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华网 > 汕头

举全区之力奋战“百千万工程”绘就城乡融合新图景

金平区: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渔光互补将太阳能源源不断转化为电能。
  金色晚霞中的牛田洋景色迷人。

编前语

走进金平区,随处可见“百千万工程”的生动实践,每一个角落洋溢着创新发展的活力。园区里,新的“工改工”项目助力企业增资扩产,一座座厂房正加紧建设;高校实验室里,科研人员专心做研究,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省级高新区扩容提质;在美丽乡村,一幅幅建设绿美家园,促进城乡融合的“施工图”正逐步变成“实景图”,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持续“加码”。

金平区绘蓝图、建机制、抓重点,举全区之力奋战“百千万工程”。抓实抓细典型培育工作,着力培育乡村振兴“1+8”典型街道和典型社区;以“点”的突破带动“面”的提升,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

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明晰“工业上楼、科技赋能、城市更新、产城融合”发展思路,金平区屡出实招优化营商环境,实施高效的“代办制”服务,深入开展暖企服务专项行动,加大产业链招商、重大项目招引力度,不断激发市场活力与经济增长潜能,全力跑出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

打造城乡协调发展典型示范 差异化发展让城村“各放异彩”

今年以来,金平区在鮀莲街道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通过盘活村集体留用地支撑产业发展,推动片区产业强链补链延链,打造城乡协调发展的典型示范,逐步形成可复制推广的经验模式。如今,作为全市镇域经济示范点和乡村振兴的主阵地,鮀莲街道的发展,已成为金平区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的一个生动缩影。

抓产业振兴

推进片区产业强链补链延链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鮀莲街道充分发挥地处潮汕三市中心的区位优势和牛田洋丰富物产的资源禀赋,擦亮“牛田洋”特色产业品牌,建设粤东江南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等大型物流园区平台,推动产业做大做强。

在粤东江南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每天进场交易的果蔬类产品达3000吨。其中当地的莲藕大概每天能销售3万斤,销至粤东三市,打造从田间地头到百姓餐桌的“全链条”运行模式。这里交通便利,不到3分钟就可以上高速。粤东江南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副总经理傅抒涛说:“我们最大的特色就是产销对接,品种齐全,水果蔬菜全品类都在这里售卖。在我们的带动下当地的产业链辐射完整,助推‘百千万工程’高质量发展。”

牛田洋片区有2万多亩水产养殖及莲藕、番石榴等多种农特产品。在街道干部的牵线下,搭建起“小农户”对接“大市场”的桥梁。粤东江南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和鮀莲物流产业园等多个平台协同发展,成为推进片区产业强链补链延链的重要引擎。此外,借助天环冷链物流中心,青蟹、鲈鱼、对虾等本土特色产品从这里走向全国各地。

抓集体经济

让集体土地经营权流转

壮大村集体经济,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也是“百千万工程”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鮀莲街道积极会同各相关社区居委会及华能(汕头金平)新能源有限责任公司多次协商研究,通过集体土地经营权流转的方式,增加集体收入,同时对选址范围内的养殖户实行优惠返租,降低原租户生产经营成本,促进农民增收。

鮀莲街道结合片区水网发达的地理优势,推动建设约1600亩的88MW“渔光互补”项目,在提供清洁能源的同时减弱阳光改变养殖环境,为青蟹、南美白对虾等喜阴性的名特优品种的生长提供更优良的环境。

紧挨着连片的光伏板,是广阔无垠的千亩水田。这是金平区持续推进土地综合治理,深挖垦造水田潜力,致力于把“撂荒地”变为“增收田”的生动实践。鮀莲街道“十里稻香”垦造水田两期项目总建设规模近3000亩。

鮀莲街道辖区43平方公里,是汕头中心城区中面积最大的一个街道,土地资源优势明显。乘着“百千万工程”的东风,鮀莲街道、社区两级以“工改工”政策为抓手,整体盘活闲置资产,唤醒“沉睡”的土地资源。位于大场社区的的鮀莲产业园大概有160多亩,如今已进驻了优然家居、鑫亿物流、全美云仓、优贝斯装饰材料等一批优质企业。鮀莲街道大场社区党委书记林坤永表示:“鮀莲产业园‘工改工’项目激活了闲置资产、整体盘活零散低效用地增加集体‘造血’功能,产业园租金集体收入提高了三倍,带动就业200人。”

鮀莲街道还推动建设大场、莲风、莲美、胜隆等4个典型社区,形成鲜明的“百千万工程”鮀莲样本。大场社区盘活约1000亩集体土地资源建设高质量水田,莲美社区打造养殖规模约650亩的南美白对虾特色农副产品品牌,胜隆社区搞活近2000亩海滩涂用以养殖生蚝,带动群众年收益达100多万元。在逐步完善的产业链赋能下,“渔光互补”“十里稻香”“一村一品”等多个功能矩阵,让鮀莲的每一寸土地“各放异彩”,推动高质量发展路走深走实。

