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华网 > 旅游

南社村打造“书记连心日”品牌、串联红侨文旅路线促侨村振兴发展

党建引领花正艳 侨情缱绻润桑梓

  南侨学校礼堂上方题有“王细弟先生王高巧珍女士赠建”字样
  “老书斋”是中共南社地下交通联络站旧址
  南社王氏家庙始建于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是龙湖区不可移动文物
  龙华街道的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就设在南社村
  村里共计有古榕树16株,见证村庄沧桑巨变
  大池文化公园修建了栈道,是村民休闲散步的好去处
  村中墙绘上展示了华侨情系家乡、反哺桑梓的感人画面
  “党员种植基地”的油菜花田,在春节期间成为网红打卡点
  修建好的村道宽敞整洁,走在上面,微风拂面,特别舒服

  今年春节,南社村“党员种植基地”那片20亩的油菜花田,金灿灿地比阳光还要绚烂,成为远近有名的网红打卡地,为南社聚集人气,为乡村经济引流。最近,南社的油菜花又种下,来年春节又将迎来观赏期。而除了油菜花田,南社还有串珠成链的“红色巷”“华侨巷”、晚上亮灯特别漂亮的大池公园、蓬勃发展的产业经济……一步一景,一景一故事,南社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越走越美、越走越宽。

  据了解,南社村位于龙湖区龙华街道,创村于宋末,明万历年间属富砂乡(也称内砂乡),因富砂乡分为东、南、西、北4个社,该村在南面,故名南社。南社村辖区面积约1.27平方公里,住户约1200多户,人口6000多人。据不完全统计,南社村的侨胞、港澳同胞人数为1000余人。南社是侨村,也是“革命老区村”,“红”、“侨”元素丰富。近年来,南社村以党建引领促发展,着力完善村基础设施、人居环境、公共卫生、公共服务、社会事业、生态文明等各方面建设,深挖侨乡特色资源,赋能文旅高质量发展,积极推动乡村振兴。南社村分别于2005年和2015年获“广东省文明村”、“广东省卫生村”称号,2016年首次被列入中国淘宝村,2021年被评为“信用村”,党建品牌“书记连心日”2022年被评为龙湖区基层党建特色品牌。

  独特“芳名录”,见证桑梓情

  南侨学校和南社村党群服务中心相邻。“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南侨学校,是华侨王细弟先生和其他60多位侨亲共同出资建设的,见证了他们的桑梓情深。”76岁的退休南侨学校校长王灿山告诉记者,原在祠堂办学的南社小学,因校舍不足,于1964年拆除村里的“三山国王庙”“巡抚总督庙”改建为校舍,因而被称为“宫头学校”。后又在1969年遭遇“7.28”强台风后,转至临时搭建的篷棚上课,又有“篷棚学校”之名。

  改革开放后,回到家乡的王细弟发现村里的孩子多,上学也没有像样的校舍,他看在眼里,急在心上。1987年,在他发动与牵头下,60多位旅泰乡亲捐资30万元支持家乡教育事业,加上村集体出资,总计64万元易址重建学校。为感谢海外华侨出资捐建,南社小学遂取名“南侨学校”,沿用至今。

  据王灿山介绍,后来学校又经历二次扩建,1994年继续由王细弟等海外乡亲捐资120万元,村集体再出资,总计约208万元新建了3层教学楼。2003年至2006年,由马来西亚、旅港乡亲出资赠建及村集体出资80万元建起了3层综合楼,形成了如今的规模。

  行走校园,记者看到,操场旁一座红白马赛克外墙的漂亮建筑,其大门上方有一牌匾,写着“诗园堂 王细弟先生王高巧珍女士赠建”,原来这是学校的礼堂。在教学楼的不少教室门楣上,也题着捐建侨胞的名字,当中,二期教学楼三楼音乐室前的一面芳名录最为特别,上面写着:“马来西亚曾绍明先生捐建教室一间,人民币二万五千元。该款系其严亲曾锦端先生、慈母谢玩霞女士之遗嘱所捐建。”

