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华网 > 潮风

从艺几十年,范泽华以韵味无穷的唱腔艺术,为潮剧留下了一批脍炙人口的剧目

别有香超桃李外

  姚璇秋(中)和范泽华(右)两人合作作品《万山红》
范泽华在《芦林会》中饰庞三娘

上世纪50年代废除童伶制之后,潮剧培养出了新一批优秀的演员,范泽华与姚璇秋都是在其中成长起来的旗帜性、标志性人物。从艺几十年,范泽华形成了自己大方洗练的表演风格,更成为行内外公认的潮剧唱腔大师,为潮剧留下了一批脍炙人口的剧目和唱段。如果把姚璇秋比作潮剧的“梅兰芳”,那范泽华就可比是潮剧的“程砚秋”。姚璇秋凭借自己的表演和作品,成为剧种的代表人物,范泽华也同样开创了属于自己的艺术天地。两人一时瑜亮,各领风骚,和同寅的舞台姐妹们,一同缔造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潮剧的“金色十年”。

一曲芦林断人肠

谈姚璇秋必定要谈《扫窗会》,谈范泽华则必定要谈《芦林会》。范泽华考进怡梨潮剧团之后,得到了重点培养,很快就担纲演出,主演了不少戏,塑造了不少闺门旦的角色。比如《孟丽君》《春香传》等,都是她早期的代表作,《春香传》一剧,更使她声名鹊起。但让范泽华真正成熟,真正成名的,是折子戏《芦林会》。

《芦林会》是《跃鲤记》中的一折,讲的是迂腐书生姜诗愚孝,偏听偏信遵母命休了发妻庞三娘,一日夫妻在芦林相会,庞三娘据理陈情,辩明冤屈的故事。1959年,广东潮剧院三团根据老艺人陈夙兴口述的版本,由谢吟、王江流、李志浦、郑一标等剧作家进行了整理,由作曲先生杨广泉、黄秋葵等重新谱曲,由范泽华饰演庞三娘,林明才饰演姜诗。后来随着范泽华调到广东潮剧院一团、青年团,姜诗一角先后由黄清城、郑蔡岳演出,但庞三娘一角一直是由范泽华饰演。她和黄清城搭档的这个版本,演出场数最多,留存有录音,影响也最大。

《芦林会》是一出生旦唱功戏、做功戏,尤其青衣的戏份繁重,大段的表演和唱段极考功夫。范泽华把成功归功于编剧的好文采、作曲先生的好旋律,更归功于导演郑一标的苦心栽培。她说:“给一标老师排一剧,胜演十年戏。”

郑一标先生是潮剧导演制的奠基人,姚璇秋、范泽华这批演员,都得益于郑一标先生的引导和指导。先生排戏时,先和演员分析人物,庞三娘是什么样的人物?姜诗又是什么样人物?讲解的时候,要求剧本每一页夹一页白纸,讲到哪里就要记到哪里,要求演员一定要吃透剧本精神,还让演员去看相关的书,帮助理解人物。先生是不会戏曲动作的,所有的动作都是演员在他的启发下,自己设计的。范泽华介绍说,这个戏58分钟,她们当年每次演出,时间节奏每次都控制得精准。正是编导作演反复细致的磨合,这个戏文辞美,旋律美,表演美,唱腔美,艺术上达到了比较高的层次,一经推出即得到了非常高的评价。1959年到北京和上海等地演出,1960年到柬埔寨和香港演出,《芦林会》一剧均引起轰动。著名红学家、北京市原副市长王昆仑先生是当年广东潮剧团赴柬埔寨王国访问演出的团长,在访问演出即将结束时,赋长诗《三娘怨》记录了观戏的感受,并另作《芦林一曲动金城》一诗赠范泽华。

可以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潮剧最著名、最有影响的两个青衣戏,一个是姚璇秋的《扫窗会》,一个就是范泽华的《芦林会》。这两个戏,奠定了姚、范两位演员在潮剧剧种的头雁位置,也成为了潮剧青衣行当的示范剧目。

大方洗练的表演风格

范泽华和姚璇秋一样,专攻的行当都是闺门旦和青衣,但是她们的艺术风格是不同的。姚璇秋的闺门旦,居多是阿娘,黄五娘苏六娘……美丽善良,婀娜多姿,似微风拂柳;范泽华的闺门旦,居多是性格美少女,孟丽君刘明珠……性格刚毅,勇敢果断,似腊梅傲霜。

