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华网 > 旅游

大衙村被中组部纳入开展推动红色村组织振兴建设红色美丽乡村试点

大衙渡口红色旅游“活”起来

  红色渡口纪念亭及周边连廊展示了大衙村丰富的红色历史文化
  蔡氏家庙是澄海县五区(外砂)大衙农会旧址
  “添盛大夫第”规划设计红色纪念园地和侨文化展示馆

  位于龙湖区龙华街道西北部的大衙村是革命老区村,有着丰富的红色资源,村里的添盛大夫第(沈楚湘家)、红色渡口纪念亭、大衙地下民兵活动场所等处都是“红色文化旧址”,在大革命时期、抗日战争中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谱写了一个个动人的红色革命故事。近日,大衙村被中组部确定为开展推动红色村组织振兴建设红色美丽乡村试点村,将通过修缮激活该村丰富的红色资源,并依托周边场地空间进行整体布局,规划设计红色纪念园地,串联成线打造精品红色旅游线路。

  整体布局造美丽红色村庄

  大衙村革命旧址众多,且生态环境优美,还有丰厚的侨文化,是汕头市、龙湖区打造“红色侨乡”特色精品示范线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村接下来将抓住红色村组织振兴建设红色美丽乡村试点村契机,发挥红、侨、绿资源优势,努力打造成为集旅游观光生态于一体的红色美丽村庄。

  红色渡口经过近年来的陆续修缮整治,环境优美,是村民日常休闲的公共空间。红色渡口纪念亭及周边连廊展示了大衙村丰富的红色历史文化,现已成为中共龙湖区委党校现场教学点和龙湖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添盛大夫第作为大衙地下交通点旧址,近期正计划投入资金逾100万元进行全面修缮,并依托周边场地空间进行整体布局,规划设计红色纪念园地和侨文化展示馆;同时还启动了大夫第前道路和雨水工程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蔡氏家庙一直作为大衙村党支部、共青团、妇代会、民兵等组织学习、开会、活动的场所。1993年10月,大衙村被广东省民政厅确认为解放战争游击根据地。1990年、2011年,蔡氏家庙两次进行翻修,内部结构保存完好,现成为传统节日庆典祭祀活动以及老年人协会活动场所。

  古渡口红色故事多

  位于大衙村西面庙头洲有一处渡口,每天准时开出的轮渡至今依然是该村村民重要的交通工具之一。大衙村党委副书记蓝梓光介绍说,这是一处历史悠久的古渡口,是大衙渡口可以通往外海及内河乃至各村庄的重要通道,对岸属潮安地界,乘轮渡只需要5分钟就能到达,给两地居民往来带来极大便利。

  渡口边竖着一块红色牌匾,上面写着“大衙红色渡口”,附近还有一座“红色渡口纪念亭”。为什么将这个渡口称为“红色渡口”?原来,在大革命时期、抗日战争中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渡口在为地下党组织输送粮食、情报、武装队伍、放哨、伏击日伪军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抗日战争时期,这里又成为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活动场所。在大衙渡口堤顶上,发生过伏击日伪军的激烈战斗。1945年8月上旬,敌后游击队获悉日伪密侦队长方顺将于某日要从渡口前往对岸庵埠日军宪兵司令部,游击队在渡口堤顶伏击,成功将作恶多端的日伪汉奸方顺击毙,为民除害。

  解放战争时期,这里更是从平原到山地的地下交通线重要联络点和接应点,从大衙护送澄海、潮安革命同志,以及运送物资、信件上凤凰山,大部分是从这个渡口通过韩江水路转入凤凰的。

  让革命遗存“活”起来

  在大衙村还有蔡氏家庙、沈楚湘家、高楼、下埕等多处革命旧址。蓝梓光说,当时地下党人对各处地名都用暗号,像中共大衙地下交通联络点旧址沈楚湘家就被称为“总统府”,中共大衙地下民兵活动场所下埕被称为“西宫”。

  沈楚湘家又名“添盛大夫第”,“添盛”是大衙村民蔡民健于清末民初兴办的商号,蔡民健捐官获得大夫官衔后,在大衙兴建了两座大夫第。沈楚湘是添盛号后人蔡华安(人称大舍)的妻子,人称大舍娘。她知书达礼,思想新潮,加上家境殷实,利用两座防备森严的大夫第,竭尽全力支持革命事业,千方百计为中共地下党组织提供宿营地、粮食、情报、渡船,帮忙放哨、送信,配合武装队伍进行活动。大革命时期沈楚湘家曾被作为中共地下交通站和秘密联络点,不少革命同志曾到此处开展革命活动;1940年,沈楚湘家成为革命掩护点,代号“总统府”,直至抗战胜利、全国解放。

  蔡氏家庙原为大衙蔡氏宗亲的大宗祠,1926年初,澄海党组织建立后,澄海群众运动蓬勃发展,大衙村民众积极响应,成立五区(外砂)大衙农会,会址就设在蔡氏家庙内。农会在这里组织武装暴动,反击国民党右派。解放战争时期,大衙村成立地下民兵连,部分民兵活动就在蔡氏家庙开展。1949年4月,汕头学警中队70余人在队长卓积基的带领下,途经大衙,准备奔赴凤凰山革命根据地。部分人员安排在蔡氏家庙临时驻扎,不料被国民党澄海反动部队发觉,派军警300多人包围大衙村。危急时刻,大衙村蔡氏宗亲利用在国民党地方高层的人脉,进行了巧妙的斡旋,化险为夷,避免了一场风波。学警中队被分散从大衙渡口通过韩江水路转入山区,安全护送到凤凰山革命根据地。

  大衙村在大革命时期和抗日战争中后期是中共地下党组织的重要活动点,也是平原武装斗争营地的分布点,大衙党组织十分注重在斗争中发展民兵队伍。1948年在地下民兵蔡恒丰家——下埕组成一支12人的民兵队伍,后又在耕余(村内地名)发展其他民兵。因下埕地处该村西畔,耕余地处该村东畔,故下埕和耕余被分别称为“西宫”“东宫”。其后,大衙村民兵人数发展至近百人,组成民兵连,为中共地下人员和武工队提供粮食、驻地,配合武工队开展武装斗争活动。

  大衙地下民兵活动点下埕仅有一间房子,武工队特别是领导同志召开会议及开展相关活动时多有不便,于是将距离下埕约100米的高楼选作武工队的又一驻点,方便相互接应。高楼共有两层,地处偏僻,人迹罕至,武工队员及相关领导同志到大衙村时便居住于此,并在二楼召开会议,研究工作。

  下埕和高楼由于年久失修已成危房,目前正在进行修复重建。

作者:许玉璇 发表日期:2023年11月16日 来源:汕头日报
(版权声明:版权归汕头融媒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严禁擅自转载、复制、改编汕头融媒记者新闻作品,违者将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粤ICP备2021148246号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119330007号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1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