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华网 > 文化

吾潮诗史好重开

——怀念杨方笙教授
  杨方笙教授
杨方笙教授作品
杨方笙教授作品

  ■ 陈琳藩

  1984年中秋,张华云、蔡起贤、杨方笙等18位潮汕诗人发起结社,成立汕头市岭海诗社。这在改革初期的全国诗坛来说,无疑是开先河之举。2024年,岭海诗社将迎来40周年社庆,杨方笙教授也将迎来他的100岁生日;因此,诗社理事会决定在2024年的迎春诗会上,为杨老举行期颐祝寿会。可是,当我们登门征询老人家对祝寿会的意见时,却见到摔倒之后卧床的杨老。三天后,又接到杨老去世的讣告。

  “川籍潮人”杨方笙是潮汕地区教育事业的重要开拓者。1925年10月,杨老出生于重庆。1943年,考进了内迁到乐山的武汉大学,并加入了党的外围组织“风雨谈”社;1946年,被推选为该社的总务。越年,因被特务列入黑名单,辗转到了香港;继而又到潮汕,在有党的地下组织的河婆中学任教;1949年,任河婆中学校长。1950年,调到潮安县任广东金山中学副校长;1952年,主持将金中搬迁至汕头。1954年,承担潮安高级中学的组建和招生工作。1980年,担任汕头师范校长时,争取到汕头师范改制为汕头幼师的成果。1982年,参与汕头教育学院的设立工作,并担任第一任院长。继而,担任汕头市教育局局长,汕头市政协常委、文史委主任。离休之后,他还曾兼任汕头老年大学的副校长,亲自登台授课。

  杨老是潮学研究的重要参与者。他参加草创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担任中心的副理事长、顾问等。他在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任职期间,主编了4辑共40册的《潮汕历史文化小丛书》,并撰写了《潮汕歌谣》《潮汕菜与潮汕文化》《潮诗纪事》《潮汕竹枝词百首》等4册;其中《潮汕菜与潮汕文化》因其开创性与独特的地方性,被列入“岭南文化丛书”,而且一版再版。他还力促黄际遇《万年山中日记》的影印,撰写了《黄际遇和他的〈万年山中日记〉》。他将潮学研究成果,辑成《品潮探海——杨方笙论述潮汕文化》。

  杨老是“潮汕新诗风”的践行者。岭海诗社成立时,明确提出“诗词创作要反映当代生活、体现时代精神,并保持传统诗词情韵”“诗词语言的表述,格律使用范围,从宽不严”“诗词创作的格调雅俗共赏”等主张,以“平等自由、兼容并蓄”鼓励诗词创作。他又撰写大量的文章,对“潮汕新诗风”进行阐释、解读、丰富和扩展,从而唤醒了老辈诗家作手的写作热情,亦培养了不少青年作手,一时蔚然成风,论者称为“潮汕新诗风”。

  杨老的诗集共用三个名字:初以《此中人集》而续、再续、至三续而止;继用《广竹枝集》,又续;再用《饮潮集》。其中,“广竹枝”一题,最能说明诗人的诗词写作风格;而“饮潮”两字,则可以说明其诗学成就。“广竹枝”的两种解释:其一“竹枝”之谓,即竹枝词也,这种诗体是由古代巴蜀民歌演变而来,而恰好诗人的籍贯就是四川重庆,“少年作客老不归”,以此言明其思乡之情。“广”字或指广东之意,那么这个书名则可以理解成为一个四川人在广东创作的诗集。其二,竹枝词“志土风而详习尚”,以吟咏风土、状摹世态、况述民情,其用语往往平直雅实,而蕴味至深,所以文人诗家往往借用其体格创作七绝。诗人既长于竹枝词的创作,也致力于竹枝词创作的推广,1991年岭海诗社编印的《潮汕竹枝词》和2008年翠园诗社编印的《汕头竹枝词》都凝聚着他的心力与卓识。《饮潮集》的《后记》则说:“我不是逃世者或航天人,双足立在21世纪的中华大地上,沐浴着时代潮、社会风,不能不有感发,有所反应,这些诗便是感应的结果。其次,我工作、生活在广东潮汕大地上,这片土地衣我食我,它的风情,它的恩惠,总会流淌在我的心头、我的笔尖上。”

  笔者加入汕头市岭海诗社已经近20 年了。在这期间,颇受杨老的教益和扶持。在诗社每月25日的评诗例会上,他曾多次指出我的习作,过于入古,没有当代青年人的生活气息。这让我逐渐寻找到诗词这种传统文学形式和当代生活的切合点。因对杨老直言的感佩,曾写下“此老有方常直语,眼前有物赋新诗”来感恩他的帮助。2009年,诗社换届,杨老提出应该让年轻人有更多锻炼的机会,并点名让年仅30岁的我当常务理事。

  2012年,我将在报刊上发表的一些短文编辑成《巽楼臆语》,由汕头大学出版社出版。在编辑过程,我请杨老给写篇序文,出于对我的鼓励,他答应了,但是又在文末的题诗点了我一下:“太息时风多躁近,沉潜致远待英年”。这种委婉的批评,更可见长者之风。2017年,我写成《鮀江纪事诗》,并打印一册向杨老请教。不意,他给我题写了两首七律,其中有句曰:“十年苦汗劳君力,百首新诗热我肠”。如此直接的肯定,应该是我这个毛小孩在老人家眼中逐渐成就了吧!今年,我将历年所写诗词理论、评论文章结集成为《咸和吟馆诗话》,并请杨老题写书名时,他当提笔即写,还说:“当今诗词最大的问题就是评论之风不盛。”

  本世纪初,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组织《潮汕近现代文学》,杨老特别强调诗词部分的重要性,并推荐我负责该书诗词部分的初稿,并由黄赞发老师审定。最后,该项目的诗词部分内容竟达近十万字。杨老十分高兴,鼓励我以此为基础,增补古代部分,足成《潮汕诗史》;还说:“期以三年,如成,我一定写序。”可惜啊,十余年过去了,断断续续,终未成稿,而今已成无法弥补的遗憾。

  作为后辈,我在杨老的诗集里、行止间,总能见到智慧的光辉。虽然杨老已经远去,但仍鼓励着后起者继续他的事业:教育、潮学、诗词……

发表日期:2023年12月17日 来源:汕头日报
(版权声明:版权归汕头融媒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严禁擅自转载、复制、改编汕头融媒记者新闻作品,违者将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粤ICP备2021148246号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119330007号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1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