范泽华和姚璇秋青衣的表演风格也不同。《扫窗会》和《芦林会》,都是传统剧目,都经过老艺人和新文艺工作者的提炼,都遵循潮剧旦行十二个基本动作,都是正宗的、规范的潮剧青衣,王金真和庞三娘都同样具有抗争意识。但是两人演来,姚璇秋的王金真就更归于传统,温文尔雅,有点柔弱,范泽华的庞三娘就更突出创造,板眼分明,有点利落。《辞郎洲》和《赵氏孤儿》,姚璇秋的陈璧娘,尽管文人出征,文中带武,但身段动作水袖是柔和的,款款而动的感觉;范泽华的庄姬,尽管历经惨痛,深悲失魂,但身段动作水袖是干脆的,有板有眼的感觉。比如庄姬听到人声躲避草丛那一段水袖,干净利落,行云流水,非常能体现范泽华的表演风格。就算同演《井边会》的李三娘,同个角色,同样的音乐旋律,姚、范两人的演绎,依然是各具特点、风格迥异。

范泽华还跨行当。剧团曾经派她到北昆学习小生行当的表演,后来是剧团的艺术权威、老艺人卢吟词持不同意见,认为培养一个优秀的青衣演员不容易,范泽华已经是一个非常成熟的青衣演员,不合适再改行当,范泽华才回归青衣行当。后来,她还演过老旦,演《沙家浜》的沙奶奶等。这种不同行当的切换,对范泽华表演风格的形成,也有借鉴和影响。总体上,范泽华的表演风格,无论是娇滴滴的闺门旦,还是命运坎坷的青衣,在婀娜和沉稳的基础上,总带有一种飒爽利落的感觉,用四个字来归纳,那就是“大方洗练”。

韵味无穷的唱腔艺术

范泽华成就最高的是她的唱腔艺术。她的唱腔十分注重气、声、字、情、韵、味的结合,轻柔质朴,细腻婉转,声情并茂,技巧运用恰当自如,韵味浓郁,为行内外所公认,尤其被誉为潮剧唱“活五调”的佼佼者。

范泽华声音的条件不算优越,但是她的乐感十分出色,对音乐的触觉十分灵敏。她进入怡梨剧团之后,剧团有潮剧界两个好的教戏先生,一个是黄秋葵,一个是黄玉斗。黄秋葵先生的教法是使演员的声音放出来,黄玉斗先生的教法是慢慢雕琢,两个老师的教学相得益彰。所以范泽华唱腔的起点很高。另外,怡梨剧团有好唱功的传统,蔚然成风,陈清泉、李赛和、陈銮英、朱绍琛等一大批演员,都唱功了得。据范泽华介绍,当年常年演出,她总是留心地听,静静地学,私底下自己琢磨。从生听到熟,情绪怎么变化?怎么强弱?有什么技巧?机会是给予有准备的人的。1956年,怡梨剧团排演《春香传》,范泽华并不是首演。某次巡演,原饰演“春香”的演员突然离团,范泽华当天接任务,当天排练,当晚演出,顺利完成任务。这戏使范泽华一举成名,也成了她的代表作,当年的录音至今仍广为流传。

再后来,著名作曲马飞先生对范泽华的指导也很大。马飞先生的教学除了要求字正腔圆,尤其注重感情处理。范泽华演过马飞先生作曲的不少戏,《磨房会》一开始的大段《斗鹌鹑》曲牌,十几分钟,没有大的身段动作,全靠演员的唱功在撑。据说马飞先生非常满意,说演员唱出了感情,唱出了他想要的意境,压住了场。著名作曲陈鹏先生在总结潮剧唱腔的发展时说,姚璇秋声音自然条件非常好,她的唱腔是一个代表,正正式式是传统的,字正腔圆,珠圆玉润;范泽华的声音条件没有姚璇秋那么优越,她的唱腔是另外一个代表,非常细腻,有很多细微的技巧处理,韵味十分浓郁。

范泽华留下的录音录像不算多,但都成了经典。《春香传》的《爱歌》《别歌》《狱中歌》几乎都传唱成为“口水曲”。《芦林会》至今已教授、传承了多批的学生,全剧的唱段皆精彩。《磨房会》的大段开场曲、《刘明珠》“哭坟”,翻唱者甚多,至今无人出其左右。范泽华最后一个戏《赵氏孤儿》,当年广州中唱为她出版“活五调”专辑,请原出品商新加坡东南亚公司提供剧中两个唱段被婉拒。东南亚公司的理由是,整个戏就听这两个唱段,提供了他们的全剧录音就不用卖了。新世纪之后广东潮剧院一团复排该戏,做了不同版本的糅合,唯独留下了这两个原始唱段。

一个剧种,如果只是一枝独秀,是无法成林的,只有百花齐放,才能万紫千红。今年是范泽华老师从艺70周年,祝愿范泽华老师这一派的艺术能得到继承和发扬,潮剧能真正百花齐放,万紫千红。

作者:谢彦 发表日期:2023年12月24日 来源:汕头日报
(版权声明:版权归汕头融媒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严禁擅自转载、复制、改编汕头融媒记者新闻作品,违者将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粤ICP备2021148246号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119330007号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1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