  现南侨小学校长陈荣锐告诉大家,曾锦端、谢玩霞夫妇系南社村到马来西亚创业的第一代华侨,虽身居异国他乡,却一直心系桑梓,尤其关注家乡的教育事业。他们曾告诫过自己的子女:“我们的根在中国,在南社村,只要祖国、家乡需要我们,一定要尽绵薄之力”。临终前,他们在遗嘱中特意提到,其遗产中必须留出一笔钱,候待有朝一日,家乡重建学校,作为捐资之用。于是,他们的孩子曾绍明在1997年回国返乡得知村里重建学校时,马上认捐教室一间,完成父母遗愿,也留下此“芳名录”。在南社的文化教育事业中,海外侨胞留下了感人肺腑的故事。

  常走“岳彬路”,常念华侨恩

  在南社村,还有一位华侨的名字无人不晓,他就是王岳彬。听村里人介绍,上世纪80年代初期,港胞王岳彬第一次回到故乡,他跟随探亲大队伍一路坐着汽车到达外砂镇,行至镇区后汽车停在公路边,当时离南社村还有一段不短的距离,但没有一条像样的路,更不用说水泥路,只有村民们走出来的田埂小道可通行。终于回到念念不忘的故土,百废待兴,家乡的落后面貌,让走在泥泞土路上的王岳彬感慨万千。于是,他下定决心要在南社村修建一条水泥大道,方便村民出行。王岳彬回乡后头等大事,就是慷慨捐资支持家乡建设,兴建了村里第一条水泥道路,取名“岳彬路”,此举让南社人非常感动,并广为传颂。

  除了修路,在那个物质紧缺的年代,王岳彬还为乡里购置了五十铃的货车,方便村里毛织厂运载羊毛等货物,促进村集体经济发展,还送了20吋彩电,就放在妈宫头供乡民观看,送上丰富的精神食粮。

  还有不少和王岳彬一样为南社建设事业、教育事业的发展倾注心血的海内外乡亲,桑梓情深,南社村人也一一记在心间,没有忘记。

  南社“老书斋”,红侨是一家

  南社村“红”“侨”底蕴深厚。1993年,南社被广东省民政厅评为解放战争游击根据地村庄。2020年,南社村被中共汕头市委农村工作办公室汕头市老区建设促进会评为“革命老区村”。澄海第一批中共党员,王金满、魏兆梁二人皆是南社村人。革命时期,汕头作为中央红色交通线中的重要一站,南社“老书斋”是汕头交通线中的重要一环。当时“老书斋”主要任务是宣传共产主义进步思想,发展地下民兵,配合大衙、冠山、澄城等交通站,传递苏区重要信件,同时运送大量经费、物资往来于白区与中央苏区之间,出色完成党中央从上海到苏区战略转移任务。

  “老书斋”位于南社村陈厝巷口,经过近年的修缮保护,较为完好地保留了原建筑格局,让这个昔日的老书斋焕发新风采。这座已有百余年历史教书育人的老书斋见证了澄海第一批中共党员的成长历程。

  据介绍,魏兆梁和王金满儿时曾就读于“老书斋”,与“老书斋”的人、物都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故择取老书斋作为哨站掩护,开展地下工作。1926年,中共澄海县支部成立,魏兆梁和王金满转为正式党员。后来,魏兆梁和王金满等人被党组织派来外砂组织农会,在南社村发展党员。由于外砂地处平原,开展地下活动困难,革命斗争转入隐蔽。魏兆梁被迫出洋过番,王金满负责起外砂党组织活动以及县委的联络工作。当时王金满等同志置个人生死于度外,以老书斋作为哨站掩护,开展地下工作。后王金满不幸被捕,慷慨就义,年仅25岁。作为澄海“风筝案”的四革命烈士之一,他的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不断激励着代代南社人。

  听村中的老辈人说,在抗日战争时期直到新中国成立初期,有很多像王细弟的侨胞,他们在泰国或香港加入当地的澄海同乡会,在特殊时期持续支援国内物资。回望走过的岁月,中国的革命、建设与改革,都有海外侨胞的参与。

  通过深挖本村红色资源和革命人物事迹,积极收集整理侨乡元素,南社对“大宗—中华苏维埃活动旧址(三房祠)—豆菜间—老书斋—革命老榕树—红色广场—大池文化公园”沿线进行提升,注入红色元素、“侨”文化、乡土特色等,打造成红色旅游精品线路,而这一线路也被列入汕头市“红色侨乡”特色精品示范线。

