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华网 > 文化

借助侨力,“内外兼修”提升古村“颜值”留住乡愁

湖心聚侨心 田园绘新景

  侨胞捐建的“顺霖楼”给老人们带来欢乐与温暖
  村里的池塘碧水微澜
  健壮苍劲、枝叶稠密的古榕树
  旅泰侨胞林茂山独资兴建的村办公楼
  党群服务中心架起服务村民连心桥
  环境优美的湖心文化广场
  美丽的湖心光国学校校园
  妈祖信俗融入村民的生活之中

没有城市的喧嚣,没有高楼林立的繁华,自然纯朴的气息让这里与众不同……近年来,澄海区上华镇湖心村依托传统村落,通过挖掘文化内涵、完善设施、环境整治等综合措施,将一段凝固的历史、尘封的岁月融进美丽乡村建设,让古村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湖心村面积约1平方公里,走进村中,只见房屋整齐划一,街道旁绿树成荫,宜人的环境让人倍感舒适,一幅新农村景象扑面而来。

【侨村寻踪】

“臭水塘”变身“环保池”

漫步湖心村,不时可见到碧水微澜、清澈透明的池塘,交相辉映的蓝天与水面,绿意盎然的花草树木,优美的环境令人心旷神怡,而原先这些池塘还是经常散发刺鼻气味的“臭水塘”。

“以前这些池塘都是臭水横流,就连经过都要憋着气快步走。而如今,不仅池塘焕然一新,还可以当作景观池欣赏。”村民林大姐正在欣赏眼前的美景。谈起村里的变化,她喜笑颜开地说:“水变干净了,村里环境变好了,我们的生活也更加舒适、幸福了。”

湖心村因村落地处沙陇与十八峰山之间的湖泊,村民居于堆积沙岛上,故名湖心,村内大大小小池塘共有9个。“池塘水体流动性差,自我净化功能弱,断枝、杂草、杂物导致断流淤堵现象严重,影响村容村貌。”村原党总支副书记林培宏说,过去管理不到位,7个池塘成为村民口中的“垃圾池”“臭水塘”。

得益于乡村振兴政策东风,湖心村党组织抓住文明创建和美丽乡村建设契机,先后投入资金约300万元,对宫前池、面前沟池、竹下池、东沟池等池塘进行清淤围护、截污清流、景观提升、水生植物保护等生态整治。

还池于民,还生态于民。如今,臭水变为碧波,成为汇集百姓幸福的生态之源。对此,湖心村党总支部书记林钊群表示,作为村一级,要切实发挥党组织服务群众的作用,做好民生实事,让村民享受更多“水清、岸绿、景美”的景观,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新建市场升腾“烟火气”

“走出家门口没多远就到生活市场了,特别方便。”采访时,村民林婶提着购物袋,来到新建的“湖心生活市场”,径直走到熟悉的摊位前,一边挑选新鲜的蔬菜,一边和摊主闲聊。

在一蔬菜摊,经营者林大姐正给顾客称着玉米。“早上四点就起床了,虽然挺辛苦,但是现在有了固定的地方,心情不一样了,以前就在路边,本来路就窄,车又多,找摊位很费劲,现在好了,不怕刮风下雨。”林大姐高兴地说。

湖心村总面积约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为681亩,人口2千多人,村民主要收入以农为主,村集体经济较为薄弱,村里没有一个固定的菜市场。“针对村民买菜难问题,投入了400万资金建市场。”林钊群说,农贸市场是乡镇最具“烟火气息”的地方,关系着千家万户的生活水平,更是展示乡镇文明形象的“镜子”。新建的“湖心生活市场”占地2000平方米,随着市场的投入使用,原来占道经营、垃圾乱扔等困扰村民的烦心事也迎刃而解,环境整洁了,村民出行方便了,买菜也不耽误,得到了村民们的一致认可。

逾百年古树守护“绿色乡愁”

