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华网 > 文化

老照片重现礐石金山中学历史建筑昔日风华

六一楼前男生打球酣女生提水忙

  金中学子告别母校在六一楼前合影(1968年)
  上世纪60年代金中全景,最下侧瓦屋顶的是一二一楼
  六一楼前,即将开始的篮球比赛
  金中学子在一二一楼前合影(1968年)
  1907年建成的耶士摩天道学堂

  随着时光的流逝,原位于汕头礐石风景区的汕头金山中学的历史建筑,因种种原因已不复存在。作为上世纪66届的金中毕业生,陈琪斯在金中学习、生活了5个年头,对金中有非常深的感情。自从本报推出本栏目后,金中的老照片打开了他记忆的匣子,最近,他通过不断梳理回忆,将当年自己读书时与历史建筑的亲密接触,和历史建筑相关的故事陆续整理了出来,期待通过讲述,与市民朋友们分享那段青葱岁月。

从米文楼到六一楼

  在金中和礐光中学合并(1952年)之前,六一楼称为“米文楼”。“米文楼”1912年建成,成为当时“礐石中学”的正式校址(1927年“礐石中学”和“正光女子中学”合并,改名为“礐光中学”)。六一楼是一座“T”字形两层砖木结构楼房,上面一层铺木地板,在“T”字形的上端是大房间,下端有多间较小的房间,房间两侧都有走廊,凉爽通风。

  在陈琪斯就读金中的日子里,学校经常举行篮球比赛,六一楼南侧篮球场是比赛的主赛场,六一楼二楼南走廊成了观赛的最佳看台。

学生活动的主场地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金中七一楼是全校的教学中心,楼内设有教导处、总务处、教室和图书馆。而六一楼及其周围则是学生活动最频繁的地方,六一楼下的通道是住宿在一二一楼和五四楼的师生每天吃饭和洗澡的必经之路。

  六一楼南侧是学校的篮球场,越过篮球场走下几十级台阶就是金中大食堂(兼礼堂),篮球场东面靠山一侧的上方则是石室食堂。六一楼的北面是学生上体育课和做广播操的操场,平坦的操场一直延伸到五四楼女生宿舍。

  五四楼前还有一个篮球场,操场上有一块大石,是金中有名的硕洞,硕洞不远处有一石桥,越过石桥,沿校道向北走一段距离则是男生宿舍一二一楼,沿台阶向上可达教工宿舍九三楼。

女生提水成校园一景

  金中的宿舍大多建在半山腰,用水是一个老大难问题,学生晚饭后或洗澡后准备第二天早上的洗漱用水成了一种常态。傍晚时分,男生还在球场打球锻炼,食堂通往篮球场的陡峭石阶上,六一楼至五四楼几百米运动场上,女生们正费力提着洗漱用水,有两人提一桶的,三人提两桶的,甚至还有四人提三桶的,女生协助提水成了当年金中校园一景。

从天道学堂到一二一楼

  金中的一二一楼是上世纪66届全体男生曾经居住过的宿舍楼,从1963年秋入住直至1968年底离校(当年,66届学生推迟到1968年与高一级和高二级学生同时毕业),陈琪斯和他的同学整整在这里住了5个年头。在一二一楼度过人生最难忘怀的学生时代,对此他们怀有一种特别的感情。

  一二一楼的前称是耶士摩天道学堂,1952年金中与礐光中学合并后改名为一二一楼。一二一楼坐西朝东,面向小礐石海关顶的山路,大门两侧有宽阔的石阶梯。一二一楼共有三层,陈琪斯和他班里的男生安排在三楼一大一小的两个房间住宿。刚入学,起床钟声响起,班主任就进来督促大家起床,到操场做早操。晚自修结束,9点半熄灯睡觉,雷打不动。10时许,一二一楼旁的小发电厂停止发电,机器噪音戛然而止,整个小礐石陷入沉寂,漆黑一片。

薄被捱冬夜与露天小便处

  陈琪斯睡觉的地方是大房间靠南窗户边的“鸭仔铺”。礐石山的夏夜很凉爽,有时不注意半夜还会受凉。“但到冬天就难熬了,风从破旧的门窗钻进来,我裹紧家里带来的‘老被脯’(旧棉被),薄薄的‘老被脯’难抵寒冷,捱着过冬夜是一种考验。”他说。

  一二一楼三楼北侧有一小块伸出的天台,那里设有露天小便处,起夜时可看到北岸老市区的万家灯火和海面南海轮装卸作业的灯光,但在寒冷天和下雨天起夜可不是一件愉快的事。

谈蚊色变与粮所籴米

  夏天一到,一二一楼周围茂密的草丛盛产一种叫“乌蚊”的蚊子,“乌蚊”虽细小,叮人却很厉害,点点见血,有的同学皮肤过敏,半边脸都给叮红肿了。

  那年代学生生活是清苦的,食堂的膳食对处于发育期的小青年是远远不够的,陈琪斯他们经常拿着家里支援的粮票到粮所购米。午睡期间,他们瞒着班主任,悄悄地溜出宿舍,抄近道,翻越楼后面的山岭,从海关顶的泥瓦民房旁石阶巷道径直下山,直奔大礐石的粮所籴米。在山上还意外尝到野油甘,其苦涩味道至今不忘。

作者:陈珊娜 发表日期:2023年10月23日 来源:汕头日报
(版权声明:版权归汕头融媒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严禁擅自转载、复制、改编汕头融媒记者新闻作品,违者将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粤ICP备2021148246号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119330007号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1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