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华网 > 旅游

打卡太行白陉古道

  盛夏,到南太行避暑,山上凉风习习,温度约比山下低10摄氏度。走进太行八陉中的第三陉——白陉古道,一条位于晋豫交界处的古道,全长约150公里,其精华段位于山西省陵川县马圪当乡双底村,长约5公里,由七十二拐和悬天古道组成。

  七十二拐利用两峰绝壁形成的夹角来筑路,全程约1.5公里,高差约400米。为体验古人行路之艰苦,早上特意从七十二拐底部“晋门”爬山。古道宽约2米,可供一人一马通行,外侧有石条砌成约半米高的石堰,防止人马坠崖。古道采取“之”字形设计,拐路根据豁口地形实际,由下至上逐渐缩短,越发陡峭。七十二拐远看似垂直的天梯,又高又险,令人生畏,但实际上每一拐路都很平缓,走在上面相对平稳。在每一拐路中,每隔三四米就砌上条石横隔路面,高约15厘米,既能分流雨水防止毁路,又可防滑减速防止失控。

  每一拐路由大小、厚薄、形状不一的石块砌成,每一块都被磨得溜光,阳光透过绿叶照射下来,斑驳的光影如圆桶,如爱心,如微瀑布,如啤酒瓶,石头泛出幽深的亮光。那亮光里,也许被将士的金戈划过,被赶马人的汗水滴过,被晋商的茶香浸润过,被诗人的豪情吟咏过。

  边走边拍摄,1小时后到七十二拐顶部,进入悬天古道。这条建在悬崖上的羊肠古道,沿山体和悬崖走向而筑,路宽约2米,脚下石头被踩出深深的马蹄印,旁边便是黑毛沟大峡谷。

  由于山体腐蚀与塌陷,天然形成数个或大或小的洞穴,其中最大的洞穴被古人做成客栈。石洞长约10米,深约5米,高约3米,好像为招待远行的家人一样,早早准备好了水源、灶台、石桌。这个简陋的客栈,灶台上方的岩石被熏得乌黑如炭,客栈做出的饭菜却香喷可口,它究竟接待过多少疲惫的商队,救济过多少落单的行人,为山民遮挡过多少风霜雨雪?旁碑文记载:“凡潞(长治)泽(晋城)两郡,自西北而来者熙熙攘攘,莫不由之。”往事一幕幕闪现眼前,那些晋商交流南北、通货东西的热闹场景,犹如昨日。

  如今代替这种喧嚣的是黑毛沟大峡谷河道上辉县的薄平线与陵川的X761县道。从悬天古道往下看,小汽车像甲壳虫,在蜿蜒的山间疾驰,“咻咻咻”声阵阵传来,连巍峨的山体也变得动感。在悬天古道与公路之间,还时不时出现水渠,古道、水道、车道,三个不同时期的工程构成立体剖面,简直比古老的历史还生动。

  《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记载:“齐侯遂伐晋,取朝歌,为二队,入孟门,登太行。”孟门就是白陉,庄公伐晋走的就是白陉古道。直至近代,蒋冯中原大战,冯军亦由此出战中原。难以想象,这窄窄的古道,竟走过千军万马,竟曾经号角连营,见证过一个个时代的腥风血雨。可见,白陉古道战时为重要军事关隘,平时为山民交通道路,而真正让其大放光彩的是作为连接物流、人流和信息流的商道。

  明代以后,晋商通过白陉古道到中原乃至江南各省进行贸易,他们驮走了煤、铁、磺、陶瓷、酒醋、丝麻、皮革、皮毛、药材、山货等,回程又驮来食盐、布匹、粮食、茶叶等,其中影响深远的是成为万里茶道中的重要一环。产自福建、湖南、湖北等地的茶叶,经长江、转汉水,接着由水运转陆运,渡过黄河后,翻越南太行进入山西,然后一路北上到中俄边境通商口岸恰克图。茶道再从恰克图经伊尔库茨克、新西伯利亚、莫斯科、圣彼得堡等城市,传入中亚和欧洲,使茶叶之路干线总长超1.3万公里,成为名副其实的万里茶道。

  作为晋城南下路途最短、成本最低的白陉古道,晋商据此驮出了繁荣的边境贸易,也驮回了惊人的万贯家产。明代沈思孝于《晋录》里说:“平阳、泽、潞豪商大贾甲天下,非数十万不称富。”清光绪《山西通志》统计:山西泽州、潞安府外出经商知名商人42人,占全省63%以上。没想到,这条幽幽的古道竟是一条被无穷的财富照亮过的古道,这些黯然的踏石竟被络绎不绝的“黄金”无数次摩擦过。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往返晋豫两省的公路陆续开通,白陉古道才逐渐没落。白陉古道宛如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走完轰轰烈烈的一生,在晚年寻找内心的平静,诉说历史的厚重,这何尝不是一条充满传奇的时光隧道?   

作者:谢锐勤 文/图 发表日期:2023年11月16日 来源:汕头日报
(版权声明:版权归汕头融媒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严禁擅自转载、复制、改编汕头融媒记者新闻作品,违者将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粤ICP备2021148246号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119330007号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1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