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华网 > 汕头 > 澄海

透过老照片寻味鱼露“古早味”

澄海外埔曾拥有九家民办私营鱼露厂

图中为旧时作坊用缸来制作鱼露的场景。鲜鱼经过加盐沤制发酵后,溶化成稀泥状的鱼土,工人们将盖子掀掉,把鱼土进行搅拌和晾晒,促进鱼露的成熟。照片的左边是带盖棚的地穴,可以掀盖把鱼土进行露晒,后面的房子是灌装鱼露的工坊
图中为旧时鱼露工坊晒制鱼露的浅地穴,浅地穴便于将鱼土快速沤制发酵,一旁斜扣在工厂车间墙边的是地穴防雨的棚顶
图中为民国时期外埔大堤上的码头,搬运工从渔船上把用于制作鱼露的鲜鱼担上岸,岸边就放置着很多空瓮,方便鲜鱼拌盐后上岸即可装瓮
图中为旧时的作坊过滤鱼露的场景。竹箍的大木桶,底部垫石头,这是利用高台高度产生压力差进行过滤。照片中高台下正在晾晒的是大缸大瓮,准备用来制作鱼露的

  潮菜烹饪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行话”:“厚朥(猪油),热火,香腥汤(鱼露)”,它用“简单粗暴”的语言透露了烹煮美味潮菜的三个“绝招”。其中,鱼露在潮汕被称为“鹾汤”(又名“腥汤”),鱼露有调味提鲜的作用,甚至在一些潮菜师傅的眼中,鱼露是潮菜的灵魂。

  2019年春节期间,由陈晓卿团队打造的系列微纪录片《风味原产地·潮汕》在腾讯视频播放,随即在豆瓣收获8.6高分,其中有一集讲述鱼露的,就是在澄海外埔拍摄。

  外埔在很早前就已经以生产鱼露而闻名,民间传承的手工作坊在明清时期就存在。作为这两集纪录片中的人物,外埔人杨关华热爱潮汕传统文化,有感于鱼露传统手工制作的式微,他创办外埔鱼露研习会,收集了许多关于鱼露的老照片、档案资料、生产工具、器具等,并向老前辈们学习,集思广益,创新进取,重拾传统手艺。据杨关华介绍,他收集的老照片中,有关于民国时期外埔鱼露工坊的,也有1956年至1984年外埔国营老鱼露厂的照片。今天,就让我们跟他一起“走进”老照片,寻味鱼露“古早味”。

  民国时期的外埔鱼露工坊

  据杨关华介绍,外埔在很早前就已经以生产鱼露而闻名,民间传承的手工作坊在明清时期就存在。外埔位于韩江分流出海口的冲积平原上,因韩江支流莲阳河自此入海,村落建于韩江北堤尽处之外侧埔地,故取名“外埔”。由于外埔村北面韩江支流溪面宽阔,水流平缓,溪港自然条件优越,常有船舶在此起卸货物,很早就成为商埠。随着成为港口,这里人烟渐稠,士农工商,渔歌耕读,日益昌盛。

  通过走访外埔老一辈鱼露制作手工艺人和史料收集,杨关华了解到了外埔鱼露的起源,并为先民的智慧击掌称绝。他告诉记者,远在宋代,外埔还只是港口外的一个岛,当时作为避风修船,卸货补给之用,修船时拖行形成的沟,长满了青草,被称为草沟。渔民便利用这些草沟来腌制咸鱼,他们用竹篾将洒好盐的鱼一层层隔开,草沟像一只装满鱼的大竹筐,再上盖乌篷或油布避雨,周围挖坑半埋一大缸。“盐渍中,咸鱼的鱼水会渗透出来,汇聚于草沟中的大缸,渔民们便将这些腌鱼的副产物‘咸鱼水’过滤后煮开为汤,这就成了原始的鱼露,可用于调味,当地人称之为:鹾汤。随着不断的探索和改进,后来发展成利用大缸小瓮将鱼沤制成浆,经日晒夜露后沥汁作酱,成为一种专门制作的调味品。”杨关华说,老师傅们在代代相传中略有所闻,认为地理环境才是产生独特风味的原因。

  下面是杨关华收集的4张民国时期外埔鱼露工坊的照片,刚好生动展示了当时外埔鱼露的传统制作工艺。

  享誉一时的国营老鱼露厂

  上世纪50年代前后,外埔陆续出现了9家以生产鱼露而闻名的民办私营厂,杨关华从老辈人口中得知,当时以好口碑相传的鱼露品牌分别有:“同茂”、“承记”、“永顺发”、“佳成”、“谦发利”、“荣利”、“荣顺”、“荣源”、“利记”,这9家是老字号。后来又涌现了“火车”、“麒麟”、“象牌”等民营自主品牌。

  据他介绍,1956年,当时澄海将9个品牌的私营鱼露厂合并后,成为澄海县公私合营鱼露厂。合并后的外埔鱼露厂的生产力增强了,成功建造了完整的科学生产流程。在全盛时期,外埔鱼露厂年需8万担鱼,员工130人,该厂后来升级为外埔地方国营鱼露厂,享誉一时。在1975年,该厂建造了现代化大型锅炉,为鱼露的生产提供优质高效的蒸制,至今还保留着的33米高大烟囱,成为外埔的地标象征。

  描述起外埔地方国营鱼露厂的全盛时期,杨关华非常自豪,他说,外埔地方国营鱼露厂生产的鱼露除销往附近省份外,同时远销国外,销售量年年增长,当时成功打造了2个鱼露品牌,内销的是春光牌,出口的是韩江牌。因外埔鱼露厂的生产水平高,技术力量雄厚,受到对囗单位邀请,先后派出高级技术员到饶平饶江鱼露厂、柘林鱼露厂、福建同山鱼露厂、惠阳澳头鱼露厂做师傅,为促进鱼露的生产和发展提供了技术指导。

  令人遗憾的是,因韩江出海支流的河床抬升,外海渔船无法直接进入外埔乡的渔港,靠港时须换乘内河船,造成运输成本增加,致使鱼露的制造量大幅度减少,时空的变化,让外埔鱼露生产产业逐渐式微。杨关华说,令人感动的是,一直到现在,外埔乡还有一些鱼露作坊在坚持古法生产,舍不得放弃这门老手艺,以极大的耐性和努力去继承和发扬鱼露文化,让这一从大海馈赠中提炼的精华,成为代代相传的潮汕风味。

  (本版照片为杨关华提供)

作者:陈珊娜 通讯员 杨关华 发表日期:2023年11月02日 来源:汕头日报
(版权声明:版权归汕头融媒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严禁擅自转载、复制、改编汕头融媒记者新闻作品,违者将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粤ICP备2021148246号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119330007号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1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