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华网 > 艺苑

一封侨批,一份家国情怀

  侨批诉说对亲人缕缕牵挂
  “侨汇券”改善侨眷侨民的生活

  ■ 魏创有

  汕头,因侨而立,开放而兴。海外同胞爱国爱乡,往昔岁月里,出国谋生的潮人寄回家乡赡养亲人和禀报平安的一种“银信合封”,即所谓“汇款家书联襟”的民间寄汇,被称之为“侨批”。作为一种历史文献,侨批具有巨大的研究价值;作为一种收藏品,它因在邮政史等方面的收藏价值也备受青睐;而作为一种文化,侨批却是一种以金融流变为内核,以人文递播为外象,以心心交感为纽带,以商业贸易为载体的综合性、流动性文化形态,加深生命的厚度和广度。

  本人本次潮汕生活票证实物展,展品包括侨批、领取侨汇商品供应证的收据以及各市、县发行的侨汇券。每一封侨批,都浸透着海外侨胞的血泪和汗水,蕴含着他们对祖国、故里和亲人的一片深情,昭示着他们对家乡、骨肉的责任感。从这些侨批信封上的字字句句,可感受到字里行间的浓郁情怀。

  譬如其中有一侨批由泰国烈全先生从批局寄出并付港币伍拾元,侨批帮号为“列衣字第60号→盖1963年11月2日,汕头(丁)特准批信局专用邮戳(中转邮戳)”,加盖汕头中国银行侨批结汇章,信封上书:“侨汇证票已发→澄海上外区凤岭乡黄宅慈亲大人启。”汇款金额为伍拾元港币。

  在上世纪60年代,伍拾元港币,按当时汇率,几乎相当于一个月工资啊!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都知谙:六七十年代工人的工资是:一个学徒工第一年每月的工资是人民币18元,第二年工资是20元,第三年工资是22元,三年后才转正为一级工资29.38元。因此,对于一个普通家庭来说,这封伍拾元港币的侨批,无疑让他们的生活得到很大的改善。但你可曾知道,那些漂洋过海到异国创业谋生的侨民,从早到晚是如何拼命干活,一点一滴,省吃俭用,为的是换取微薄薪水,寄回家中,赡养亲人,其中蕴含着多少心酸多少期盼!每笔汇款,都诉说着他们对家的无限思念与对亲人的缕缕牵挂。

  另有一封侨批由泰国许国材先生从批局寄出并付港币捌拾元,正是当时千千万万海外侨胞对家乡的一份情怀。当时汇率为:100元港币折合36.13元人民币,根据这个汇率计算,许国材先生所寄的捌拾元港币则是折合人民币28.90元。此封侨批帮号列“陈字第3号→盖1978年4月12日汕头中国银行侨批结汇章”,信封上另书:“侨汇证票已发→澄海隆都前埔乡庵后东厝许振辉伯父大人启”,并附有澄海县支行领取侨汇商品供应证收据。

  当时,由于物资供应严重短缺,曾出现“以物顶汇”的现象,造成侨汇额不断下降。为增加外汇收入,改善侨眷侨民的生活,国家遂增发了“侨汇券”,以满足侨眷、侨民的物资供应。侨汇券以侨汇人民币作为面额,每年银行根据海外华侨寄回国内的外汇数量,按汇率折算兑换成侨汇劵,侨眷侨民持侨汇劵到指定的华侨商店购买生活必需品和日用品。海外华侨寄来的每笔侨款对拓展国内收入来源、弥补国家外汇短缺、改善国内经济状况等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侨批真实记录了一个多世纪前海外华侨的移民史和奋斗史,也记载了海外华侨为国家、为家乡、为人民所做出的贡献。品读这些侨批,令人为先辈们的坎坷命运而感慨,也为重情守义的“侨心”而感动。

  侨批作为国家和潮汕历史文化宝库中的文化遗存,作为广大海外侨胞热爱祖国、情系故里、艰苦创业、勇于开拓、乐于奉献的人文精神的历史见证,确实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展讯:由龙湖区文广旅体局指导,区文化馆、区博物馆主办的“时代烙印 民生记忆”魏创有收藏潮汕生活票证实物展览,2月2日-18日将在龙湖区展览馆(翰苑)举办。

编辑:李津 发表日期:2024年01月20日 来源:汕头日报
(版权声明:版权归汕头融媒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严禁擅自转载、复制、改编汕头融媒记者新闻作品,违者将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
下一篇:三个和尚百态图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粤ICP备2021148246号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119330007号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1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