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华网 > 文化

省文物保护单位叠石山摩崖石刻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史料价值

百米山丘藏着“天然书法博物馆”

  清初长沙寄尘和尚所书“虎穴”石刻
  山间岩壁上的石刻远远可见
  景区入口牌坊
  拓刻在石壁上的《河图》及署款

  叠石山位于濠江区河浦街道河北社区,与丹樱生态园相邻,是一座海拔不足百米的山丘,却因奇趣的岩洞和珍贵的名家摩崖石刻而成为汕头较有代表性的文化胜地之一,这里集中了儒学与易学相关的历史遗存,特别是清代易学宗师陈英猷在这里潜心研究易学并教授门徒,留下了众多与易学相关的石刻印记,形成了粤东乃至全国罕见的易学摩崖石刻群,被誉为“天然书法博物馆”。现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30多处清初摩崖石刻重现历史

  沿石级登叠石山,不时可见到巨石堆叠形成的天然石洞,藏于茂林修竹之间,游人在石洞下聚会休闲,仿若隔世桃源。

  据介绍,叠石山上现已发现的摩崖石刻有30多处,很多洞口、景观前都有名家书法石刻题名,如“虎穴”“九曲径”“旋螺”“河图”“海阔天空”等,这些摩崖石刻集文化、书法艺术、石刻艺术于一体,内容丰富,有历史记事、咏景抒怀、记游题名、要闻传说、易学奥妙等,多镌刻于清康熙至嘉庆年间,保存完好。这处珍贵的摩崖石刻群,也是当地历史遗留的最佳证明。

  近年来,叠石山上的文化胜迹得到高度重视,周围环境进行了修缮,景区入口建有牌坊,上书“叠石书院”,车可开至龙潭附近,这里竖有导游图,标注了山上的各处景观。书法爱好者更是专门为山上的摩崖石刻制作拓片,让藏于山崖的石刻书法得到更好的传扬。

  景观山洞石刻背后故事多

  经过修整的山路可通车至半山腰上的“龙潭”处,与之遥相对应的就是一座天然石洞“虎穴”。还没登上石阶,远远就看到山间岩壁上显眼的“虎穴”石刻,走近一看,旁边有题刻署款,写着“乾隆戊申秋,长沙寄尘书,梅林陈蕃勒石”字样。相传清初长沙人寄尘和尚云游到这里,听到洞里传出“虎声”,就在洞口题下了“虎穴”两字。这处洞里还保留着全国最小的“袖珍孔庙”,“最小孔庙山洞摆”,是濠江十大怪之一。

  穿过“虎穴”之后,山路变得崎岖曲折,这里有陈英猷之弟陈泰年题写的石刻“九曲径”,陈泰年是乾隆元年举人,任浙江於潜县知县,晚年隐居于叠石山房。

  叠石山顶的“海阔天空”石刻也是陈泰年所题。叠石山因山顶有巨石堆叠而得名,山顶视野开阔,风光无限,远处海天一色,确有“海阔天空”之壮美。

  山间叠石形成多处天然石洞,其中最特别的当属旋螺洞,根据洞中碑刻记载,此洞为陈英猷避暑之地,也是收徒传道之所。洞口有石刻“旋螺”二字,为武陵桃源县人谢如式所题,谢如式也是清乾隆元年举人,光化县令。他是陈泰年好友,应邀游叠石山而留下珍贵墨宝。旋螺洞洞口窄小,但洞内有二三十米高,呈螺旋向下,可容纳二三百人。如今洞内仍可辨认当年学子们读书生活的痕迹。洞内有“儒林岩”“泉祖”等石刻,还有“幽涧泉”,泉水清甜可煮茶。

  附近的“叠石书房”已难觅痕迹,旁边有一个小洞穴,称“石室”,仅能放下一个床榻,石室内的石床、石桌形状仍可辨认,是陈英猷在叠石山隐居时所筑,晚年就在这里修学、著书立说。石室外有一口井,旁边石头上刻着“叠石井”三字,井水至今仍清澈可用。

  叠石山上还有“寿” “仙踪” “古松鹤舞” 等多处石刻古迹,皆为名家所书,从一个侧面再现了当年文人雅士纷至沓来的情景。

  易学大师留下珍贵“河图”

  叠石山的摩崖石刻群内容大多与陈英猷及其胞弟陈泰年、侄儿陈蕃有关。陈英猷是广东省潮阳县(今濠江区)河浦乡人。生于清康熙十五年(1676),卒于清乾隆十七年(1752),康熙年间选为廪生。相传他在康熙五十七年(1718)赴京科考时,途中与同行的儒生比学识,自感才学不足,毅然弃考返家,在叠石山筑石室,博览群书,潜心钻研《周易》,终成一代易学大师,后在山上设书斋收纳门徒,在旋螺洞传业授道。因学识渊博远近闻名,县内外慕名求学者众多,最高峰时达一百多人。

  陈英猷潜心钻研《周易》,发现不少存疑之处。他晚年在叠石山筑石室闭门著书,历时30年时间,于乾隆十七年(1752)写就10多万字的《演周易》,分为“说数”“说辞”等四卷,还批注评选经史、诸子百家等著作。呕心沥血完成这部奇书之后,陈英猷病逝。弥留之际,陈英猷嘱托陈泰年、陈蕃将毕生研究易学的宝贵成果《河图》刻于叠石山一处崖石上。

  拓刻在约三丈高石壁上的《河图》,是上古文明图案,详细记录了伏羲六十四卦的各式变化。河图上有署款讲述了陈英猷生平:“先生姓陈,讳英猷,字式蔼,号石泉,康熙十五年丙辰十二月初六日戌时生,充潮阳学廪生,孝友积学。乾隆四年己未筑斋兹士,为《演周易》之所。乾隆十七年壬申书成,八月十八日未时卒。命勒河图并赞於斯石……”

作者:许玉璇 发表日期:2023年10月19日 来源:汕头日报
(版权声明:版权归汕头融媒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严禁擅自转载、复制、改编汕头融媒记者新闻作品,违者将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粤ICP备2021148246号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119330007号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1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