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华网 > 文化

纪传英匠心传承古建营造技艺,集展示文创教育于一体的“非遗工园”正加紧推进

打造传承新样式 赋能非遗“新活态”

  纪传英
  ▲纪传英带领团队修复的陶铸亭
  修旧如旧修缮蓬沙书院

  在龙湖区龙祥街道辖区,有一个潮汕古建筑营造技艺传承基地,里面陈列着各种古建筑模型以及木雕、石雕、嵌瓷、灰塑和彩绘等多种技艺演示,这些“手艺”是国家级非遗传承项目“潮汕古建筑营造技艺”。项目传承人纪传英从事古建筑领域已有半个多世纪,多次获得国家级重大奖项,留下一批典范之作,使潮汕古建筑营造技艺在中国的建筑界占有一席之地。经龙湖区文联联系,笔者前往探访古建修复的匠心故事。

“非遗工园”赋能传统技艺

  日前,纪传英古建筑“非遗工园”封顶,看着最后一方混凝土浇筑完成,纪传英露出欣慰的笑容。“项目融展览、展演、互动、培训于一体。”纪传英说,建设内容包括非遗技艺工场、博物馆、非遗大师工作室、非遗研究院、教育中心、文创基地等,浓厚的文化氛围,完善的配套设施,全方位赋能非遗产业创新发展。

  纪传英是潮汕古建筑营造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多次获得国家级重大奖项,是首届广东省传统建筑名匠之一、广东省传统建筑专家委员会专家、广东省文物保护专家。作为优秀的营造“导演”,他带领团队在世界范围内展示潮汕工匠精雕细琢的技艺,一次次将图纸坐标变成城市地标,将设计思想变成现实建筑,赢得喝彩。

  上世纪八十年代,潮汕农村不少古庙宇、宗祠之类的古建筑年久失修,亟须修缮和保护,而从事古建筑修复的师傅却少之又少。修复古建筑,不仅是让破损的古建筑恢复原貌,更多的是让传统文化得以传承。

  “修复老建筑的想法便就此萌生。”纪传英娓娓道来,彼时恰逢汕头刚成立特区,很多侨胞回家乡投资发展的同时,也不忘家乡建设。“我们不仅是在修复建筑,也在修复乡愁人心。”纪传英说,古建承载着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内涵和社会历史,保护好、利用好这些乡愁载体,才能更好地留住人们的乡愁。

匠心巧手展古建风采

  说起古建筑营造技艺,纪传英如数家珍。他介绍说,古建筑修造是很细致的工作,独特的营造技艺要经过艰苦的学习、实践才能出师。一位高级匠师必须熟悉文物古建筑物的各种设计标准、规范、施工定额、指标、等级制度、艺术形式,各工种操作规程、技术要领,建筑物构件的形制,材料的选用标准及加工方法。特别是要擅长古建筑的古法制作技术,包括壕寨制度、石作制度等。

  纪传英强调传承的重要性,在他看来,每一座古建筑都凝聚着特定时代、特定地域的历史文化与工匠技艺。“从因地制宜选材用材,到结合地方传统文化、民俗风情设计建设,都有很深的学问。”纪传英说,既然选择做工匠,就必须善于学习,尽可能地原汁原味原样修复。

  带着匠心和真心,几十年来,纪传英参与众多古建筑的修复工作,包括澄海塔山寺、妈屿天后宫、汕头白花尖大庙和万佛塔、普宁城隍庙、妈屿岛“陶公亭”等,积累了不少古建筑修缮的经验。其中,令他最满意的作品是新加坡的“粤海清庙”项目,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文化资产保存优异奖”和新加坡政府颁发的“旧建筑修复工程奖”。

  2020,作为汕头内海湾妈屿整治提升的重要工作之一,龙腾街道决定对位于妈屿东南方海边山岗顶上的陶铸亭予以原貌修复,工程由参加小公园开埠区骑楼修复的纪传英古建筑修复专业团队实施。谈及陶铸亭修复过程,纪传英很是兴奋,“我们对缺损的屋面和外观进行修复,维修和加固框架结构,坚持修旧如旧、建新如故,让其再现当年风采,成为人们抚今追昔、思古图新的新地标。”

传帮带当好非遗“守望者”

  学习工艺,追求极致,与时俱进,科技创新……这些都是纪传英在古建修复中所诠释的工匠精神。这不仅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力量,一份责任。“这些古建筑都是不可再生的,希望我们都能够传承下去,别断了根。”年逾古稀的纪传英表示,他愿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告诉大家,自己愿做古建筑修缮的守望者,愿为保护古建筑贡献自己的力量。而令他欣慰的是,他的儿子纪雪山、纪雪峰都参与到古建筑的维修工作中来,他们将把潮汕古建筑营造技艺一代代传承下去。

  在日常生活中,纪传英依然保持着数十年来的生活习惯:早上五六点起床看书,工作之余也手不释卷,家里藏书逾万册。他的子女也从未因工作繁忙而放弃学习。耳濡目染之下,年幼的孙辈也乐于徜徉在书本的海洋中,汲取知识。他们一家2009年被龙湖区评为“文化之家”;2013年被评为汕头市十大“书香之家”。

  “一个小众行业,要让人了解并热爱,作为企业在努力,也希望更多社会力量来关注古建筑保护这个事业。”纪传英说,这些老祖宗的“遗产”,让他心存敬畏,他一定要守护好,让更多的人了解古建筑以及背后的文化积淀。

作者:陈文兰 发表日期:2023年09月25日 来源:汕头日报
(版权声明:版权归汕头融媒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严禁擅自转载、复制、改编汕头融媒记者新闻作品,违者将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
粤ICP备2021148246号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119330007号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1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