的“蜈蚣”,并与其好友石文勇(南澳人)共同设计出融入南派武功的舞蹈动作,表现蜈蚣这种环节动物爬行的特殊神态。经陈氏三代艺人不断改进完善,逐渐成为一种气势雄浑,刚柔相济的动物舞蹈。蜈蚣舞最适合夜间表演,当13~18节硬框内一齐点燃烛火,整条“蜈蚣”通透灼亮,双目精光熠熠,尾部高高翘起,锣鼓助威,气势磅礴,十分壮观。

  鳌鱼舞始创于1943年,是原澄海县委书记余锡渠在家乡搞地下革命活动时为便于隐蔽地联系群众而创作的。鳌鱼的躯壳构造首、身、尾连成一个整体,共由5人操纵。配乐《鳌头独占》,鳌鱼在擎珠人的引动下,游弋其间。

  骆驼舞创于清末民初的澄海。其时,潮汕各地的游神赛会活动十分盛行,各乡各村各出奇招,标新立异。见一些北方人经常牵着骆驼来潮汕一带贩药卖艺,澄海县城的艺人据此创作了骆驼舞,在游神赛会期间登场献演。

  龙虾舞是澄海民间艺人在观赏龙虾游动姿态时突发灵感而创作的。龙虾的躯体长20米,宽6米,由七节构成。龙虾舞由5个舞段组成,在“春满鱼港”鼓乐声中,龙虾舞动着长长的龙虾须,由烟火助威,古朴自然。

  【趣味年俗】

  标豆狮

  2月24日,是今年的元宵节,金平区鮀江街道港美居委会吴氏宗祠和往年一样,会举行"标豆狮"活动。标豆狮是指用花生、白糖/麦芽糖粘成一只只大狮子和小狮,作为贡品祭拜神明。大家争相出价,只为标下或大或小的“豆狮”。每只豆狮都是被祝福的,标到豆狮的村民也是如此。标到豆狮寓意可以做生意发财,身体健康,万事如意,心想事成等等,标到手了,今年的福气也到家了。

  换桃花

  正月是桃花盛开的季节,在潮阳区金浦,就有一个民俗是和桃花密切相关的,那就是“正月廿四换桃花”。每年的正月廿四,村民们都要手持一支桃花,前往舍人爷庙中进行交换。由于金浦人口众多,近年来也演变为村民手拿桃枝,到庙里祭献,或者等“营老爷”游行队伍出行时,进行“触碰”纳福的做法。“换桃花”的行为也相当艺术,神像手中的桃花就只有一株,为了达到更高的“工作效率”,手中的桃花枝只要和点燃的香火、祈福纸在香炉中插一下取出,也就达到“换”的意思了。或是神像出游时,与其手中的桃花枝一碰,同样也是“换”。象征把财气、福气、运气、旺气换回家。这场“行为艺术”通常从正月廿三起持续三天。

  旱龙舟舞

  濠江区河浦街道传承了独特的旱龙舟舞。河浦旱龙舟舞第五代传人陈基德介绍,每年春节期间或正月十六、十七,河浦乡里举行游神等民俗活动,都能看到河浦旱龙舟舞的精彩表演。旱龙舟舞起源于清末时期,由河浦乡贡生陈锦江依据古籍《太平广记》和《明皇杂录》有关“旱船”“旱龙船”等内容的记载主持创建。旱龙舟舞分为绿色男舟、红色女舟,每舟表演者各30人,以古装武生打扮。其中一人摆龙头,一人掌舵和摆龙尾,船身各左右12人划桡,两幅龙身用布系在划桡队员腰间,敲锣、打鼓、擎旗、戽水各一人,龙舟的前面由一队员在前面引领。队员们动作整齐划一,展示积极昂扬、水上龙舟竞渡的威武气势。

  本报记者 陈珊娜 文/摄(除注明外)

发表日期:2024年02月11日 来源:汕头日报
(版权声明:版权归汕头融媒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严禁擅自转载、复制、改编汕头融媒记者新闻作品,违者将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粤ICP备2021148246号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119330007号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1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