  眷眷乡情,无关贫富贵贱

  “很多华侨当年到海外谋生,都是生活所迫。‘食到无,过暹罗’、‘有钱香港,无钱凄惨’就记述着他们当年‘过番’的苦难。老一辈华侨在早期的创业过程中所面临的艰难困苦是难以想象的。潮语俗谚都有‘人面生疏,番仔擎刀’‘所徛大篷棚,所擎大杉桁’等说法。他们的艰苦创业是一个呕心沥血的漫长过程。”王伟链是村宣传委员,他家里也有海外关系,据他介绍,南社海外乡亲虽身在海外,却时刻记挂着家乡,尽自己所能为家乡做贡献。他们艰苦创业,勤俭节约,对家乡却十分热心慷慨,希望能有积余寄回家乡帮助家人,或回乡捐资兴办公益事业,或争取早日回归故里,与亲人团聚。在国内的困难时期,华侨的援手让村里人渡过了难关。他还记得小时候因为华侨送的糖果和衣服可以高兴许久。

  “我爷爷的大哥自小过番谋生,但经济条件并不好,一直没法回来,他在临终时叮嘱自己的孩子,要想方设法回家乡看看。2006年,他儿子(我称为大伯)60多岁了,才得以首次回来家乡,完成其父亲遗愿。”王伟链告诉记者,当时,家里族亲高兴得不得了,所有人均前往机场接机,他生动地描绘当时的场景,10多辆汽车排成了车队,让大伯很是惊喜,感叹“和电视上不一样”。到了村里,发现家家户户不仅有小汽车,还有自己的小楼房,更是啧啧称奇,连连感叹时代的变化,祖国和家乡的飞速发展。

  王伟链还说,他的姑姑去吉隆坡旅游,特地去寻访当地侨亲,发现那里就业率低,乡亲经济普遍不宽裕。“海外的侨亲,无论是发展得好还是不好,有没有回馈家乡,都不重要,只要对故土怀有深厚的感情,大家都是血脉相连,心连着心,时间和空间都无法把这份情感割断。”王伟链说。

  党建引领,侨村蝶变

  无论是华侨还是村民,南社村人都勤劳拼搏。上世纪70年代,种植油菜籽成为本村当时重要经济收入,后在汕头地区全面推广南社种植经验,从村内选派技术员到外地推广传授种植技术。本村油菜籽亩产曾高达200多公斤,1979年获广东省科技成果奖;1980年以后,村民先后创办“伟顺”等30多家食品加工企业,生产橄榄菜、贡菜、酸菜等潮式风味菜,产品畅销海内外市场,被评为汕头市食品加工专业村。2016年首次被列入中国淘宝村。如今,在上下共同努力下,南社村不仅拥有基础扎实的食品加工产业,同时还有颇具规模的毛织产业。

  南社村近几年更是迎来蝶变,尤其在新一届村委班子成立以来,通过党建引领,乡村变化日新月异。打造“书记连心日”品牌,村书记王顺丰自2021年1月8日上任以来,全年无休,利用周六日两天时间接访走访,打通干群沟通渠道,为村里办实事办好事,他抓建设、抓管理,还盘活土地,村集体收入逐年增长。在他的带动下,大家心拢在一起,力往一处使。南社多措并举,整治乡村人居环境,强力推进文明创建纵深开展,组建“文明创建先锋队”,动员村里老同志加入,起带头作用。同时,全面推进一系列惠民工程的建设,2021年以来,建成南晟广场、足球场、大池文化公园及大宗口袋公园、刘厝巷、陈厝巷等6处改造,规划1000余个停车位,还实现了环村道路全线贯通。现阶段,总投资约1400万元用于建设龙华展示厅及配套工程;总投资300余万元用于大池文化公园(全民健身中心)建设;总投资约200万元修建环村北路栈道;总投资约430万元用于灰埕池、长池、扁池、大宗池池塘景观改造等一批公共设施。

  如今的南社,成为有故事讲,讲得好故事,经济基础扎实,文旅发展繁荣,引得来客,留得住客的美丽侨村。

作者:陈珊娜 陈文兰 通讯员 陈瑞群 发表日期:2023年12月08日 来源:汕头日报
(版权声明:版权归汕头融媒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严禁擅自转载、复制、改编汕头融媒记者新闻作品,违者将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粤ICP备2021148246号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119330007号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1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