鮀莲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刘思哲表示,街道已形成一个以新兴农户生态基地、专业市场冷链、物流、智能结算、食品安全追溯、市场信息流分析的现代化农业管理体系,是具有本地特色和持续竞争力的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科技创新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金平区坚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近年来,金平区充分发挥科创资源集聚优势,实施科技创新攻坚行动,全力配合推动汕头科学城规划建设,与40多家国内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建立政产学研合作关系,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60.2%,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200家,总数居粤东地区各区县首位。

近年来,金平区深化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打造优良的科技创新生态,确保科技型中小企业“引得进、留得住、长得大”,以实际行动助推“百千万工程”高质量发展。

今年6月新成立的领微新材料(汕头)有限公司,是一家由化学与精细化工广东省实验室(以下简称汕头实验室)孵化的科技型企业。在金平区市场监管局“一对一”的高效服务下,汕头实验室谭礼林博士提交了新公司设立登记申请,一天就拿到了营业执照,成功落户金平区。领微新材料(汕头)有限公司的快速落户,正是金平区培育支持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快速成长,促进科技企业孵化高质量发展的缩影。

金平区历来是科技强区,区域内各类科技创新要素汇聚,成就了区域创新高地,区域竞争力持续提升。如今,在这片区域,创新主体不断发展壮大,西陇科学、光华科技、华兴冶金入选广东省第一批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名单,全区拥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家,省“专精特新”企业46家。全市33家上市企业,金平区就拥有8家。2022年度,金平区研发经费达到15.76亿元,投入强度攀升至2.58%,位居各区县首位,首次超全国平均水平。

自去年以来,金平区围绕“三新两特一大”重点产业链开展5场专场对接会,推动30多家企业与国内高校院所开展合作超过50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由于拥有一批“含金量”极高的企业,以及汕大、广以、化学与精细化工广东省实验室三大科研平台的汇聚,金平区域竞争力持续提升,今年9月启动规划建设的汕头科学城,也选址金平区行政区域内。

在汕头科学城的赋能下,金平区将厚积科技创新之力,加快推动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实现科技成果就近转化。金平区科学技术局副局长姚东伟表示,汕头科学城落地后,将在产业发展、人才引进、成果转化等方面带动金平区高质量发展。

推行“代办制” 当好“店小二”

在优化营商环境、强化惠企服务工作方面,金平区推行“代办制”,成立专业代办团队,为重点企业、重点项目提供精准化代办服务,一站到底当好“店小二”。一年来,代办事项从0项到74项,大大减少企业和多个部门打交道的时间成本,审批跑出“加速度”,大力推进“百千万工程”走深走实。

“‘代办制’的办事效率非常高。”汕头市杏花吴记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吴宗林就是“代办制”的受益者。杏花吴记食品厂项目位于大学路,主要生产汕头牛肉丸、速食牛肉粿条及研发其他预制菜等,一期总投资预计3000万元,最大年产值6亿元。由于原先的厂房历史遗留问题多,代办制专员要花很多时间理清手续。“金平区对企业的发展非常重视,主动帮企业解决困难,加快了我们的项目进度。有了政府的支持,项目提前好几个月,让我们有更多时间研发产品。”吴宗林说。

企业有需求,代办专员上门服务。据金平区政数局副局长李丽介绍,代办制以“自愿委托,无偿代办,全程服务,合法高效”为原则,代办范围涵盖重点项目从立项到竣工全过程,专员代办全流程。广东深鉴智能包装技术有限公司蔡雁开对此深有体会。在了解到企业有在金平区新建厂房投产的意愿,金平区政数局指派专人上门了解企业需求,开通代办服务,令企业很满意。

据悉,代办服务的内容涵盖项目涉及区级审批权限事项,以及水、电、气、通信、网络等公共服务事项,并延伸至项目从立项到开业全过程审批、备案等相关服务事项,权证办理阶段的土地登记、城市房屋初始登记等审批和相关服务事项。

如今,全区上下形成“审批盯着项目跑、服务围着企业转”的政务服务新气象。今年以来,针对“工改工”项目审批事项多、流程长等特点,金平区充分整合政务资源,区政数局及代办团队联合区发改局、市自然资源局金平分局、区住建局、区更新局等部门,对“工改工”项目进行总体把控,并开设“绿色通道”。

“代办制实行一把手亲抓,局长、股长也是代办员,建章立制,长期为重点企业、重点项目提供精准服务,提升营商环境。”代办制主要牵头单位金平工业园区办主任郑奕辉说。据统计,代办专班自成立以来,跟进代办项目44个,其中“工改工”、“三旧改造”项目17个,重点项目27个。

本版撰文 本报记者 郭 丹

本版摄影 本报记者 袁 笙

发表日期:2023年12月19日 来源:汕头日报
(版权声明:版权归汕头融媒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严禁擅自转载、复制、改编汕头融媒记者新闻作品,违者将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粤ICP备2021148246号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119330007号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1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