树与村,相伴相生。榕树在湖心村随处可见,其中有四五棵树龄逾百年的古榕树,它们像威武雄壮的战士,撑开臂膀,守护着这里的每一寸土地。

在莲花庵前面,就有一棵树龄210年的古榕树,健壮苍劲、枝叶稠密,树冠形似撑天之伞,根如虬龙之臂,细小的根藤从十多米高的树枝上垂下来,随风飘动,像一位耄耋老者在抚着胡须,诉说着古老的故事。据村中的长辈们讲述,这棵榕树不仅是他们童年的回忆,也承载了很多情感,在他们看来,老榕树见证了这里的风雨变迁,在村民心中是神圣的,是村里的地标,也是守护神一样的存在。

“奇形怪状”,是记者粗看另一棵古榕的第一印象。在榕树生长过程中,因为对阳光、水分的需求,成了一树多“头”,树茎在上百年的风吹雨打中,逐渐变得奇形异状。走近古树,扫描古树上挂着的树牌二维码得知,这棵古树树龄230年。几位老人正在树下闲聊,他们告诉记者,夏日傍晚,许多村民喜欢来此乘凉,空调房都没有这么凉快。

顺着村民的指引,记者往前又走了一段路,在文化广场附近,又有一棵大榕树出现在眼前。枝干四向长开,形成一大片绿荫,枝叶繁茂,绿意盎然,榕树须长长垂下,有两三米长,枝干上悬挂着不少红色灯笼,承载了村民们的美好希望与祝福。

“我们每年都请专业人员为古树杀虫、修剪枝叶,让古树保持良好的生长状态。”林钊群告诉记者,要让古树得到更好的生长和延续,为村民们留住绿色乡愁。

文化广场打开生活新天地

一个文化广场,打开一片生活天地,搭起一个精神文明舞台。“健身广场自从建成后就变成了村民晚饭后休闲的热门打卡地,老人们可以散步聊天、下棋、锻炼身体,孩子们在这里打闹嬉戏,极大丰富了村民精神文化生活。”谈起村里的文化广场,村民林伯的脸上写满了自豪与喜悦。

据介绍,湖心村健身广场和文体广场以前是脏乱差“老顽疾”,其中健身广场存在多处乱占乱搭,文体广场则是乱摆乱卖集中区。为解决这个“老顽疾”,湖心村在党组织强力领导下,联合上级有关部门,拆除乱占乱搭违章建筑1000多平方米,并结合群众休闲健身娱乐实际需要,投入资金300多万元,改造为面积2000平方米的健身广场。

与此同时,因地制宜在广场设置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和党群服务中心,并常态化举办“党群服务超市”,极大提升群众幸福指数。今年暑假,在文明实践站举办的公益英歌舞学习班,吸引了村里众多孩子报名参加,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魅力,同时把团结拼搏、积极进取的精神融入到学习生活中。

此外,湖心村还积极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对东沟新路村道、洪厝新路村道、市场旁路等路段进行改造,畅通乡村振兴的“连心路”,切实打通群众出行“最后一公里”,有效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

【侨村有‘古’】

一砖一瓦见证华侨乡梓情

在湖心,有座两层的小楼房格外引人注目,这是1984年,由旅泰乡侨林顺霖、杨瑞珍捐赠的“顺霖楼”。记者走进去时,几位老人正聊着家常,不时传来老人们开心的笑声。

“没有顺霖先生,湖心老年人就没有这么好的地方可以聊天聚会。”“是啊,顺霖先生真是个大好人。”林叔的话,引起现场许多人的共鸣。如今,这个敞开式的“老年活动室”里,每天上午、下午和晚上都有老人们前来,喝茶聊天,其乐融融。

这是湖心村华侨捐资建设家乡的一个缩影。湖心村历来有侨乡之称,祖籍该村的华人华侨约2000人,主要分布在泰国等东南亚国家。改革开放以来,海外侨亲踊跃捐建学校、建水厂、架电线、修道路、重修文物遗址等,动人的故事持续不断上演。

湖心光国学校前身是湖心村林氏大宗祠,1932年利用林氏大宗祠作为校舍办学,称为光国学校。1985年,旅泰侨胞林景海、林顺霖、林茂山等人捐资兴建新校舍,学校占地2000平方米,促进了湖心村教育事业的发展。该学校招收本村及邻近各村的学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优良的学习环境。

“早年,华侨是湖心建设与发展的生力军。”林培宏说,侨胞修建的道路延用至今,是湖心村主要干道,改善了村貌,为村民生活提供了便利。像全长1000米的湖心大道,总造价80多万元,由多位侨胞捐建,1996年秋落成;1991年,旅泰侨胞林顺霖、杨瑞珍捐赠,修建了顺霖大道。1998年,林顺霖、林茂山、林景海等旅泰侨胞筹资51.61万元兴办“湖心乡奖助学基金会”。此外,林氏大宗祠、天后宫、莲花佛堂以及湖心村村址……众人拾柴火焰高,村内由华侨捐资修的路、造的宗祠庙宇等一砖一瓦,成为华侨鼎力支持家乡建设的见证。

“湖心厨师帮”扬名海内外

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50多名湖心厨师走出家乡,足迹遍布海内外,并取得一些成就。村里人说到这个话题时自豪地说:“湖心厨师已经成为一个响当当的劳务输出品牌。”

今年49岁的林集阳是从湖心走出去的一名大厨,如今,他又回到家乡开了一家餐馆。记者来到这家“大沟桥农家宴”,他正在后厨有条不紊地安排工作。恰逢开餐时间,餐厅人头攒动,伴随着猛火热鼎碰撞出的“滋啦”声,客人们的情绪也被带动起来。

看到有人点了招牌菜炸大肠,林集阳拿起了锅铲,如同一名优雅的演奏家,灶头则成了舞台,火苗舔舐锅底的声音如同伴奏,食材在锅中翻炒后,变得格外诱人。

炸大肠起锅装盘被服务员送上餐桌,看到客人尝菜时露出极为赞赏的表情,林集阳还不忘交代服务员找机会让客人提点建议。他告诉记者,虽然做菜有一定的标准,但每个人的口味还是有所区别,综合考虑多种建议才能使菜品不断改良。

“我17岁就在酒楼当学徒。”回忆起厨艺生涯,林集阳说,之后到汕头中旅从事厨师工作。2003年,林集阳被推荐到新加坡的“法记”酒楼当厨师,开始了长达两年的海外生活。“由于潮菜在新加坡占了相当的比例,潮菜师傅挺吃香,供不应求。”林集阳告诉记者,后来还有几位湖心厨师到“法记”打工。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作为唱着齐秦的歌度过青春期的“70后”一员,直到真正踏上异国的土地,林集阳才多少感受到歌中的情怀。2010年,林集阳回到家乡湖心,开始了创业生涯。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舞台。厨房就是林集阳最好的舞台,在灶案之间舞动30多年,林集阳如今仍然保持着最初的那份热情。他的经历更是证明了:真正精湛的厨艺无关国界。

【民俗文化】

妈祖信俗成为联结海内外的纽带

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是湖心村每年一次的大闹热——妈祖生,不过,湖心人对妈祖的称谓跟别人不同,他们都叫姑母宫。

妈祖是保护海上平安的女神,主要流传于以中国东南沿海为中心的民间,在海外华人中也有着巨大的影响力,体现了汉族海洋文化的特质。“我们村庆祝妈祖诞辰,是一年当中比较隆重的重要节日,是从古代就流传下来的传统民俗,以祈求一年中风调雨顺,合家平安。”林培宏说,妈祖信俗成为联结海外侨亲的纽带,每年“姑母生”,许多海外的侨胞都回到家乡祭拜。

每年妈祖诞辰,村里还会请潮剧团做专场演出,戏台前,人山人海,整个湖心村沉浸在一片喜庆的歌舞升平中。据说,湖心村有一个趣味的传说,很多年前,由于那年乡里没做“人戏”,姑母一只脚受伤了,所以每年都须做“人戏”,才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在湖心人心中,妈祖文化中的大爱精神,可以引导信众共克时艰,妈祖信俗融入到乡村生活的方方面面,除了精神寄托,更是一份经久不衰的文化传承。

本报记者 陈文兰 陈珊娜 通讯员 陈瑞群 摄影报道

发表日期:2023年09月17日 来源:汕头日报
(版权声明:版权归汕头融媒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严禁擅自转载、复制、改编汕头融媒记者新闻作品,违者将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粤ICP备2021148246号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119330007号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133号